APP下载

立足课标 回归教材 提升素养
——以一道学业水平题为例

2022-04-11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建设中学314011安浙江省海宁市丁桥中学314400陈振锋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22年4期
关键词:作图本题线段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建设中学 (314011) 洪 安浙江省海宁市丁桥中学 (314400) 陈振锋

一、试题呈现与评价

(一)原题呈现

图1

如图1,在△ABC中, ∠BAC=30°,∠ACB=45°,AB=2,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连接CP,点A关于直线CP的对称点为A′,连接A′C,A′P.在运动过程中,点A′到直线AB距离的最大值是;点P到达点B时,线段A′P扫过的面积为.

(二)试题评价

1.动静结合,图形美观

本题的三角形是一个内角为30度和45度的钝角三角形,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这两个角度非常熟悉,在考场上看到这样的角度和图形,学生会有亲切感.当我们过点B做AC的垂线后,就分割成了两个非常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已知一边,可以快速求出其他线段的长度.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多关注特殊的基本图形,学会欣赏图形的美妙之处.

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点A关于直线CP的对称点为A′,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是一种非常美观的构图方式.题中的构图方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学生能在这个变化中找到动和静,变与不变,将为解题带来思路.整个图形线条简洁,构图直观,清晰美观,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独特的美感.

2.线面结合,题目简洁

本题是2021年浙江省嘉兴市初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两小问,共4分,问题简洁,两小问具有递进关系,分别求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线段扫过的面积.点动到线动,线动又可以进一步求解面积,这是我们平时学习的流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通过动点来发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教学材料,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建构过程,这为我们平时的教学提供了思路.这样的教学流程,必然能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二、试题求解

(一)重视审题,获取思路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从审题的过程中获取多少信息,产生多少知识间的联想,将直接影响到题目的解决.在△ABC中,∠BAC=30°,∠ACB=45°,AB=2,直接可以得到另外两边的长度.点A关于直线CP的对称点为A′,可以得到△ACP≅△A′CP,P在动的过程中,线段A′C=AC,根据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可以知道A′的轨迹是一条弧,这为我们后续的解题提供了方向.第一问要求A′到直线AB距离的最大值,可以联想到垂径定理,即A′C垂直于直线AB时,所求距离最大.第二问要求线段A′P扫过的面积,我们已经确定A′的轨迹是一条弧,从而可以确定所求面积是圆心角为90度扇形的一部分,通过对P点特殊位置——起始点和终点的作图,可以确定图形,从而求解.

(二)重视画图,以静制动

解决几何题,特别是动点轨迹问题,作图是关键,可以帮助思考,辅助计算.在动点问题中,要学会以静制动,根据题目条件的特点,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通过对图形的直观分析、判断,以此来进一步求解.本题中学生一定要尝试大胆作图,现将辅助图形呈现如下:

第一问辅助图(见图2,图3,图4):

图2 图3 图4

第二问辅助图(见图5,图6):

图5 图6

有了图形就能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突破本题带来的困扰.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和计算,就能获得答案.作图是一个呈现思维的过程,让思维可视化,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精准作图,助力轻松解题.

(三)重视计算,获得答案

三、深度挖掘

(一)再探基本图形

本题的基本图形是一个45度和30度的钝角三角形,对于此图形课本中涉及较少,能不能基于两个特殊角,利用该图形得到一些常用的结论,成了笔者在解决此题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基本图形7,过点B做AC的垂线,分割成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在平时的课堂中研究较多,三边的关系比较清楚,故在本文中,不再多加叙述.

图7 图8

图形8,作AN=AB,将△ABC分割成一个顶角为30度的等腰三角形,则另一个三角形与它本身相似,此处,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顶角为30度角等腰三角形模型的三边关系.

图9

图形9,在一个顶角为120度的等腰三角形中,作FD=FQ,得到一个顶角为30度的等腰三角形和一个内角为30度和45度的三角形,即△ABC~△EQD,从等腰三角形DEF的边角关系可以进一步探究分割出的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再作图形变换

本题的图形变化是轴对称变换,还可以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此将进一步通过图形旋转,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一些结论,也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

图10

变式1 如图10,在△ABC中,∠BAC=30°,∠ACB=45°,AB=2,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连接CP, 将△ACP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30°得到△AC′P′.设AP的长度为t,求:(1)PP′的长度(用t表示);(2)求△PC′P′面积的最大值.

图11

变式2 如图11,在△ABC中,∠BAC=30°, ∠ACB=45°,AB=2,点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连接CP,将△ACP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都旋转30°得到△AC′P′和△AC″P″.设AP的长度为t,求:

(1)∠P′PP″的度数是否为定值,若为定值,求出其度数;

(2)求△P′PP″的面积(用t表示);

(三)再求变式结论

在有了两个变式之后,可以尝试去计算结果,培养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模型思想.

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了各种知识,对题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个人的数学素养,培养了探究精神.

四、教学思考

(一)关注课标,挖掘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本题的背景源于课本,但是又高于课本.教材中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都有所涉及,但是组合型的三角形又没有直接呈现,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探索新的特殊图形.《课标》中对图形的轴对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本题是在动态中的轴对称,相比于以往的题目,难度有所增加,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又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如何利用课本,又能让学生挖掘出高于课本的素材,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师生共同的探索.

(二)关注方法,抽象模型

数学的练习,要做一题,会一类,这就需要在每道题后及时反思和总结方法.如对于本题来说,首先如何解决轨迹问题值得反思,初中阶段,轨迹一般分为两类,线段和弧.本题中确定轨迹为弧后,考虑利用割补法解决问题.其次遇到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如何思考,结合A′的轨迹为弧,转化到了垂径定理,从而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把上述的两种思考,提炼出两种模型,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往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归纳反思,提炼模型,培养模型意识.

(三)关注思想,提升素养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手段,这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与模型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题意,利用几何直观构建图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作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题意,利用所学,充分利用已知的模型,将复杂的问题进行转化.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充分体会到了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对于解题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几何直观和模型思想的重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模型,联想模型,应用模型.教师只有在平时的课堂中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核心素养,从而提升个人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作图本题线段
不一样的角平分线作图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来自2019年天津市中考作图题的挑战
怎样画线段图
数线段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作图题答题技巧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