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TK的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2022-04-11曹小伟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6期

曹小伟

关键词:BTK;靶向药物;B细胞

【中图分类号】 F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6--01

BTK属于膜结合蛋白,在B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BTK全程参与,尤其是在它的影响下,恶性B细胞的繁殖得到加快。BTK不仅在B细胞扩散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当前临床治疗癌症的热点[1]。

1 不可逆BTK抑制剂

1.1 依鲁替尼

依鲁替尼的IC50值是0.5nmol·L-1,是第一个合规使用的BTK抑制剂,当前已经被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疾病治疗中,患者可以直接口服。依鲁替尼不仅能够对BTK的活性进行不可逆的抑制,使得B细胞死亡,其还能够在Tyr223处的自磷酸化,进而有效的限制BTK活化。此外,由于依鲁替尼还会抑制Tec家族的其他激酶,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可能会造成患者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最终患者无法耐受而停药。

1.2 阿卡替尼

阿卡替尼的IC50值是0.5nmol·L-1,其对于BTK的选择性和抑制性更高,患者服用之后能够有效减少产生的不良反应。该药物已经在2017年的时候被FDA批准上市,且已经投入到套膜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中。由于该药物在一定的浓度之下,只对BTK、BMX和ERBB4有效果,所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特异性更高。当前,阿卡替尼已经被用于治疗卵巢癌等疾病试验中。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完成了临床试验[2]。

1.3 泽布替尼

泽布替尼相比上面两种药物脱靶更少,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更小。泽布替尼在美国已于2019年11月批准上市,主要的治疗对象是已经接受过化疗的套细胞淋巴瘤成年患者。泽布替尼不含有嘧啶环,所以对于细胞的脱靶效应较好,患者服用后的治疗效果也更好。同时,泽布替尼有浓度依赖性,研究人员发现其在动物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已有数据统计得知,该药物在对于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Ⅱ期试验中,客观缓解率达到了84%。

1.4 替拉鲁替尼

替拉鲁替尼的IC50值是2.2 nmol·L-1,也属于口服的BTK抑制剂,药物原理是阻断Tyr 223位的自磷酸化,进而达到抑制BTK的目的。当前,替拉鲁替尼已经被投入到CLL疾病的治疗试验中。同时,其已经在2020年2月的时候被日本批准上市。

1.5 Evobrutinib Evobrutinib

Evobrutinib Evobrutinib带有依鲁替尼丙烯酰胺亲电中心的类似物,母核氨基嘧啶基团作为铰链结合剂,与残基Thr 474、Glu475和Met477结合,亲脂性环戊基与Cys481共价结合,进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研究人员在药物试验中发现其安全性较高,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疾病症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2 可逆BTK抑制剂

2.1 GDC-0834

GDC-0834的体外IC50值为0.006μmol·L-1,对BTK以外的受体无活性。在临床试验中,该药物不仅会抑制BTK的活性,还被视为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治疗药物。由于在其原理作用下,能够让Tyr551移動18Å的距离,四氢苯并噻吩部分结合在由Leu542、Val546、Ser543和Tyr551残基组成的亲脂性口袋中,三取代噻吩及相邻酰基的吸电子效应,所以在临床试验中还能显著的稳定患者的代谢水平,降低多种不稳定风险。

2.2 Fenebrutinib

Fenebrutinib在临床试验中,也能够有效抑制B细胞的活化,减少恶性B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药物原理为中心吡啶酮同铰链结合,吡啶酮羰基和侧链苯胺NH与Met477以氢键形式结合,羟甲基取代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活性。Fenebrutinib的耐受性较好,患者的不良反应较低。

2.3 ARQ-531

ARQ-531具有ATP竞争性,其IC50值为0.39nmol·L-1。它不仅能抑制BCR-BTK信号通路,还对Cys481突变细胞株发出的信号有作用。但是,ARQ-531并不能够和Cys481形成共价键。当前,围绕ARQ-531正在开展3+3剂量爬坡等临床研究,从而全面评估其对于患有CLL等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

2.4 4-氨基喹啉-3-甲酰胺衍生物

该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BTK和细胞Tyr223自磷酸化,并且对Cys481突变的BTK蛋白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是以4-氨基喹啉-3-甲酰胺为母核,氟基团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代谢的稳定性。核心部分和BTK的铰链区之间形成多个氢键,彼此互相作用;甲氧基取代的吲唑基团占据BTK的亲脂性结合口袋。

结语:不可逆BTK抑制剂存在易脱靶、耐药性不高等情况,在选择性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可逆BTK抑制剂虽然耐药性提升,但代谢稳定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发。这两点可作为药物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WANG Q, PECHERSKY Y, SAGAWA S, et al. 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activation at the cell membrane [J]. PNAS, 2019, 116(19): 9390-9399.

[2] FENG Y F, DUAN W M, CU X C, et al. 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 inhibitors in treating cancer: A patent review (2010-2018) [J]. Expert Opin Ther Patents, 2019, 29(4): 2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