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启示
2022-04-11从宏超
◆摘 要:“00后”大学生生活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生活,多元融合的环境也给“00后”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压力,因社会压力、学业压力、情感问题产生心理异常的大学生比例增高,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处理的学生案例,分析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要以“情感共情”为切入口,强化室友帮扶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可靠的奋斗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情绪共情;心理健康教育
一、案例概述
李同学,男,安徽省某高校学生,2020年9月入学。李同学从小体弱多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长时间地站立和平躺,否则身体会出现严重的疼痛感。该同学入学后,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参加军训,因此办理了免训。免训期间,辅导员多次与该生谈心谈话,在谈话中,辅导员了解到该同学曾复读一年,在复读一年后的高考中,仍未取得理想成绩,该同学自我感觉辜负了老师和家人的期盼,在看到以前的同窗好友都考上了理想大学后,内心充满了失望与落寞,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而苦恼。身体上强烈的不适感和思想上严重的焦躁感,导致该同学入学后状态不佳,情绪也很低落,未能及时调整状态。军训免训,李同学与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少,对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低。
二、案例分析
通过仔细分析本案例,辅导员认为此案例是属于学生心理负担、思想困惑所造成的行为偏差的案例。该同学初入大学,还沉浸在高中时期的成绩与失意中,未能转变角色,没有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源寻求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度过低谷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准奋斗的正确方向,以良好的状态朝着目标不断前进。通过本案例可以总结应对此类学生问题的处理思路和关键点:
(一)第一个关键点是及时地发现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可以依靠、信赖的引航者。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00后”大学生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科技进步的影响,思想更为活跃,社交范围更广。在学生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状态的异常,确保事件处理的时效性,是学生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案例中,如果辅导员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该生的异常情况,很有可能导致该生因思想上迷茫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辅导员一定要及时掌握学生日常思想动态的变化,本着“预防为主”的观点,防患于未然。建立学生信息台账,分类别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做到学生信息心中有数,学生状态及时知晓,对于学业困难、家庭困难、心理困难等不同类别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处理方式,针对性解决学生问题。完善辅导员、年级、班级、寝室四级管理机制,多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多方位协同育人。
(二)第二个关键点是及时地处理
掌握学生状态变化,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是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第一步,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琐,面对学生数量众多,但是,对于辅导员而言,每个学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是辅导员必须要解决的。事务性工作无论多么繁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尤其是学生思想上出现了困扰时,必须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的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三)第三个关键点是处理方式与时俱进
伴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传播,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不断涌现出来,辅导员需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很多“00后”学生而言,显得过时且失效。辅导员保持年轻心态,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题,是走进学生群体最为有效的方式,这就要求辅导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并注重处理方式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例如:有的问题学生喜欢看剧,辅导员就可以以当下热门电视剧为切入点,了解学生近期状态,宣传电视剧中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学生沉迷游戏,那么辅导员可以从游戏职业选手的成长历程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有的问题学生喜欢户外,辅导员可以把谈心谈话的地点选在学校的操场,学生的个性鲜明、爱好广泛,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寻找与学生的互动点,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学生的内心疑惑与感受,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实践育人措施及效果
(一)案例处理的方法、过程
1.“情感共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对于李同学所遇到的困境,辅导员第一时间与其谈心谈话,了解李同学的困惑,通过“情感共情”的方法,对于李同学诉说的困扰与难题,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他的角度,与李同学分享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感同身受的表述自己的理解,赢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学生敞开心扉,高效地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挖掘学生的特长所在,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
2.和谐寝室,建立长期稳固的友谊
和谐融洽的宿舍氛围可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发现李同学的问题后,辅导员及时与李同学的室友谈心谈话,了解李同学在宿舍的日常表现,实现宿舍——辅导员之间的快速反馈机制。此外,在与寝室其他同学的沟通过程中,引导室友多与李同学交流,以集体温暖帮助李同学更好地调整状态,走出低谷期,建立稳固的友谊。
3.职业规划,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期盼,清晰的职业规划体现了学生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引导其探索职业发展兴趣,才能更好地定下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由于辅导员与李同学专业一致,有过两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对于职业发展有着相应的实践经验。辅导员通过与李同学分享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与挫折,吸引李同学对职业发展的关注,在李同学提起职业发展的兴趣后,与其分享优秀校友及其他成功案例的经验,激发李同学对于未来的期待,同时,为李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注入了正能量,帮助李同学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学科引领,发挥学生所长
根据李同学科研方面的特长,辅导员主动与学院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沟通,对李同学加以引荐,帮助李同学发挥自己的所长,实现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三者间的良性沟通体系。通过专业教师耐心高效的指导、辅导员的鼓励,李同学在科研上有了极大的突破与创新,仅一年时间,就发表了专利,获得了多个学科竞赛奖励,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赢得了成功的开端。
(二)案例处理的效果
经过多渠道的思想疏导和帮扶,辅导员发现李同学在班级管理工作和科研方面有很强的可塑性,李同学在辅导员的鼓励下,积极竞选并成功担任班级主要班干部,带领班级同学取得了校“与团旗合影”活动奖励、新生大合唱比赛奖励、学生手册考试奖励等多项集体荣誉。李同学自身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年加权平均分90分以上,获得了校级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科研上,李同学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发挥自己的特长,荣获校“科研标兵”称号。李同学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不断帮助和感染着周围同学。
四、案例反思与启示
在此次案例的处理过程中,辅导员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辅导员责任之重、意义之深,身为辅导员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高效处理好学生问题。结合此次案例,未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一)以“情感共情”为切入口,走近学生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前卫,性格特点鲜明。作为辅导员需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所思所想,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科学运用“情感共情”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離,多交流、多引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学生的信任,以情感共鸣让他们自愿敞开心扉,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强化室友帮扶作用,构建和谐宿舍
来到大学后,宿舍是学生们生活、娱乐最重要的场所,宿舍就是学生们在学校的“家”,室友是第一时间能察觉到同学情绪变化的人,善用“朋辈”关系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案例中的李同学,通过室友们的良性沟通和积极反馈,辅导员对于李同学的状态有了及时的了解,多渠道协作,成功帮助李同学走出了困境,积极融入到宿舍生活中,李同学不再因为身体状况沮丧、自卑,以自立自强的状态开始大学生活,同时,他的心态也开始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
(三)树立积极的目标,实现自身价值
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人生目标,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人生目标是前进道路上的风向标,它影响了人生的前进方向。对于大学生而言,四年的大学生活是短暂的,没有目标的大学生活是浑浑噩噩的,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大学时期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缺点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需采取与之特点相适应的方法措施。案例中的李同学,对于班级管理和科研创新方面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基础,因此通过适当地引导,帮助李同学发挥科研和管理特长,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李同学获得成就感,得以发现自身的潜力与价值,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就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优点、弥补缺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茁壮成长。
五、总结
学生之事无小事,面对日常工作中的琐碎与繁杂,辅导员要总结经验、教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会学生的所感所受。在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说教、训导,要以“情感共情”的方式,为陷入迷茫困境中的学生带去温暖,进行积极的引导,让辅导员成为学生失意时的指路之人,助力学生向更高的梦想腾飞。
参考文献
[1]张瀚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及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0):94-96.
[2]李济沅,蔡文舢.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彰显的省思[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04):39-43.
[3]瞿津津.辅导员共情能力培养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6):81-82+91.
[4]裴玲燕.如何有效干预大学生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业困难——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8):205-206+230.
作者简介
从宏超(1993—),男,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安徽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Xjky20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