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04-11孔陇李丽娟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农户乡村振兴

孔陇 李丽娟

摘要:企业通过自身资金、技术、渠道等優势,结合乡村地区资源禀赋及发展需求参与乡村振兴,是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温氏股份为案例,探索了企业作为主导方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来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新模式,通过对温氏股份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进行剖析,总结出“企业+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而针对该模式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了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以期为企业在“十四五”时期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乡村振兴;“企业+农户”模式;温氏股份

一、引言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转型的重要战略部署,体现了我国乡村建设步伐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再到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清晰脉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乡村振兴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要实现乡村振兴,除了依靠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之外,更需要全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当前,中国企业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内容以及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还不是很清晰,部分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只与简单的捐资联系起来,并未意识到以产业扶贫为主的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实现社会价值的新举措。在当今,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一个经济主体,除了保证自身资产的增值外,还需要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参与乡村建设作为新型社会责任履行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发展战略之一。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可以规避监管风险,赢得品牌和声誉,获得社会公信力和商机,这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拓多元化市场,还能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双赢四。参与乡村振兴是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责任的重要内容,它将企业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企业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基础,是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企业加快自身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机遇。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结合,旨在从企业角度出发,探究温氏股份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以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为同类型企业在新时代下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益的模式借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企业社会责任赋予新内涵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城乡发展不均、乡村地区生产资源匮乏等问题,我国涌现出大量以扶贫为主题的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地修改和补充,主要涉及捐赠扶贫、教育扶贫、设施扶贫等有限领域,大多以直接资金帮扶的方式为主,而专注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的间接扶贫及民间资本下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③。参与乡村振兴属于典型资本下乡的一种,是我国企业当下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之一,从目前文献来看,我国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参与扶贫的动机、经济后果以及帮扶路径的组织方式等方面。

陈锋(2010)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同减贫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梳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减贫的直接与间接关系,探索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行为机理和产生效果,提出构建科学的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减贫的观点,对以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研究乡村振兴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四。就扶贫动机而言,资源依赖理论观点之一是,企业自身难以创造所需的资源,内部绩效的提升与外部资源的获取则需要依靠其他途径实现,而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则为获取资源提供了良机阿。刘建生等(2017)认为,产业帮扶要落实,其关键在于政府、贫困户和企业间生产要素的互补与流通,贫困户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和政府具备的制度政策、资金优势是企业发展所需的,企业凭借自身的投资、品牌、技术、管理等能力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进一步换得这些要素的使用权,从而实现规模效应。胡浩志等(2020)谈到企业慈善捐赠的动机之一就是政治动机,企业通过参与政府主导的帮扶工作,更加容易获得政治资源,例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市场准入等。

通过对企业参与扶贫的经济后果的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扶贫行为对企业经济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是由于企业在帮助贫困群体的同时,收获了道德资本与声誉资本,从而为维持与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了必要的市场资源、政治资源以及其他潜在利益。张曾莲等(2020)提出企业通过产业扶贫方式参与乡村建设,不仅实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且通过产业扶贫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胡浩志等(2020)提到参与精准扶贫可以为企业积累良好的声誉资本,对企业价值起到间接增值的作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农村地区想要实现质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群体的有效补充,也是在市场环境中有效实现社会价值的方式。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难以调和的问题,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导致农村市场化程度天生不足,再加上农户或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屡有发生等现实因素,难以选出最优的合作路径,二是因为企业的优势地位往往会造成对小农户的挤压和利益损害,在对以上困境的解决路径探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组织方式。李波等(2021)提出,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持续发展,相较于将扶贫资金的直接捐助,将贫困户的生产纳入当地的产业体系更能激发乡村地区的内生动力⑨。刘宇翔(2015)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合作组织为载体的合作扶贫模式具备优越性,它将国家财政扶贫资金与民间资源进行对接,能增强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户自发地提升合作自治能力o。苏晓云(2012)从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定位出发,认为组织方式的新模式有利于扶贫问题的解决。在上述背景下,企业该如何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时把握好帮扶重点、协调好重要关系以及选择最优组织方式以更好地履行被社会赋予的责任,仍需要探讨。

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意义

(一)給企业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不同于以无偿的慈善捐赠为主的直接帮扶方式,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带动区域发展的方式更具有长久意义。慈善捐赠类似于一种企业对外的直接转移支付的方式,短期能改善部分现状,但并不会创造额外的价值,且也并不必然指向贫困群体和落后地区,可能导致捐赠资金并不能实现优化配置:而后者不仅单单是企业帮扶方式,直接将资源向贫困群体和地区布局,还是其结合自身比较优势进行的产业投资,且在产业布局时对已有产业会进行新的梳理和规划。这种投资式的扶贫方式虽然见效慢,但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效益,给社会带来无尽的价值。或许这就是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会有如此大的动力开展精准扶贫的原因,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给自身和社会创造了额外价值。

(二)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业研究的重点领域,不少企业在压力之下突破传统,摸索新的生存之道。如何结合地区现状,以探索多渠道、多模式的扶贫路径成为企业亟须思考的问题②。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兴起,引发了企业对经营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的新思考,电商发展给传统企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出口。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平台的诞生解决了落后地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减少了上下游供应链环节,将消费者和商家直接链接起来。创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型发展模式,从而使企业在时代潮流中抓住新商机,同时促进乡村产业的兴旺。

(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在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时,会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资金的流向,能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良好的履责表现会转换成为道德资本,形成企业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角度来看,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引导企业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政府会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扶持,缓解企业资金难问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帮扶环境。此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作为企业文化的管理工具之一,能够提升员工的认同感,同时吸引到有相似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企业中来,增强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社会责任视角下温氏股份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

(一)案例背景

下文以创业板上市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之一的温氏股份作为案例,分析其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

温氏股份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总部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公司核心业务是养殖和肉类销售,配套上下游产业链以及金融投资等业务跨地区发展。作为现代农牧企业集团,温氏股份从成立之日起就扎根乡村大地,打造全产业链条,开创新型扶贫模式。自“十三五”规划以来,温氏股份累计投入精准扶贫资金达六亿多元,从农户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出发,致力于与农户共同推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造出了“定制式”组织模式,依靠合作性组织和契约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促进了公司的壮大,而且带动了农户的增收和当地关联产业的发展,温氏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至今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

(二)“企业+农户(家庭农场)”模式

1.整体思路

温氏股份自成立初,就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积极履行各项社会责任。近几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温氏股份与当地农户一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建设和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整合区域内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通过具体项目进行扶持,打造扶贫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为不同条件的贫困户,对应不同贫困地区发展状况提供“定制式”脱贫方案。针对具有一定养殖能力的贫困户,提供贫困户自建自营模式或社企合作扶贫模式;对于具有劳动力但缺乏资金与技术的群体,鼓励贫困户加入劳力分成和投资分红的模式中。在市场大环境有利时,农户除了代养报酬外,还可以额外获得分红,当市场环境不景气的时候,由公司承担各类风险,保证农户收益的稳定性。

2.“企业+农户(家庭农场)”模式分析

温氏股份致力于养殖农户的实际,根据养殖产业中的技术、管理、劳动等资源要求,以封闭式委托养殖的方式与农户合作。为了解决农户资金短缺、技术欠缺、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公司搭建了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将贫困户纳入共建共享帮扶体系之中,最终共享成果的“企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模式被推出,各环节的生产模式如图1所示。首先,公司与养殖农户合作关系的建立由有意愿的农户向公司提出合作申请,接着公司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由公司委派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评估,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按照养殖能力建设养殖场,根据特定标准按一定比例收取保证金做担保,将合同事项沟通后统一签订委托养殖合同。在养殖的生产过程中,公司对农户严格实施统一管理,公司侧重于管理及养殖体系的建立,负责向合作农户提供物料及技术支持,合作农户需要在自有或租用的土地上自行建设生产栏舍,依托公司技术指导规范饲养成熟后由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并按委托养殖合同约定的方式与合作农户结算委托养殖费用。在整个模式中,当地农户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一方面,通过家庭农场直接参与养殖获得劳动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土地租金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温氏股份从企业战略出发,制定出一套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将合作农户的养殖收入作为标准纳入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指标,以确保委托养殖收入与当地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同步,充分保护了农户的权益对企业而言,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常伴随着除正常经营以外的压力和负担。与一般扶贫模式不同,温氏打造的这种模式与结构,乡村劳动力可以轻易吸附上去并很快融入经营运转中,并迅速拥有产生价值的能力。此外,企业以契约合作的方式带领养殖农户进入市场的同时,产生协作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了各环节周转效率。在“企业+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下,温氏股份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进行统一管理和产业化运作,一方面,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了农户的生活质量,而且通过引入产业基金,联合技术、管理、人才等外部资源,改变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为当地农户培育了优势产业,有效地将畜禽养殖产业链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高效运转阿。温氏股份的“定制式”扶贫模式,是通过将帮扶农户视为自己企业内产业根基,这一思路,是给乡村地区发展注入持续内生驱动力,不仅是简单地由理论出发,而是直接投入乡村发展的实践和融入温氏体系的实际运行。

3.“企业+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特点

一是专业化水平高。温氏股份养殖模式各环节的技术难度不一,公司根据不同特点分环节布局。养殖产业链前端的育种工作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环节,需要较多资金且投入产出周期长,由公司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能力统一开展。中端的饲养环节业务流程简单,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农户可以凭借自有土地和人力优势推动养殖工作的开展。后期由公司组织进行统一产品销售,避免单一农户在直面市场时容易出现的“散、乱、弱”等问题,这不仅提高了产品与市场对接的能力,有效隔离了市场价格波动向单个合作农户的传导,降低了养殖农户的经营风险,而且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提高了养殖链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流程运作高效。温氏股份从育苗到销售过程采取了统一配置和管理,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以便规范管理。该模式遵循完整的内部管理关系,当某一环节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无法达到下一环节要求的效果时,公司管理方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能够迅速采取内部管理手段加以解决,当每一环节都达到有效运行时,内部的闭环循环就开始高效运作起来,避免了流程外包带来的低效率流程周转率和所需的额外时间成本。

三是组织成本低。在温氏股份产业化养殖体系中,农户具有低成本优势,负责生产养殖工作,公司则全程参与管理过程,二者的结合使得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大大降低,诚少了中间交易的时间,降低相关环节的周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利益依赖的共同体,创造了提升农户自主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和生成规模化经济的协作形式。企业内部模拟市场运作的优势在于无须组织庞大的组织体系和队伍而是通过内部调拨的形式就实现了为下一环节的服务,节省了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投入产出比。

(三)取得成效

1.产业扶贫取得成果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策略,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带动乡村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对企业的共同期望。乡村的经济、人才、文化、生态要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的推动,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好产业兴旺的普惠性和根本性作用,通过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温氏股份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地区的产业政策、资源优势,以及公司在养殖产业链的经验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对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积极推动传统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温氏股份积极参与产业帮扶,采取多种模式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业,助力富民兴村的基础产业发展,成果显著(表1)。随着扶贫项目经验的累积,温氏股份在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也不断丰富并逐步向乡村振兴迭代。

2.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创新是企业持续盈利的动力源泉。温氏股份在日常运营中始终重视科技力量,以实现养殖业科技化、专业化、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养殖业现代化生产方式。近年来,温氏股份在畜禽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治等方面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科学养殖与集约化生产,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养殖效率,为农户和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在企业内部,温氏股份鼓励全员创新,并在科研创新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收获成果颇多(表2),截至2019年获得授权专利四百余项。企业在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信息化与资源集约化方面不断深入,同时与周边高校和科研所形成长期合作,建设了业内一流的科研团队与专业的研发体系。

3.建立起生态环保体系

生态环境质量与地区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三者相互贯通,能够产生正向乘数效应7。近年来,针对污染治理模式单一、能耗高、效率低的行业现状,温氏股份牢固树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理念,按照健康养殖、资源循环、节约高效的要求,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的环保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企业,公司從十年前就提出将环保优势打造成公司新的竞争力,坚持资源化与生态化原则,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同时将养殖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打造清洁且高效的养殖环境。温氏股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养殖模式,具备全面和系统的养殖环保配套技术,能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环保技术,助推内部产业升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4.产业链条进一步健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食品养殖产业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合作模式。温氏股份顺应发展趋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从养殖生产向食品加工方面推进,期望通过三产融合、品牌强农等一系列措施,与伙伴企业、消费者、客户、经销商、投资者、合作农户共同投入现代农牧食品生态圈建设。公司在以传统养殖产业为主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全面发展农牧养殖、生物制药、食品深加工、一体化营销等业务体系,逐步形成了采购到养殖贯通的全产业链。温氏股份在更深层次探索延长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养殖方式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加快了养殖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三产融合,深化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温氏股份参与乡村振兴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潜在风险较高

温氏股份与农户委托养殖关系中,合作农户是至关重要的参与基础之一,任何导致合作农户流失的风险都会使公司经营受到冲击。随着养殖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土地流转政策引导规模化集中经营,中小农户受资金和技术能力限制,使得个体农户力量薄弱,难以自主使用养殖用地、现代化农牧设备等养殖资源。同时,随着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乡村以外地区有更多就业机会,外出务工收入提高,愿意在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劳动力减少。加之公司与合作农户通过签订委托养殖合同方式合作,由于农户知识水平有限,在合作执行中仍存在某些农户对合同相关条款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潜在的纠纷或诉讼风险;综合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如爆发行业疫病、同行业其他企业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宏观就业环境等发生改变,如果企业不及时采取应对机制,都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模式存在较高潜在风险。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温氏股份企业规模大,立足于多元化经营,但近年来温氏股份真正能够应对市场多样化需求、运用现代技术深层次加工制造和品牌影响力的塑造等方面还不够,动摇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根基的稳定性。此外,农户与企业平等受益的格局尚未形成,在签订合同时公司就规定了回收价,虽然农户能够获得稳定收益,但也丧失了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由此可见,农户在各环节的议价能力都较弱。当社会资本凭借规模优势和对政府的影响力介入,农民通常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产出环节的规划参与权和对收益的分配谈判权,最终得到的益处与企业所获的利润并不对等。这些都导致温氏股份与农户之间采取的委托养殖合作模式在利益联结上关联程度较弱,使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农户发家致富能力有限。

(三)合作模式固化

纵观温氏股份前几年的成功,只是完成了从散户到群体养殖的过渡,其本质也仅仅是利用容易获得的社会资源(例如人力资源、设备等)进行粗放式集合生产,仍然需要模式的创新与突破。由于目前温氏股份在全产业链的谋划和投入等方面缺少统筹布局,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流程、制度固定的产业链运作模式,极易形成对既有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依赖,农户等合作主体便容易产生思维和行为惯性,导致合作产业链各环节运行陷入模式锁定陷阱,反过来会阻碍产业链模式的突破和提高,最终导致产业链不断陷入低效运行的恶性循环之中,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内部瓶颈。

(四)相关引导机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大环境还未形成,政府参与意识有限,引导不足,涉及乡村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目前,温氏股份参与乡村振兴基本都是自发摸索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引导机制,没有明确的政府领导和组织,再加上地方引导和配套政策相对滞后,给帮扶活动带来诸多阻碍。相关部门诸如工商联会、社会慈善机构的参与度仍然不够,对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可发挥的作用有限。此外,对企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宣传不够,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各组织联动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不高。

六、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一)发挥地方企业带动作用

从各地区乡村振兴经验来看,企业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作为社会扶贫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地方企业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乡村振兴事业不同于一般的慈善公益,需要当地企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投入建设,而非简单地迎合政策形势。企业在进行长期战略布局与短期规划时,应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放在同等高度,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应意识到参与扶贫并不必然意味着绝对地付出和损失,当投入乡村振兴工作时,能寻求到企业利益与社会贡献的一致性,这对于自身的形象以及品牌的影响力,其实都是比较有利的。因此,地方企业应在战略规划过程中,结合当地发展的现实需求调整企业政策实施方案,在树立自觉化、深入化、常态化的乡村振兴参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借助于各项扶贫产业项目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进一步扩展市场份额以及经营范围以促使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地方政府也应鼓励区域企业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大企业率先示范,中小企业渐次参与”的社会责任履行格局。

(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只有在自动、自愿和自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贫困群体利益联结机制,是国家在重要战略转型时期对农业工作的关键部署和重要要求,也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通过与政府、农户建立起完善的要素分配机制,在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的产业发展必需要素的同时,作为受惠对象的贫困地区反过来也会为企业提供诸如生态资源、政策优惠、声誉等无形附加回馈。只有把政府对乡村治理的主导地位转化为个体农户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并结合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能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农民利用资金或生产要素实现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使农户意识到个体利益与企业价值最终的一致四,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是创造性地将农民纳入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的过程,切实保护了農民和民间资本的共同权益。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三农发展普遍未形成规模效应,以及专业化水平不一致,现代技术虽一定程度上为分散式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是既有路径依赖是造成畜禽产业效率锁定、低效运行及既得利益固化困局的主要原因,依照原本的生产模式并不能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架起跨越式桥梁。因此,在三农转型中需要突破性思维,紧紧抓住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依靠企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企业对乡村农业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一是产业创新,企业应当依靠信息优势,以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城市发展方向为导向,由单一型生产向生态型多功能转变,培育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要素上的基层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幅度增效。二是依靠科技进步,运用企业资金优势,依靠现代化手段,创新应用生态涵养及大数据智慧养殖模式,摆脱既有的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依赖,对畜禽养殖既有的技术突破口、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经营方式进行解锁。

(四)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机制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全方位推进。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三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创新机制为帮扶工作提供新动能,以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未来应积极主动追求机制的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依托国家战略指导,加强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将先进技术应用于产业发展和业态构造过程中,推进农业智能生产和农业智慧经营结合运用,实现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社会责任履行和企业价值提升的协同发展。其次是业态融合,立足于限制贫困地区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原因,建立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机制。企业应积极尝试探索相关新产业,推动建立多元发展机制,突破现阶段发展瓶颈,形成扶贫合力,力求用多种方式全面解决限制乡村振兴的难题。最后是长效机制,企业应转变观念,摒弃应付政府任务求以完成政策期限范围内短期工作指标的观念,对乡村振兴工作做好长远规划,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的创新性建设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局面,增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性。

七、结论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政府主导到社会组织,再到多元主体“共创共享”格局的形成。参与乡村振兴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扶贫需求、政府相互对接的中心一环,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探索了温氏股份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就企业自身而言,应当将践行社会责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组织各单元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工作的向内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履责能力。温氏股份作为现代化农业企业,积极承担起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创造了企业作为主导方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有效参考,进而促进企业对国家重要战略的支持和履行。

参考文献:

[1]耿合江,韩振燕,崔伟.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推进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7):35-38.

[2]樊平.以科学范式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8):117-126.

[3]CarrOLl A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7(8):39-48.

[4]陳锋.企业社会责任与减缓贫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5]施赟,舒伟.制度推动、政治关联与非国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J]统计与决策,2020,36(20):163-167.

[6]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27-135.

[7]胡浩志,张秀萍.参与精准扶贫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改革,2020,(8):117-131.

[81张曾莲,董志愿.参与精准扶贫对企业绩效的溢出效应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5):86-98.

[9]李波,张春燕,刘丽娜.“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2):118-131.

[10]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5,36(7):37-45,110-111.

[11]苏晓云.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证研究——基于广西凤山县的调查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5):88-94.117.

[12]赵阔.借助互联网金融创新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对策解析[J].农业经济,2020,(12):101-102

[14]欧晓明,曾晓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研究科技与管理,2003,(3):1-6.

[15]周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0,(11):16-24.

[16]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8-14,154.

[17]杜剑,郭瞳瞳.企业社会责任与网络绩效关系研究——以生态产业共生网络贵州生态产业园为例[J].会计之友,2018,(22):72-77.

[18]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3):5-15.

[19]李志萌,邱信丰.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现状、问题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19,(2).

[20]程民选.信用主体:自利与利他的对立统一[J].财经科学,2008,(3):59-66.

[21]刘春,孙亮,黎泳康,蔡倩怡精准扶贫与企业创新[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0,34(5):68-88.

[22]叶茂乐.乡村振兴中闲置空间再生利用研究——以晋江市乡村微更新实践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3):97-103.

[23]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139-146.

猜你喜欢

企业社会责任农户乡村振兴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