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NLR、MHR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预测效能
2022-04-10杜家琦姚瑞郝正阳张彦周
杜家琦,姚瑞,郝正阳,张彦周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郑州450052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大、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均高的特点,是导致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的常见原因[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冠心病的早期阶段,常与DCM 合并存在。有研究[3]表明,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达30. 8%。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作为易获得的炎症生物标志物,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4-6],但其与DCM及其发生冠脉病变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观察了外周血NLR 联合MHR 对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DCM 患者17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72 例DCM 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主干或分支血管存在狭窄且程度均≤50%)76 例、冠状动脉正常组(未见狭窄)96例。纳入标准[7]: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男性>55 mm、女性>50 mm;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45%;③发病时除外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免疫或血液系统疾病等影响白细胞计数疾病者;③近1 个月内服用抗菌药物或调脂药物者;④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1.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症、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血清学指标观察及NLR、MHR 测算 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平均心率和收缩压)、合并症(糖尿病、房颤和卒中)、心脏彩超检查结果(LVEDd、LVEF、合并心包积液)及血清学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肌钙蛋白Ⅰ(TnI)、N 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等],并计算NLR 及MHR。所有患者的血标本均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使用贝克曼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使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验。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MHR=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两两比较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 向前逐步选择法分析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MHR 对DCM 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症、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血清学指标、NLR、MHR 比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76 例患者中,男59 例、女17 例,年龄(55. 62 ±12. 03)年,体质量指数(BMI)(25. 49 ± 3. 97)kg/m2,有吸烟史29 例、饮酒史21 例,平均心率(76. 72 ±11. 07)次/分,收缩压(112. 57 ± 14. 94)mmHg,合并糖尿病者14 例、合并房颤者10 例、合并卒中者5例,LVEDd 66. 50(62. 00,72. 00)mm,LVEF 31. 86% ±7. 34%,合并心包积液11 例,中性粒细胞计数5. 31(4. 07,6. 73)×109/L,淋 巴 细 胞 计 数1. 40(1. 12,1. 90)×109/L,单核细胞计数0. 55(0. 44,0. 74)×109/L,HDL-C(0. 95 ± 0. 29)mmol/L,血小板计数(206. 54 ± 69. 12)×109/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 45 ± 0. 82)mmol/L,血 肌 酐(81. 78 ±18. 26)μmmol/L,NT-proBNP 1 724. 00(662. 00,5 501. 00)ng/L,cTnI 0. 02(0. 01,0. 04)μg/L,NLR为3. 56(2. 58,4. 76),MHR 为0. 63(0. 42,0. 95);冠状动脉正常组96 例患者中,男72 例、女24 例,年龄(51. 70 ± 12. 39)年,BMI(25. 25 ± 3. 92)kg/m2,有吸烟史42 例、饮酒史33 例,平均心率(78. 75 ± 12. 34)次/分,收缩压(108. 47 ± 15. 05)mmHg,合并糖尿病者6 例、合并房颤者13 例、合并卒中者4 例,LVEDd 67. 00(62. 00,75. 75)mm,LVEF 31. 57% ± 6. 53%,合并心包积液22 例,中性粒细胞计数3. 98(2. 72,5. 63)×109/L,淋巴细胞计数1. 68(1. 32,2. 14)×109/L,单 核 细 胞 计 数0. 45(0. 31,0. 57)×109/L,HDL-C(1. 08 ± 0. 31)mmol/L,血 小 板 计 数(199. 28 ±66. 27)×109/L,LDL-C(2. 21 ± 0. 81)mmol/L,血肌酐(80. 48 ± 15. 92)μmmol/L,NT-proBNP 2 815. 00(885. 00, 5 718. 00) ng/L, cTnI 0. 02 (0. 12,0. 40)μg/L,NLR 为2. 41(1. 60,3. 55),MHR 为0. 46(0. 25,0. 59);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年龄、合并糖尿病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MHR 均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均<0. 05),淋巴细胞计数和HDL-C 均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均<0. 05)。
2. 2 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建立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以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进行分析,分类变量赋值如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未发生=0,发生=1),合并糖尿病(无=0,有=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NLR、MHR 是DCM 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3 NLR、MHR 对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效能 NLR 预测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719(95%CI:0. 641~0. 796),取截断值为2. 127 时,NLR 预测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91. 40%、特异度为44. 00%。MHR 预测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AUC 为0. 709(95%CI:0. 629~0. 789),取截断值为0. 605 时,MHR 预测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55. 70%、特异度为76. 90%。联合预测模型通过Logistic 回归建立,回归方程为:logit(P)=-2. 821 +2. 108×MHR + 0. 397×NLR。 NLR 联 合MHR 预 测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AUC 为0. 778(95%CI:0. 709~0. 848),取截断值为-0. 380 时,NLR 联合MHR 预测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度为71. 40%、特异度为72. 50%。
3 讨论
DCM 合并冠脉疾病发生率较高,但常常被忽视。有研究[3]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在DCM 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达到30. 8% 和17. 9%。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DCM 患者的生存期较之前明显延长,其发生冠脉病变的风险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项针对DCM 接受心脏移植患者的研究[8-9]表明,尽管首次冠脉造影未见异常,但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约1/4 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病变可能会导致DCM 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加速疾病进展[10]。冠脉造影是目前诊断DCM 患者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准确的方法,但也存在有创、费用昂贵等缺点。寻找一种无创、廉价且常规开展初筛方法对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必要。
慢性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1]。既往研究[12-15]表明,高NLR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不良预后相关,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因子。在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激活分泌炎症介质、酶类和自由基,介导组织损伤、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淋巴细胞则具有抗炎作用,代表着免疫调节途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会加速凋亡,其比值NLR 反映了炎症与抗炎的平衡[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冠状动脉正常组相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NLR 水平显著升高;高NLR 水平是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特异度较低。
同样,MHR 作为一种新兴的炎症标志物,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和对抗因素间的平衡,对冠心病PCI术后的死亡率及再狭窄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负荷相关[19-21]。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单核细胞黏附于损伤的血管内皮参与斑块形成和发展,并可分化为巨噬细胞;HDL-C 可通过逆向转运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还可抑制单核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在本研究中,单核细胞增多、HDL-C 降低所带来的高MHR水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同样存在,其与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且对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敏感度较低。为了提升预测效能,我们利用NLR 和MHR 建立了联合预测模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此外,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和糖尿病也是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冠状动脉内膜增厚且弹性减弱,有利于粥样硬化的发生。血糖升高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如糖基化终末产物、多羟基化合物等可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促进氧化应激反应间接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排除资料不完整者也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②样本量较小,结论可能无法外推至所有人群;③未探讨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等的相关性。
综上,外周血NLR 及MHR 对DCM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作为冠脉造影的辅助指标,其具有无创、廉价且常规开展等优点,可能有助于提高DCM合并冠脉疾病的诊出率,进而早期干预,减缓或阻止冠脉病变进展。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在DCM 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中是否存在价值,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