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歌曲多模态教学探究
——以Unit 5 Music—Cat’s in the Cradle为例

2022-04-09李绍明

英语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模态意义文本

李绍明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葛俊丽、罗晓燕 2010)。英语歌曲诉诸多种感官和多种符号资源,本身具有多模态性。然而,其教学现状普遍存在教学功能娱乐化、主题意义淡化、教学设计简单化和歌曲选择随意化等问题,很少深入研读歌词文本、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难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主题意义,极少利用英语歌曲的多模态性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二、主题意义下英语歌曲多模态教学设计分析

基于英语歌曲本身的文本特征,其教学设计应紧扣歌曲的主题意义、文本解读的维度和多模态教学三个基本要素展开。

(一)基于主题意义探究解读歌曲文本的意义

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英语课程应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育部 2020)。好的英语歌曲或意蕴深厚,富含英语文化;或轻松优美,使人陶冶情操。教师须引导学生探究英语歌曲文本的主题意义,把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视为组织课堂活动最重要的内容。

(二)多模态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指学习者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顾曰国 2007)。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 1996)提出多元识读能力概念(也被译为多元读写能力)和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必要成分: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和转化实践。英语歌曲多模态教学应把多种符号模态(如视频、音乐、肢体动作、颜色、图像等)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其提供大量可理解性输入,促进知识在大脑中结合、转换和内化,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多元识读能力。

(三)厘清英语歌曲文本解读的维度

英语歌曲本身具有多模态性,通常和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灯光、布景及歌者的多模态话语等共同呈现。英语歌曲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文本解读的基本规范:教师应从五个角度(文本的主题、内容、文本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及三个层面(what主题和内容、why主题和作者、how文体和语言)解读和梳理文本,从而更好地围绕主题意义设计和开展教学(张秋会、王蔷,等 2019)。理解多模态语篇除了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外,还要观察图表、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教育部2020)。故教学设计须考虑将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和三个层面有机融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四个必要成分。通过多模态教学设计,对学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更快抓住主题,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而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三、英语歌曲多模态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

主题意义阅读课教学活动的编排和设计围绕一个主题意义展开,实现主题、内容、活动协调统一(程晓堂 2018)。本课例的多模态教学设计实施路径是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的。

(一)基于主题意义选择对比阅读文本

阅读材料要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和语言水平,能创设充分的语境,铺垫必要的语言,让其有经验可分享,有语言会表达,有兴趣想参与,使其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该主题意义的源泉(王蔷 2016)。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5 Music的阅读文本Cat’s in the Cradle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但相对目标学生(深圳中学高一学生)的语言能力略显单薄。为了创设更充分的语境,让主题意义更清晰,需补充拓展文本。拓展材料须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难度适当,既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美国著名乡村歌手乔治·史崔特(George Strait)的经典歌曲The Best Day 与 Cat’s in the Cradle 主题一致,结构相似,语言相当,故事结局迥异,是非常合适的对比阅读文本。

(二)融合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活动模型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施路径是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从基于文本的信息输入到文本的初级输出,最后到超越文本的高级输出,这种逻辑的进阶、发展、提升能够实现基于内容、聚焦文化、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深度学习的目的,从而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张秋会、王蔷,等 2019)。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聚焦文本主题意义,从文本信息的读取、整合到信息的理解,再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实践。每个活动之间形成逻辑意义的递进,上一个活动成为下一个活动的铺垫,下一个活动是上一个活动的深化和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活动链。本课例的学习活动共分为五个环节:(1)导入;(2)读取整合第一首歌曲文本信息;(3)读取整合第二首歌曲文本信息;(4)对比两篇文本;(5)角色扮演。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与英语学习活动观不谋而合,均强调设置主题语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迁移为更高程度的学科能力和素养,学用结合,做中学,学中用。融合英语学习活动观于新伦敦小组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活动模型(见图1)。

图1:融合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结构图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从讲授为中心转变为讨论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邓彦 2016)。

(三)选择和搭配教学模态

每种模态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对模态的选择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确定的。虽然同一模态在不同教学阶段或不同语境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总体看来,不同教学模态在语篇中所承载的意义表达功能是相对明确的(见下表)。本课例涉及多种模态,包括文字模态、口头模态(师生的口头交流)、PPT为载体的模态组合(包括图片、文字、声音、音乐和视频等)。但课堂的主模态还是语言本身,包括所有的文字、口语、字幕等,其他模态皆起辅助、烘托、强化和补充作用,和语言一起构建主题意义。每个模态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分别具有不同意义的潜势,都能实现特定的意义和交际目的,所以多模态英语教学中的模态选择不是选择单一的模态,而是选择模态组合(张德禄、丁肇芬 2013)。教师在选择模态时应以增加正效应为准则,充分发挥文字、图像、教师体态、音频和视频等不同模态的优势,并保证彼此间的适配性,尽量避免模态间的互相干扰和抑制。

常见教学模态的主要功能

(四)进行知识迁移和创造性运用设计

科普和卡兰兹(Cope&Kalantzis 2000)指出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进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教学经历。正如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路径的三个层次即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一样,可以通过重新设计情境,把原设计中生成的意义置于新的语境中,使之发生新的转化、迁移,生成更高层次的意义,循环往复,不断深入。教师在该课例的转化实践部分设置了合理生活情境冲突(见图2),让学生自由选择,成为主题意义探究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探究,把课堂所学创造性地迁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内化主题意义的基础上超越主题意义。

图2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将英语学习活动观融入新伦敦小组的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构建了英语歌曲多模态教学的实施路径,是多模态理论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为类似教学探究提供了借鉴。教学设计紧扣英语歌曲教学的三大要素:主题意义、歌词文本解读的维度和多模态教学,从主题意义和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运用多模态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歌曲文本中父子关系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行理解和内化,培养其多元识读能力。学习活动均围绕主题展开,文本解读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多模态的设计、选择、搭配和运用很好地辅助和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课堂主题意义的生成,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内化程度。课堂活动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和层次性,它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在面对不同的歌曲文本和不同的学生时,应有不同的取舍和变化。同时,由于时间有限,只着重探究了英语歌词文本解读,还没有涉及音乐、唱腔、歌词文本结构特征等和文本主题共建意义的其他几个重要方面。

通过这次探究可以看出,高中英语多模态教学的推广和深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对于每种模态潜在的交际功能和对具体语境的适用性还缺乏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模态的选择和组合搭配都没有科学的标准可依,全凭教师经验。其二,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校间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异较大,为多模态教学的推广带来困难。

猜你喜欢

模态意义文本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诗里有你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