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用于儿科质量管理的作用
2022-04-09蔡小芳
蔡小芳
儿科患者的年龄偏小,病情类型多样且复杂,患儿无法高效配合相关操作,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儿科护理质量可直接反映院内的整体护理水平,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1-2]。现阶段,儿科护理多采取常规化管理法,其能够满足患儿的护理基础性需求,但是不具有完善性和个性化特征,容易出现意外事件,因此护理质量欠佳。为此,临床医学建议在儿科护理期间加用质量管理,其目的是规范儿科的护理流程,细化服务内容,明确护理职责,优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此前提下,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得到广泛性使用。该项管理方案强调护理服务的持续改进,要求护理措施呈循环性上升趋势,可最大程度上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体需求[3]。本研究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入本院儿科诊治的患儿142例,用于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临床效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的收治时间介于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共计患儿142例。根据随机法分组后,A组记录成73例,男患儿∶女患儿的数值等于47∶26;年龄7个月~5岁,平均(2.05±0.75)岁;病型为:上呼吸道感染18例,支气管肺炎30例,过敏性紫癜9例,急性胃肠炎15例,其他1例。B组记录成69例,男患儿∶女患儿的数值等于40∶29;年龄6个月~4岁,平均(2.01±0.50)岁;病型为:上呼吸道感染14例,支气管肺炎31例,过敏性紫癜10例,急性胃肠炎13例,其他1例。数据经假设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法:患儿入院后热情接待其与家属,并了解患儿的基础性资料,如病史、病程、症状体现、年龄等信息。而后辅助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向家属讲解检查配合事项,提高其配合能力。并在疾病确诊后为家属讲解日常生活的护理要点,减少生活中的意外情况。
A组予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采用持续质量改建管理方法,具体包括4部分内容:(1)护理质量证据搜集。开始护理前,护理人员负责搜集相应的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并搜集患者的相关资料与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持续质量管理计划。(2)持续质量管理计划内容,结合具体的临床资料,为患儿护理提设计持续质量管理,具体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护理能力培训。在日常工作之余,院内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到护理质量培训中,不仅对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能力进行培训,同时注意培训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中的专项能力。而在护理培训结束后,院内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从而确保护理人员对培训知识实现了充分的掌握;第二,首问负责制。患儿入院后,由首次接诊的护理人员负责患儿的全面护理工作。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第三,患儿家属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家属展开相应的护理。针对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紧张及恐惧的心理情绪进行集中护理。综合使用心理干预与心理引导的方法。针对心理防御机制较强的患者使用心理引导的方法,针对心理防御机制较弱的患者使用心理干预的方法。稳定患儿家属情绪,为治疗与护理提供充分的支持;第四,护理沟通路径。院内建立有效的护理沟通路径,设置专门的家属接待人员,并为患儿家属反映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第五,出院健康知识宣教。患儿治愈后出院前,护理人员负责组织患儿家属参与到健康知识宣教中,不仅向患儿家属提示相应的疾病知识,同时提示患儿家属出院后的护理内容与重点注意事项。并在患儿出院后通过随访的方式进行定期检查与健康知识宣教。(3)执行与监督。持续质量改进计划制定后,由护士长与管理责任护师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示护理人员注意充分执行护理计划。(4)持续改进。每次护理工作结束后,搜集相关的护理信息为新的改进证据,并结合新证据提示的具体情况,持续对护理方法进行改进。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包括:药液外渗性损伤、静脉穿刺失败、血肿、静脉炎、发热、皮肤损伤等,并发症总发生率的计算方法为:(药液外渗性损伤例数例数+静脉穿刺失败例数+血肿例数+静脉炎例数+发热例数+皮肤损伤例数)/总例数×100%。
(2)统计患儿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具体包括:坠床、碰伤、头皮针脱出、误吸等,意外事件总发生率的计算方法为:意外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3)统计护理质量评分情况。采用院内制作的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共设计6部分内容,每部分得分均为100分。由护士长负责进行评分,于护理后进行评分。
(4)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纽卡斯尔满意度评分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atisfaction gauge,NSNS)对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共设计5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的得分均为20分,综合评分为100分,为各部分评分的总分。认定得分超过85分(包括85分)为非常满意;认定得分75~85分(包括75分)之间为一般,认定得分60~75分(包括60分)之间为满意,认定得分不足60分为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满意与一般均属于满意范畴,临床满意度的计算方法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表示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安全性指标
两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计为6.85%,B组计为13.04%。A组的各个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组,且意外事件总发生率计为1.37%,B组总发生率计为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安全性指标
表1(续)
2.2 对比护理质量评分
A组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较B组评分升高,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护理质量评分(分, )
表2 对比护理质量评分(分, )
组别 基础护理 病房管理 护理安全 穿刺技术 消毒隔离 急救品准备A 组(n=73) 91.32±4.25 90.26±5.32 92.85±2.65 93.76±2.55 90.72±2.44 92.65±2.74 B 组(n=69) 84.26±4.12 85.77±4.96 87.65±2.71 88.46±2.75 83.25±2.31 84.69±2.16 t 值 10.042 5.194 11.559 11.916 18.711 19.15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对比护理满意度
A组的护理满意度计为97.26%,B组计为84.06%,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儿科护理学是近年来较为新型的护理学科,其护理知识较多,护理实施难度较大,对护理人员的临床能力提出较高要求[4-5]。目前,儿科护理管理存在部分漏洞,需要采取强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提升家属的认可度。此外,患儿的智力不够成熟,心理发育欠佳,护理配合程度较差,会严重影响护理质量[6]。采取常规化的护理方案无法突出护理管理的精准性,其过于关注患儿的生理性需求,力求减少意外事件,但未注重患儿的心理性关怀,容易导致家属不满,需要寻求新型护理方法。
持续质量改进是基于企业质量控制理念而提出的一种临床护理管理方法,用于医学护理管理中后,演变为以循证护理为核心的一种临床护理方法,通过搜集循证证据,为管理方法进行持续调整,从而促进实现较好的护理管理效果。持续质量改进被认为是质量管理的最优化技术,其目的是加强护患沟通,在护理实施期间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整改,并借鉴临床经验优化改进措施[7]。持续改进方法对于儿科护理的临床价值显著,且是院方针对护理现状和经验所提出的最优化护理方案。其在基础方案的前提下提升护理管理的计划性与目的性,能够为患儿进行心理与生理的全面性护理[8-10]。持续改进方法是对现阶段护理的持续性改进,其是对基础性方案的循序渐进式改进,是对当前护理的优化,因此符合临床现状。其要求临床医学制定明确的护理条例,每一步护理操作均有章可循,避免护理服务的盲目性。其护理流程是发现-分析-解决现有的护理问题,寻求最佳化的护理方法[11]。为保证该项护理方法的有效性,需要突出护士长的管理职责,其工作内容为不定期核查和检验护理人员的目标完成情况,评估护理人员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及时提出整改方案,量化每个护理细节,利用语言激励和奖金等形式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从根本上优化其护理综合能力[12]。
A组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于B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5%,B组总发生率为13.04%;A组无坠床、头皮针脱出和误吸情况,且有1例碰伤病例,B组分别为4例、4例、4例和6例,A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37%,B组为26.09%,以上安全性指标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和护理安全等护理质量评分均较B组升高;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显著减少不安全事件,且能提升护理质量。原因是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目的是不断优化护理服务,其具有循环上升特征,可以针对现阶段的护理问题及时作出整改,时效性极强。其理论基础是循证医学和大量的临床病例,护理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可以预见性筛查高危因素,进而采取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13-14]。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计为6.85%,B组计为13.04%。结果与郑敏等[15]研究[应用了持续改进理念的儿科护理工作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为98.00%,常规护理方法下为82.00%,数据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信度较高,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总之,可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积极引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其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儿科护理操作的安全效益,且能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获得患儿与家属的高效率配合,实用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