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对比研究
2022-04-09唐玉容谭吉林
唐玉容 谭吉林
白内障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近几年,此疾病的发生率在表现出了逐年上涨的势态。有文献表明[1],当前白内障已经成为了中国老年人最为常见的致盲眼部疾病。临床治疗白内障的方式很多,比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等。针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实施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手段无论是应用频率还是范围都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方案,但手术相关操作很多都是在盲操下进行,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此手术治疗难以保障。临床调查表明:对病患开展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病患的角膜内皮极易受损,造成诸多并发症产生,比如,角膜混浊、角膜充血等。对于此类病患,实施飞秒激光辅助治疗能取得满意效果。此法经超短脉冲激光完成组织切割[2]。使用这种方式治疗疾病能取得满意效果,该法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手术操作精准度。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60眼)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就诊的非干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A组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25±3.78)岁。B组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01±3.82)岁。(1)纳入标准:①仅单眼发病。②角膜透明。③接受散瞳处理后显示患者瞳孔直径在6 mm以上。④未发现合并有眼底病变状况。⑤知情同意者。(2)排除标准:①翼状胬肉者、干眼症、角膜病变、眼球震颤、青光眼、小睑裂等情况。②眼球难以做到固视。③存在资料缺失情况。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试验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实施。
1.2 方法
A组患者应用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主切口方位均在10点,均采用透明三平面角膜切口,长度为2.2 mm,在9点位置通过15°刀做一辅助侧切口,在前房注入粘弹剂,做好保护患者前房内皮细胞的相关措施,确保前房支撑效果,连续环形撕囊,直径约为5.5 mm,应用超乳机完成常规超声乳化操作,将皮质完全吸除干净,再于前房、囊袋内将粘弹剂注入并植入人工晶体,完成上述操作后彻底清除存在于前房内、囊袋内的粘弹剂,角膜切口用水密处理[3]。
B组患者应用飞秒激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飞秒激光所用仪器型号为爱尔康Len Sx白内障飞秒超乳机。术前为患者进行散瞳处理,选表面麻醉处理措施,给予患者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开睑器开睑,对患者眼球使用负压吸引环进行固定。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对激光仪器相关参数进行设置,飞秒激光依次行晶状体前囊膜环形切开、晶状体核预劈裂及透明角膜切口制作三步骤[4]。激光完成之后,患者转移到另一张手术床,并对其进行如下操作:在角膜的主切口以及辅助切口用分离器打开,将粘弹剂注入患者前房位置,将患者的囊膜使用撕囊镊取出,将已经被劈开且整体呈现为十字状的核块进行分离,排除存在于后方的气泡,常规水分离后超声乳化逐块吸出已被激光预先劈裂的晶状体核块,注吸皮质至干净,统一植入人工晶状体,水密切口[5]。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对两种手术下前囊的切开直径、囊膜大小以及手术时间进行测量。(2)分别于手术治疗后1 d、1个月及1年对两组患者的视力状态、囊膜居中情况、眼表症状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进行评估。记录术后1个月两种治疗方案下患者发生人工晶状体偏移情况。眼表症状包括:病患存在视物模糊、异物、流泪、畏光、灼热及眼干感觉。结合病患眼表不适出现频次开展评分。0分:无显著不适;1分:偶有不适(1~2次/周);2分:间断性出现轻度不适(3~4次/周);3分:每周出现大于6次明显不适[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转化后以(±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A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大于B组,囊膜大小大于B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手术方案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种手术方案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前囊切开直径(mm) 囊膜大小(mm) 手术时间(min)A 组(n=30) 5.88±0.65 37.13±5.46 5.00±1.44 B 组(n=30) 5.01±0.13 25.16±6.18 8.00±1.48 t值 7.546 7.615 8.563 P值 0.000 0.001 0.000
2.2 裸眼视力
手术前观察组的裸眼视力(0.13±0.07),与对照组的(0.13±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P=0.168)。A组患者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各时间段裸眼视力>0.5例数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种手术方案裸眼视力>0.5对比[例(%)]
2.3 人工晶状体偏移
A组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人工晶体偏移例数7例,比例为23.33%,高于B组人工晶体偏移例数1例,比例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5,P<0.05)。
2.4 囊膜居中
A组患者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各时间段囊膜居中例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手术方案患者囊膜居中出现情况[例(%)]
2.5 眼表症状
A组和B组患者术后早期眼表不适感主要表现为:眼干涩感、畏光感、流泪感、视物模糊感,少数患者出现异物感、灼热感。两组患者术后1 d和1个月时眼部不适感较明显,眼表症状评分也较高;随后眼部不适感逐步减轻,眼表症状评分也随之下降,B组患者在术后1 d、1个月以及1年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种手术方案后患者眼表症状对比(分,±s)
表4 两种手术方案后患者眼表症状对比(分,±s)
组别 术后1 d 术后1个月 术后1年A 组(n=30) 1.58±0.65 0.93±0.25 0.47±0.18 B 组(n=30) 1.13±0.46 1.11±0.36 0.34±0.14 t值 3.954 2.987 3.510 P值 0.001 0.005 0.001
2.6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B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在术后1 d、1个月、1年时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种手术方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个/mm2,±s))
表5 两种手术方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个/mm2,±s))
组别 术后1 d 术后1个月 术后1年A 组(n=30) 2 397.88±239.65 2 407.23±215.46 2 415.26±231.44 B 组(n=30) 2 555.56±258.95 2 554.56±258.95 2 568.00±241.48 t值 3.546 3.653 4.251 P值 0.018 0.001 0.001
3 讨论
飞秒激光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验证,但以往长期将该技术应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引入到治疗白内障患者所用时间相对较短,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成熟与完善[7]。飞秒激光脉冲宽度偏短,存在较大的损失功率,但较高的精密度有利于保障该辅助手段的穿透能力[8],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制作前囊膜环形切口。在本研究中对收治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另一组配合飞秒激光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在积极有效治疗之后,辅助治疗下前囊切开直径大于单一手术治疗患者,且手术时间更短,囊膜更大,提示该辅助治疗有显著性治疗效果[9]。分别在术后患者的视力、人工状体偏移以及囊膜居中情况比较两种手术疗效,在视力恢复方面虽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辅助治疗下患者有效改善例数确实多于对照组,在白内障手术治疗中撕囊口对于人工晶状体位置评估有重要指引作用,合适的放置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飞秒激光可收集患者眼部数据,借助电脑手段通过模型来调整前囊口大小形状,避免传统手动操作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加安全,也对手术疗效更有保障[10]。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眼部存在一定不适感,此类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品质。因此减轻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非常重要[11]。2019年陈炳衡等[6]研究发现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对眼表症状的影响低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在本次研究中也发现两组患者术后1天和1个月时眼部不适感较明显,眼表症状评分也较高;随后眼部不适感逐步减轻,眼表症状评分也随之下降,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组患者在术后1 d、1个月以及1年评分显著低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
角膜内皮细胞是角膜基质和房水之间的通透屏障,角膜内皮的泵功能能够维持角膜的透明性、保持水化状态、防止角膜水肿。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和超声乳化能量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两大因素[12-13],刘湘云等[13]的研究发现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以减少角膜内皮损伤。本次研究也发现激光飞秒组术后角膜内皮丢失量在术后1 d、1个月、1年时均低于传统超声乳化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疗效、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及远期病情控制等方面,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该方式仍有一定的学习要求,且在我国仍处于应用的初始阶段,随着科学发展及飞秒激光系统的完善及医学家不断的经验积累,相信不久的将来飞秒激光会为更多白内障患者重塑完美视觉质量,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