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2022-04-09刘剑王彦张建东
刘剑 王彦 张建东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为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类型,而关于该病患者诊治的研究显示,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而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术式,其在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率持续提升的同时,相关的研究涉及面也不断扩宽,且不仅局限于对病灶的治疗效果方面,对于机体综合状态的不良影响也成为研究的重点[1-2]。创伤应激中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对于手术可取程度的评估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炎性反应指标,与疾病所致的炎性反应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本类手术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但是临床相关的针对性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探究,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8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7~64岁,平均(43.6±7.9)岁,病程5.0~22.0 h,平均(7.3±1.6)h,结石大小0.5~3.2 cm,平均(1.5±0.5)cm。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6~63岁,平均(43.9±7.7)岁,病程5.0~21.5 h,平均(7.5±1.5)h,结石大小0.5~3.4 cm,平均(1.6±0.4)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20~65岁者;男女不限;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符合胆囊切除术手术指征者;对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存在胃、结直肠、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者;1个月内合并感染和(或)创伤者;存在各类慢性基础疾病及脏器功能不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1周内进行过抗炎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常规术前检查后,对患者进行麻醉,于右肋缘下做长约7 cm的手术切口,逐层切开各层组织,钝性分离腹直肌,进入腹腔,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进行细致探查,将胆囊进行顺行性或逆行性切除,然后处理胆囊管,关闭腹腔及进行缝合等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常规术前检查后,患者以头高足低位接受治疗,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并将压力维持在10~14 mmHg,于剑突下1 cm做手术切口,由此置入10 mm套管针,以电凝钩插入,并于锁骨中线及肋缘下1 cm、腋前线及肋缘下做切口,置入手术器械后,进行胆囊三角的处理,对于胆囊肿大者,可先行穿刺减压,以改善胆囊颈部位的视野,剥离胆囊,消除二氧化碳气腹,进行缝合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胀及胆管损伤)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3 d的创伤反应指标,包括炎性反应[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及应激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及皮质醇(cortisol,Cor)]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3 d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4.0 mL,将血标本在采集的0.5 h内送检,将血标本进行离心(离心半径为15 cm,在离心速度为3000 rpm的情况下离心5 min),取血清部分进行创伤反应指标的检测,包括炎性反应(TLR-4、CRP)及应激反应(ACTH、Cor)方面的指标,然后以ELISA法试剂盒进行定量检测。血液指标的检测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控制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肠鸣音恢复时间 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对照组(n=40) 46.36±3.91 163.63±15.35 18.96±3.61 23.93±3.98 39.56±5.91观察组(n=40) 40.01±3.66 110.02±11.39 15.01±2.90 19.56±3.53 33.33±4.36 t 值 7.498 17.738 5.395 5.195 5.36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生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炎性反应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均持续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炎性反应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炎性反应指标比较(±s)
组别 TLR-4(ng/mL) CRP(mg/L)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对照组(n=40) 32.36±3.31 30.79±3.31 29.26±2.91 8.36±1.51 7.63±1.26 6.91±0.81观察组(n=40) 32.60±3.50 27.16±2.90 26.03±2.69 8.51±1.56 5.02±0.78 3.31±0.66 t 值 0.315 5.216 5.155 0.436 11.139 21.791 P值 0.376 < 0.001 < 0.001 0.331 < 0.001 < 0.001
2.4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均先升后降,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ACTH(pg/mL) Cor(ng/mL)组别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对照组(n=40) 22.21±2.63 32.63±3.59 30.19±3.36 196.91±18.91 239.93±26.53 226.76±25.16观察组(n=40) 22.65±2.90 26.98±3.36 23.75±3.31 198.02±19.32 210.31±23.99 208.65±20.91 t 值 0.710 7.267 8.635 0.259 5.237 3.501 P值 0.239 < 0.001 < 0.001 0.397 < 0.001 < 0.001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治疗方式,其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经验也不断积累,其在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日益提升,而其用于胆囊切除术的经验不断丰富。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研究众多,且研究涉及面较广,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控制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程度等多个方面,且多数研究对腹腔镜用于该病患者治疗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印证[3-5]。本类手术在手术创伤控制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临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效果与速度方面[6-8],而针对创伤反应相关血液指标的表达研究相对不足,且研究涉及的种类较少,因此关于本类手术的创伤反应相关血液指标有待进一步全面探究。与创伤反应相关的指标中,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指标是较为直观的指标[9-11],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表达研究需求及意义较高。
本研究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探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开腹手术,不仅体现在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等较为直观的方面,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的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指标均相对更低,提示腹腔镜手术在提升临床效果的同时,对于手术所致的机体炎性反应及不良应激均有更好的控制作用,说明其对于手术所致的创伤反应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分析原因,可能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创面相对更小及对病灶周围组织不良影响更小等有关[12-1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不仅手术切口较小,降低了创口较大所致的机体不良应激反应,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术者还能在可视的辅助条件下进行,从而有效控制对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而这也为机体相关创伤应激指标的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前提条件[16-18]。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优势更为突出,也更适用于该病患者。同时本类手术因术后创伤较小,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小,因此术后恢复更快,消化系统各方面指标的恢复时间也相对更短,更易受到患者认可。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对手术性创伤的控制效果较好,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