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纤维素纳米纤维基吸附剂的制备及水中重金属的去除

2022-04-09李若男张国凤陈舜胜

化工环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吸附剂位点重金属

李若男,张国凤,陈舜胜

(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学院,上海 201306)

水中的重金属(如Cu、Cd、Pb等)污染物,由于其高毒性、不可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有各种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离子交换、化学沉淀、膜分离、吸附等。其中,吸附法是一种有效、经济且易于操作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然而,如活性炭、黏土、生物炭、聚合物等商业吸附剂,其可回收性差,去除效率低,成本较高。因此,研究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新型吸收剂十分必要。

气凝胶是高度互连的多孔固体材料,形状如海绵,具有超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吸附能力、易于从水溶液中分离等特性。这些特性使气凝胶成为水处理的理想吸附剂。纤维素纳米纤维(CNF)由于高纵横比、丰富的表面羟基和结构灵活性显示出制备气凝胶的优势。众多研究表明,CNF基材料对重金属有显著的吸附作用,但单一羟基的吸附能力有限,向CNF上引入羧基和氨基可提高其重金属吸附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物理交联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较差,机械强度低,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性能差,严重限制了其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实际应用。

2,2,6 ,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氧化是常用的CNF改性方法,可增加CNF的羧基含量。本研究采用3-缩水甘油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将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化学交联到TEMPO氧化的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上,得到CNF基海绵状吸附剂(TOCGP),并考察了其对3种常见重金属Cu、Cd和Pb的吸附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材料

实验所用试剂(除CNF外)均为分析纯。1%(,下同)CNF悬浮液购于浙江金加浩绿色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CNF直径5~20 nm。

1.2 TOCNF的制备和表征

采用改进的TEMPO氧化法选择性氧化纤维素C上的伯醇羟基为羧基。将100 g 1%的CNF悬浮液超声均质20 min,加入0.016 g TEMPO和0.1 g NaBr,搅拌至溶解。加入7.4 mL 10% NaClO溶液,调节pH使至10。反应后期溶液pH下降,滴加0.5%的NaOH使pH仍维持在10左右。当pH保持恒定时立即滴加乙醇溶液(5 mL)终止反应,调节pH至7,60℃蒸发至质量为100 g,记为TOCNF,冷藏备用。

室温磁力搅拌下将GPTMS(0.3 g)滴加到30 g上述TOCNF悬浮液中,搅拌2 h。滴加0.6 g 50%的b-PEI水溶液并搅拌30 min。加入去离子水使悬浮液总质量为45 g,倒入模具中,每格1 mL,于-55℃真空冷冻干燥24 h。将所得气凝胶在110 ℃的真空烘箱中固化30 min,确保TOCNF、GPTMS和b-PEI充分交联,得到数个海绵状吸附剂,记为TOCGP。同样条件下,用未氧化的CNF进行制备,产物记为CGP。为了后续进行表征对照,分别冻干相同浓度的CNF和TOCNF,得到相应的海绵状气凝胶。

采用德国FEI公司Supra 55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进行微观形貌观察;采用赛默飞世尔公司Nexus 6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试样进行官能团分析;采用日本理学公司Smartlab3KW全自动智能型X射线衍射仪对试样进行晶体结构分析。

1.3 重金属吸附实验

将CuSO·5HO(或CdCl·1/2HO,Pb(NO))溶于去离子水中配制一定初始浓度的金属离子溶液,并调节pH至设定值。称取0.008 g吸附剂TOCGP,置于50 mL试剂瓶中,加入30 mL重金属离子溶液,置于恒温水浴振荡器中,以150 r/min的转速振荡吸附一段时间。吸附结束后的溶液用0.45 μm的滤头过滤,采用德国Jena公司PlasmaQuant MS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滤液进行分析,测定金属离子质量浓度,计算吸附量。

配制Cu、Cd和Pb质量浓度均为100 mg/L的共存离子溶液,吸附剂投加量为0.024 g,重复上述实验。

1.4 吸附剂的脱附再生和重复使用

将吸附Cu后(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溶液pH 5.0、室温吸附24 h)的TOCGP浸入100 mL 0.1 mol/L的EDTA-Na溶液中以除去Cu,过程中观察到吸附剂从亮蓝色到无色的清晰颜色转变。然后将TOCGP置于1 mol/L HC1溶液中搅拌1 h后取出,用手挤压以除去多余液体。随后在去离子水中浸泡,采用米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MIK-EC8.0型在线电导率测试仪测定电导率,每隔1 h更换新的去离子水,直至电导率恒定后干燥。将再生的TOCGP用于吸附过程,重复5个循环。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征结果

2.1.1 SEM照片

从图1可以看出,纯CNF由原纤结构和片状结构组成,其中原纤结构占主导地位,纤维束松散地相互连接,形成多孔网络。相比之下,未改性的纯CNF交联制得的CGP具有更致密的结构和更多的纤维片,这与GPTMS和b-PEI的交联作用有关,使纤维在冷冻过程中形成紧密结构,片材以密集的网络紧密连接,其中纤维束较少但很明显,纤维片表面粗糙,此外可清晰地发现一些细小的纳米级单根纤维悬挂于膜状纤维外。

图1 吸附剂的SEM照片

TOCGP和CGP的特征基本一致,但纤维素纤维胶黏在一起形成的膜状物较CGP更加光滑,两者构成的不同之处仅在CNF是否氧化,故推断TEMPO氧化后纤维尺寸明显变小,达到几十纳米级别,使氧化纤维素更加均匀和黏稠,形成的膜状物更加细腻。TOCGP图中也可清晰地发现一些细小的纳米级单根纤维悬挂于膜状纤维外。从不同放大倍数的TOCGP图中可明显看出纤维片致密且表面光滑。

2.1.2 FTIR谱图

吸附剂的FTIR谱图如图2所示。1 200,900 cm处的两个峰为GPTMS上环氧基团的特征峰,CNF在此无特征峰而CGP和TOCGP有微弱特征峰。理论上用b-PEI进一步修饰后上述两峰应因开环反应而完全消失,分析图中剩余的微弱峰是由于GPTMS未完全反应,CGP和TOCGP中仍剩余部分环氧基团。CGP和TOCGP在1 425 cm处的新峰归属于N—H键的弯曲振动,新峰的出现和环氧基团的消失证实了交联反应的成功。另外,TOCGP在1 600 cm左右处出现了明显的羰基(C=O)吸收峰,证明CNF经TEMPO氧化将羧基带入到了气凝胶中。与CGP相比,TOCGP在3 350 cm处的羟基(—OH)伸缩振动峰变化不大,说明纤维中依旧含有大量的羟基,从而说明TEMPO氧化条件下只是部分羟基被氧化。

图2 吸附剂的FTIR谱图

2.1.3 XRD谱图

吸附剂的XRD谱图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TOCNF和TOCGP在44°处有着相同的特征峰,说明GPTMS和b-PEI对TOCNF的交联并未彻底改变TOCNF的晶体结构。除了44°处尖锐衍射峰的减弱,TOCGP在21°处出现了明显的散射峰,原因可能是GPTMS和b-PEI的大量加入,这二者均有着非结晶结构,呈无序堆积状态。测定结果显示,TOCGP的结晶度为85.4%,较TOCNF(88.4%)有所减小。

图3 吸附剂的XRD谱图

2.2 TOCGP的形成过程

根据表征结果初步推断出TOCGP的制备过程和形成机理如图4所示。在含水条件下,GPTMS水解形成硅羟基,通过缩合反应进一步与TOCNF上的羟基反应。GPTMS另一端的环氧基团通过开环反应与b-PEI上的胺基基团依次反应,产生了稳定的网状结构。

图4 TOCGP的形成过程

2.3 TOCGP的吸附性能

本实验的基础实验条件为重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吸附时间24 h,Cu和Cd溶液pH 5.0,Pb溶液pH 6.0。在此基础上改变单一条件进行单因素影响实验。

2.3.1 溶液pH的影响

室温下,溶液pH对TOCGP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见图5。

图5 溶液pH对TOCGP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发现,Cu溶液在pH达6.2以上时开始出现沉淀,Cu转化为Cu(OH),故Cu吸附体系在pH升至6.2后停止实验。从图5中可以得出,TOCGP吸附溶液中3种重金属离子Cu、Cd和Pb的最佳pH分别为5.0、5.0和6.0。这是由于当溶液pH较低时,H和HO占据了吸附剂表面具有吸附作用的吸附位点;随溶液pH的升高,H和HO占据的吸附位点减少,而带正电荷的重金属离子开始占据吸附剂表面的吸附位点,使得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增加;而当溶液pH大于最佳值后,吸附量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与OH生成了氢氧化物微沉淀,阻碍了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室温下,重金属离子共存体系中溶液pH对TOCGP吸附量的影响见图6。图中显示,当3种离子共存时,pH分别为5.0、5.0和6.0时Cu、Pb和Cd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但由于Pb在pH为5.0和6.0时吸附量差别并不大,故离子共存体系的最佳pH为5.0。3种离子最大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Pb>Cu>Cd。吸附过程中的竞争受到金属离子半径大小的影响,半径大的金属离子在争夺吸附位点时占有较大优势。3种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Pb>Cd>Cu,这与吸附量的结果并不完全吻合。这是由于,吸附效果除了受金属离子半径大小的影响外,也受吸附后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越稳定则吸附效果越好。金属的活泼性越差,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已知活泼性Cd>Pb>Cu,故Cd的络合能力最差。综上两点便可解释吸附量的大小顺序。此外,在pH较低时整体吸附量均较小,溶液中Pb和Cu浓度均较高,Pb和Cu之间存在激烈竞争,导致此时Cu吸附量极低。随着pH的升高,Pb吸附量急剧上升使得溶液中Pb浓度降低,Pb对Cu的抑制效果减弱,Cu的吸附量逐步增加。

图6 离子共存体系溶液pH对TOCGP吸附量的影响

2.3.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0 ℃下,TOCGP吸附量随吸附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TOCGP的吸附量在最初4 h内迅速增加,随后增速逐渐减慢直至吸附平衡。TOCGP对Cu和Cd的吸附均在12 h左右达到平衡,对Pb的吸附在18 h左右达到平衡。主要原因是吸附初期(0~4 h)TOCGP表面吸附位点较多,基本不存在竞争吸附,允许重金属离子的快速吸附,吸附量也随时间延长迅速增加。随着吸附空间逐渐被占据,吸附剂的活性位点减少,金属离子进入吸附剂内部的速率逐渐变慢,吸附量仅缓慢增加,最终达到吸附-脱附的平衡。

图7 TOCGP吸附量随吸附时间的变化

2.3.3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30 ℃下,TOCGP吸附量随重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的变化如图8所示。随着Cu、Cd和Pb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TOCGP的吸附量呈上升趋势。Cu初始质量浓度小于80 mg/L时吸附量随浓度增加而明显提高;初始质量浓度处于80~350 mg/L时吸附量的增速减缓;初始质量浓度超过350 mg/L时吸附量不再变化(88.59 mg/L),说明吸附已达饱和。溶液中Cd初始质量浓度小于40 mg/L时吸附量随浓度增加而明显提高;初始质量浓度超过150 mg/L时吸附量不再变化(75.72 mg/L),吸附达到饱和。Pb初始质量浓度小于80 mg/L时吸附量随浓度增加而明显提高;初始质量浓度超过350 mg/L时吸附量不再变化(195.15 mg/L),吸附达到饱和。当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较低时,TOCGP海绵状吸附剂中存在大量富余吸附位点,TOCGP的吸附量取决于溶液输送到TOCGP表面的重金属离子数量;而当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较高时,重金属离子数量增多而吸附位点变得有限,TOCGP表面吸附位点的数量限制了TOCGP的吸附量。

图8 TOCGP吸附量随重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的变化

2.3.4 吸附动力学

分别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图7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TOCGP吸附Cu、Cd和Pb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更接近于1,理论平衡吸附量与相应的实验值89.61,72.80,205.60 mg/g也符合得较好。这表明TOCGP吸附Cu、Cd和Pb的过程中,化学吸附为主要作用方式,包括化学键的形成以及电子的转移。

表1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结果

分别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图8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TOCGP对Cu、Cd和Pb的吸附过程,其理论最大吸附量与实验值88.59,75.72,195.15 mg/g接近,说明TOCGP对溶液中Cu、Cd和Pb的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此外,表2中列出了Langmuir模型中判断是否为优惠型吸附的常数,其值均在0到1之间,证明 TOCGP对Cu、Cd和Pb均为优惠型吸附。

表2 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

2.4 TOCGP的重复使用性能

除了高吸附能力之外,好的吸附剂应具有优良的可回收性,以满足可持续性和经济性的要求。由图9的TOCGP重复使用性能实验结果可见,经过5次再生循环后TOCGP的吸附能力未见明显降低,吸附量降至70.22 mg/g,但仍可达初始吸附量(86.67 mg/g)的80%以上,说明TOCGP具有较好的循环再生稳定性,这可能归因于其结构稳定性和优异的螯合性能。TOCGP较好的再生性能以及引入羧基弥补了其吸附量的局限性,使其在成为水体重金属吸附剂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图9 TOCGP的重复使用性能

3 结论

a)SEM、XRD、FTIR等表征结果显示,TOCGP表面顺利引入氨基和羧基。

b)TOCGP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去除效果受pH影响较大,Cu,Cd,Pb单一溶液的最佳pH依次为5.0,5.0,6.0;3种离子共存溶液的最佳pH为5.0。

c)Cu,Cd,Pb在TOCGP上的吸附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0.996,理论平衡吸附量与相应实验值也符合得很好,说明化学吸附为主要作用方式。

d)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地拟合TOCGP对Cu,Cd,Pb的吸附过程,理论最大吸附量与实验值(30 ℃)88.59,75.72,195.15 mg/g接近,说明该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

e)经5次再生循环后TOCGP的吸附能力未见明显降低,仍可达初始吸附量的80%以上,说明TOCGP具有较好的循环再生稳定性。

猜你喜欢

吸附剂位点重金属
固体吸附剂脱除烟气中SOx/NOx的研究进展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多组元置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CLOCK基因rs4580704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用于空气CO2捕集的变湿再生吸附剂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重金属对膨润土膨胀性的影响
二项式通项公式在遗传学计算中的运用*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ICP-AES、ICP-MS测定水中重金属的对比研究
再生水回灌中DOM对重金属迁移与保留问题研究
茶籽壳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