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俗字研究
2022-04-09黄诗琴何华珍
黄诗琴 何华珍
摘 要: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是日人写本的代表性文献,其字形多用俗体,既有大量的中日通用俗字,亦有丰富的日本特征俗字,充分体现了日本室町时代以来的用字习惯。对《春秋正义》俗体字形进行整理,分析俗字构形,总结用字特点,并从汉字发展史研究、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以及大型字书编撰等方面,揭示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日本;《春秋正义》;通用俗字;特征俗字.
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以下简称《春秋正义》)为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书志学家近藤正斋于1815年景钞之本。其所据底本为室町时代(1333—1573)常陆九慈郡万秀山正宗寺藏本,祖本为南宋覆国子监本①。它是现存唯一完好保留下来的《春秋正义》单疏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使用的版本为《四部丛刊续编》本,即上海涵芬楼景印海盐张氏涉园藏日本覆印景钞正宗寺本,共12册36卷。
一、中日通用俗字
中日通用俗字,亦称为“传承俗字”或“国际俗字”,是见于中国历代文献中的既有俗字,它也是构成东亚通用俗字圈的俗体字样。在《春秋正义》中,绝大部分为中日通用俗字,其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简化
可以说,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作为一种用于传达信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为了高效便捷而对汉字加以简化。
1.据草书楷化
草书楷化是简化俗字的主要来源之一。《春秋正义》中的许多俗字都承自草书的笔画或整字。例如:
(1)醉:《诗·既》云“永锡祚胤”,言福祚及后胤也。(一/28a)②
(2)賤:而人臣轻,死日可略。(一/6b)
(3)張:欲明庆父为庄公庶兄,故显言此以本也。(二/4b)
2.符号代替
符号代替是简化俗字的另一主要来源。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不表音也不表意的记号部件明显增加[2](P83)。在《春秋正义》中,符号代替类俗字十分丰富。
1)
在《春秋正义》中,该符号可代替部件“”“” “巛”“”“”“”。例如:
(4)榮:何足以为光而子鱼称为美谈也?(一/12b)
(5)單:敬王是、刘所立。(三十一/2a)
(6)巢:騶虞鹊之应。(一/27a)
(7)覺:候不在疆,戎来不。(二十四/8b)
(8)舉:年有四时,不可遍四字以为书号。(一/7b)
(9)留:言遗者,旧史已没,策书遗,故曰遗文。(一/15a)
2)文
该符号可代替“”“”。例如:
(10)齊:故日月参差,不可等。(一/6a)
(11)劉:炫以为《尚书》周公封康叔。(一/9b)
3)
该符号可作为重文符号、局部省形符号。例如:
(12)讒:安于谮,信用回邪。(十三/14b)
(13)氣:积阳之热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一/7b)
(14)歲:时公年七,未能自谋。(三/4a)
4)
该符号常用于代替部件“”。例如:
(15)畿:但不知天子何故出外狩耳。(一/17b)
(16)幾:客曰:“人长之极何?”(十五/1b)
值得注意的是,从“幾”者亦多作“”形。如:/譏、/機、/饑。“幾”又可作“”,可视为其过渡字形。例如:
(17)献公服之,不自云月当止。(二十四/12a)
在《春秋正义》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常见的符号代替类俗字。例如:
【米】/繼、/斷、/幽、/齒、/數。
【关】/漢、/鄭、/難、/嘆、/艱、/關。
【丶】/獨、/濁、/同、/銅。
【丷】/魯、/晚、/事、/來、/戰、/冀。
【リ】/賢、/歸。
【亦】/變、/蠻、/戀、/欒。
【舌】/辭、/亂。
【不】/還。
3.省略
1)省略意符
(18)離:音丝,其风景。(三/24a)
2)省略声符
(19)歸:今若放良霄使于郑,则郑不得坚事晋国。(二十二/4a)
(20)聽:《公羊》《谷梁》之书,道涂说之学。(一/7a)
3)省略“不重要”部分
A.省笔画
(21)宜:此明仲尼修《春秋》之由,先论史策失之意。(一/12b)
(22)器:《释》云“简谓之毕”。(一/10a)
B.省部件
(23)獨:仲尼不应故阙其时,书其月。(一/6a)
(24)飛:龙是鱼鲔之长,凤是鸟之长。(一/27b)
4)笔画共用
(25)命:乃是窍混沌而画蛇足,必将夭性而失卮酒。(一/8b)
在《春秋正义》中,笔画共用还有/品、/澡、/藻等“品”字系列,/斂、/驗、/劍、/險、/檢等“僉”字系列。
5)连笔
(26)乘:晋谓之“”,楚谓之“梼杌”。(一/1b)
(27)霸:传文、襄之也。(二十六/17b)
(二)增繁
尽管汉字发展的总趋势为简化,但也存在着为区别字形或出于字形整体协调目的而繁化的情况。例如:
(28)土:“坤”为,土性安正。(二十八/22a)
(29)筆:削已了,缮写如前。(一/2a)
(三)改换部件
1.改换意符
(30)恥:大起其众,将以雪宋之。(十六/4b)
(31)翻:郑众、贾逵、虞、陆绩之徒。(一/12a)
2.改换声符
(32)遷:史官代,其数甚多。(一/14a)
(33)廟:刘以为出聘不告,故不书,而规杜氏。(二十八/18b)
3.改换结构
(34)岸:无容有屠贾辄厕其间,得如此专恣。(十八/21b)
(35)慚:臣等学谢伏恭,业张禹。(一/2a)
4.部件混同
1)“厶”“口”相混
(36)單:所称或或复也。(二十三/7b)
2)“几”“口”相混
(37)微:《春秋》之称,而显。(一/12b)
3)“山”“止”相混
(38)歲:《尔雅·释天》云:“载,也。”(一/8a)
4)“夌”“麦”相混
(39)陵:化被丹泽,政洽幽。(一/1a)
5)“匕”“工”相混
(40)佐:既不以日为例,独于此二条见义者,君之卿。(一/6b)
(四)全体创造
所谓“全体创造”,是指抛开正字,用全新部件创造一个新字。例如:
(41)歸:传体有三,即上文发凡正例、新意变例、趣非例是也。(一/19b)
(五)音近更代
张涌泉指出,出于简化字形目的以及书写习惯造成的同音通用字可纳入俗字的范围[3](P6-9)。我们称之为“音近更代”。例如:
(42)舊:典参差,日月不等。(一/6b)
(43)靈:其公孟彄世本以为公之子。(四/9b)
(六)书写变异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字体与字形,由于人们不同的理解,在书写时会产生不同的书写形式。例如:
(44)魚:何足以为光荣而子称为美谈也?(一/12b)
(45)怪:木石之怪夔、罔两,水之龙、罔象。(十
六/10a)
二、日本特征俗字
特征俗字,亦称为“变异俗字”“国别俗字”,指的是俗字域外传播后的字形变异,大多是中土文献不见或偶见之字形。这一俗体字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域外广为使用。《春秋正义》有不少体现域外用字特征的日本式俗字,從构形上看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符号代替
1.丨
(46)圓:蓍之德,而神。(十/17b)
按:《春秋正义》中“圓”作“”,至少出现8次。“圓”作“”早见于9世纪空海的《三十帖策子》[4](P52)。成书于12世纪中叶的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涅槃”条:“寂,即满体寂灭。”[5](P2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寄上澄座主书状一封。”[6](卷一,P123)之后,中间省代部件“丨”“丿”或“丶”位置发生变异,逐渐讹变成现行常用汉字“円”字形。
2.
(47)州:齐商人、卫吁俱是公子,而州吁不称公子,诸如此类,所有不同,皆从赴也。(十六/12a)
(48)森:囊括百家,罗万有。(一/2a)
(49)綴:系者,以下上、以末连本之辞。(一/5b)
(50)啜:舍人曰:“,茹食也。”(三十三/14a)
按:据考证,“刕”是“州”之小篆“”或隶变“”“”在东传过程中产生的倭俗变体[7](P193-197)。品字形结构字下方对称部件以符号“”代替的现象,在金代《草书韵会》中可见[8](P26),不过,《草书韵会》版本皆为日本重刻本[9]。在更为深入考证之前,本文暂且把这类俗字归为日本特征俗字。《春秋正义》中,品字形和叕字形结构字下方对称部件往往以符号“”代替。这在日本室町以来文献中十分普遍。如“轟”,《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车马雷奔,丶阗丶①,若风流雨散。”[10](P98)“壘”,《尚书文字合编·足利本》:“甲戌日当筑攻敌距堙之属。”[11](P3053)《春秋正义》此类俗字中,“摂”“塁”“渋”等已成为日本现行常用汉字。朝鲜、韩国亦见此类俗字[8](P179-180)。
3.
(51)圖:家臣而君。(二十八/22a)
按:在《正楷录》中,“圖”“國”字条下“”
“”皆注“倭”[12](P201、P339)。《倭楷正讹》以“”
“”为“倭俗所为省文”[13](P78)。《和汉草字辨》“國”字条下以“/國”“/圖”“/圓”“/團”
“/固”为“和作”[14](P79)。在日本室町时期写本中,“”代替部件“囗”者司空见惯。如“圖”作“”,《尚书文字合编·天正本》:“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11](P538)《尚书文字合编·足利本》:“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其易,民乃宁。”[11](P2864)“團”作“”,《和汉朗咏集私注》:“裁为合欢扇,々似明月。”[15](P108)“圓”作“”,《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斜影风前合,文水上开。”[10](P15)可见,此类俗字至迟在室町时代已经广泛流行。
中国虽未发现以“”代替外围部件“囗”的写法,但在越南文献中却十分常见[8](P329)。其实,中国草书中与其相似的“口”字部件就常写作“”,如《章草大字典》“和”字下收三国皇象《急就章》作“”[16](P395)。
4.
(52)曾:乐吕,戴公之孙。(十三/7a)
按:表示局部省略的符号“”代替下方部件“日”的字形,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已见,如“會”作“”,《尚书文字合编·内野本》:“灉、沮,二水,同此泽。”[11](P391)在《春秋正义》中,此类字形甚多,如:/增、/僧、/曹、/謂。追溯其源,早在马王堆简帛中便见“=”代替部件“日”的用法[17](P23),如“者”,《易之义》作“”;“暑”,《称》作“”[18](P138、P275)。
(二)声符更换
1.“尺”替“睪”
(53)釋:下云“经无义例”,此经有义例。(一/17a)
(54)擇:夏谓之苗何,其怀任者也。(三/20a)
按:《春秋正义》中,“尺”旁代替“睪”旁的写法十分普遍,除上述用例外,还有/澤、/繹等。这种写法常见于日本室町以来文献。关于它的创制权问题,中、日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菊地惠太调查大量日本文献后发现,室町中期以前,“釋”多作“尺”,属于同音替代(两者都读“シャク”);后来“釈”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不仅超过“尺”字,并且类推出“擇、澤”写作“択、沢”等。因此,菊地惠太认为,它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关联[19]。不过,据中国学者的考察,这种写法的源头恐怕是在中国[7](P170-171)。无论如何,《春秋正义》中出现的此类写法在中国文献中尚未发现可靠例证,同时,“釈”“択”“沢”现今皆已成为日本常用汉字。
这里提及一点,我国明清档案中亦见“択”字,实为“報”之草书楷化[20](P240)、[21](P199-200)。“報”,
《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引东汉《白石神君碑》作“”[22](P234),右部件作“尺”。《章草大字典》“報”下引《居延简》作“”[16](P323),左部件“幸”也草化为“扌”。
2.“井”替“韋”
(55)圍:彼注云:“宋方见,无嫌于与盟,故直以宋地。”(二/12b)
按:“圍”在写本中共出现225次,其中,作“囲”者有137次。我国亦有“囲”字,但恐由“册”的异体字讹变而来,非“周圍”之“圍”字[7](P169)。
日语ワ行的“イ”片假名原作“ヰ”,由“韋”简省而来。又因为“井”训读为“イ”,“圍(韋)”读音相同,故“井”可代替“ヰ”。13世纪刊行的《本朝文萃》中即可见到以“井”标注“圍”读音的训点[23](P4)。《字镜》(世尊寺本):“圍,囲同。”[24](P268)“囲”为日本现行常用汉字。《中国京族喃字汉字对照手册》以“囲”为京族喃字,音[v?i1],义为“围,包围”[25](P229)。两者关系待考。
(三)省略部件
1.半包围结构字、全包围结构字省内部部件
(56)雁:卿三命执羔,大夫再命执。(三十四/2b)
(57)圖:孔安国以为河即八卦是也。(一/27a)
按:日本写本中,半包围结构字省略内部部件的例子不少,《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中就有“廣”作“广”[10](P153)。《同文通考》:“广,麻、磨、摩、魔等字俗皆作广。”[26](P281)全包围结构字省略内部部件者,除《春秋正义》中的“圖”外,“圓”“園”“國”皆可作“囗”,室町时代《蔗轩日录》可见[27](P74)。
2.半包围结构字省中间部件
(58)應:计其年世,孙是也。(二十/9a)
按:“應”作“応”,属于半包围结构字简省中间部件而成,与上举半包围结构字全省内部部件稍异。“應”作“応”,省略了“倠”。《倭楷正讹》以“応”为“华人所为省文”[13](P62),但在中国暂未发现用例。日本室町时代汉文写本中此字形较为普遍。如《尚书文字合编·足利本》:“上唯贤用,则下皆敬上命而让善也。”[11](P306)此外,在《俗字略字》中“応”的通行程度获得四分[28](P237),可见,在明治时代该种写法亦十分常见。“応”为日本现行常用汉字。
3.省形后讹变
(59)聲:如吕相绝秦,子说楚。(一/10b)
按:在《春秋正义》中,“聲”几乎都写作“”。此为省略了部件“殳”“耳”后,受“巴”影响类化或最后一笔变异而成。该字形习见于室町以来写本,如《尚书文字合编·足利本》:“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明其为善,病其为恶,立其善风,扬其善。”[11](P2823)《史记雕题·夏本纪二》:“之高下清浊合于律吕是谓为律,身之长短手指合于寻尺寸是为度。”[29](第一册,卷一)
(四)草书楷化
1.草书类化
(60)德:夫之言扶,言能扶成人君之也。
(二/2b)
按:《正楷录》以“”为“德”之省[12](P338)。《同文通考》以“”为“日式省文”[26](P300)。此字形习见于日本室町时代写本,如《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
注》:“瑞星曰景星,亦曰星。”[10](P7)《尚书文字合编·足利本》:“言當安远乃能安近,厚行信使足长善。”[11](P103)《和汉朗咏集私注》:“润含玉怀大夫,莫道烟波一水隔。”[15](P106)《春秋正义》作“”,源自“”,“彳”“亻”俗通。“德”何以作“”?恐怕是由于“德”“能”二字写得潦草时右半部具有相近之处,于是类化而成。“德”,《中国书法大字典》(行书卷)引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作“”[30](P246);“能”,北宋苏轼《吏部陈公诗跋》作“”。此俗字形有待进一步研究。
2.草书简省
(61)樂:言其广记备言,欲令使玩不倦也。 (一/15b)
(62)藥:五月,戊辰,饮大子止之,卒。 (一/13b)
按:《春秋正义》中“樂”常作“”。江户时代异体字研究著作中多载“樂”作“”,如《正楷录》收有“”[12](P319)、《省文纂考》收有“”[31](P145),《同文通考》以“”为“樂”之日式“省文”,指出
“凡从‘樂字如‘藥‘櫟等,从‘楽从‘并非。”[26](P300)“藥”作“”见于《省文纂考》[31](P164)。
此类字形室町时代写本中常见。如“”,《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五湖多赏,千里望难穷。”[10](P39)“樂”作“”,“樂”之上部件作“夕”,盖由起笔“幺”草书进而省略其他部件而成。
(63)義:重书丙戌,非例,因史成文也。 (一/7b)
按:“義”作“”,日本室町以来文献习见。《尚书文字合编·足利本》:“康王以继先人明德,答其拜,受其币。”[11](P2783)该字形亦源自草书字形。《中国书法大字典》(行书卷)收唐代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作“”[30](P596),《大书源》收唐代颜真卿《祭伯文稿》“義”作“”[32](P2135)。受“”“”字形影响,日本文献多写作“”,与我国草体字形有所不同。
三、《春秋正义》用字特点
(一)俗字类型多样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俗字满目,是研究日本写本俗字的绝好材料。从俗字的构形类型来看,基本涵盖了《汉语俗字研究》中的十三种类型,如增加意符、改换意符、改换声符、简省、增繁、音近更代、变换结构、书写变异、全体创造等。
(二)传承、变异并存
在《春秋正义》中,以中国历代传承俗字为主,同时变异性亦比较突出。该写本保留了大量汉唐俗字,如:/將、/邊、/總、/齊等;也有不少宋元以来流行的俗字,如:/獨、/晝、/畫等。此书中的变异俗字不仅类型丰富,而且有些俗字的出现频次很高,如:/釋、/攝、/樂等。这充分体现出日本室町以来的用字习惯。
(三)简化字形占优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俗字类型以简化为主。第二,在一组异体字中,与笔画较多的正字或接近正字的字形相比,那些简化的字形往往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如“獨”在写本中至少有五类变体:A)独;B);C);D)正字或接近正字类;E)难以判断归属类。除去E类以外,与D类相比,其余三类字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简化,这三类字形的出现频次都高于笔画较多的D类。“獨”字的各类变体出现频次,如表1所示:
(四)各类俗字分布不平衡
在《春秋正义》中,各类俗字的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第一,繁简体出现频次不平衡。如“盡”在写本中共出现240次,其中,形体简单的“尽”出现204次,形体繁复的正字或接近正字类仅出现36次。第二,在一组异体字中,不同简俗体的出现频次亦不平衡。比如,“聲”组字在该写本中共出现190次,其中,“”出现172次,“声”仅出现1次。第三,符号类推性强弱不平衡。品字形结构字如“攝”“蟲”等16字皆存在以符号“”代替下方对称部件的俗字,并且在数量上几乎占据绝对优势。不过,从“品”之字如“藻”“燥”“鄵”“驅”“漚”“區”“歐”“臨”“樞”
“貙”等,其俗字的“品”字部件则多作“”,不曾发现使用“”符号的例子。部分“品”字形结构字异体的出现频次,如表2所示:
表格说明:表2中,A是指使用“”符号类;B是指正字或接近正字类;C是指难以归入A类或B类。
四、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汉字发展史研究
李运富、何余华指出:“比较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汉字的差异是汉字发展史研究一个值得重视的观察角度。”[33]《春秋正义》作为日本江户时期的影抄本,含有一批扩散性俗字以及不少流行于室町以来的具有日本特征的俗字。扩散性俗字如“労”“斉”“検”“酔”“浅”等,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汉代,而大规模的应用却是在日本,甚至上升为日本现行正字。体现汉字形体在域外变异的特征俗字如“応”“釈”“囲”等,则习见于室町以来文献。这样一批俗字,一方面为汉语俗字的发展提供了旁证;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討,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汉字传播变异的规律。
(二)有助于推动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
《春秋正义》写本中存在大量东亚通用俗字,为印证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提供了又一样本。如“辞”“尽”“独”“竜”等为中、日、韩、越通用俗字;“”“”等为日、韩通用俗字;“”为日、越通用俗字。
(三)有利于大型字书的修订与编纂
作为汉字的发源地,由中国主导编撰一部包含域内外汉文用字,释义准确,用例丰富,充分展现东亚汉字全貌的大型字书,具有重要意义。在修订《汉语大字典》时,兼顾东亚汉字资源,博采众长,提升国际传播力,亦是时代之需。对域外汉文俗字进行整理、研究,编纂《东亚俗字典》,更具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如《春秋正义》之类的域外写本文献,正能为大型字典的修订与编纂提供有关资源。
参考文献:
[1][日]野间文史.读五经正义札记(八)——《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について[J].东洋古典学研究, 2004,(17).
[2]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日]笹原宏之.日本の汉字[M].东京:岩波书店, 2006.
[5][日]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M].东京:勉诚社,2005.
[6][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A].东洋文库论丛(7)[C].东京:东洋文库,1926.
[7]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何华珍,等.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9]胡彦,丁治民.《草书集韵》与《草书韵会》二者之关系及其版本辨证[J].文献,2011,(4).
[10][唐]李峤撰,[唐]张庭芳注,胡志昂编.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顾颉刚,顾廷龙辑.尚书文字合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日]近藤西涯.正楷录[A].[日]杉本つとむ.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一期七卷)[C].东京:雄山阁,1974.
[13][日]太宰春台.倭楷正讹[A].[日]杉本つとむ.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一期四卷)[C].东京:雄山阁, 1974.
[14][日]空洞先生.和汉草字辨[A].[日]西川宁.日本书论集成(7)[C].东京:汲古书院,1979.
[15][日]释阿信编.和汉朗咏集私注[A].[日]柳泽良一编.和汉朗咏集私注·文笔问答钞[C].东京:勉诚社, 2010.
[16]程同根.章草大字典[Z].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
[17]林志强.古本《尚书》文字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8]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19][日]菊地惠太.略字体の成立と使用扩大の一側面——“釈”の旁“尺”を例として[J].训点语と训点资料, 2016,(136).
[20]李义敏.明清档案俗字研究的价值[J].励耘语言学刊, 2018,(1).
[21]杨小平.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2]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23][日]日莲宗总本山编.本朝文萃(上册)[M].东京:汲古书院,1980.
[24]字镜(世尊寺本)[A].[日]筑岛裕,岛田友启.古辞书音义集成(6)[C].东京:汲古书院,1960.
[25]何思源.中国京族喃字汉字对照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26][日]新井白石.同文通考[A].[日]杉本つとむ.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一期一卷)[C].东京:雄山阁, 1974.
[27][日]佐藤喜代治编.汉字讲座6:中世の汉字とことば[M].东京:明治书院,1988.
[28][日]黑柳勋.俗字略字[A].[日]杉本つとむ.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一期十卷)[C].东京:雄山阁,1974.
[29][日]中井履轩.史记雕题[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影印无穷会神习文库本.
[30]孙隽.中国书法大字典(行书卷)[Z].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31][日]松本愚山.省文纂考[A].[日]杉本つとむ.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一期五卷)[C].东京:雄山阁, 1974.
[32][日]黑须雪子.大书源[M].东京:二玄社,2007.
[33]李运富,何余华.简论跨文化汉字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①这里的“丶”为重文符号。
Study on the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the Facsimile Collected in Shoju-ji Temple(景钞正宗寺本《春秋正义》)
Huang Shiqin1,He Huazhen1,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2.Research Center for the Inheritance,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ivilization,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the facsimile collected in Shoju-ji Temple(景鈔正宗寺本《春秋正义》) is a representative document written by Japanese. There are lots of common characters use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well as rich with Japanese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s, 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usage of characters since Muromachi era in Japa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春秋正义》),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and reveals it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dictionary.
Key words:Japan;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common characters;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s
基金项目:浙江财经大学书法产业与文化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宋元以来中日俗字比较研究”(2021)
作者简介:1.黄诗琴,女,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何华珍,男,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文学博士。
①安井小太郎认为,近藤正斋所据之本实为1791年水户彰考馆本,二者字体完全一致,均源出正宗寺本[1]。
②本文例句中的剪切字形均为字头对应的俗字,为显示字形演变,字头选用传统字形(包括繁体字)。例句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例句出处,其中,“/”前面的数字表示所出卷数,“/”后面的数字表示该卷页码,a表示前半页,b表示后半页。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