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探讨

2022-04-09张润红

现代盐化工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张润红

摘要:针对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展开分析,结合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原则,强调科学研究需要的洞察力,对化工专业课程而言,重视在创新创业学习周的安排、及时总结报告是关键。内容包括个性化、实践性、专业性,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课程改革工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导向课程体系、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措施,提升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融合度,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化工实践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

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办学宗旨、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均存在较大差异。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化工专业属于侧重实践的专业,可以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进度有积极意义。

1 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

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推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工作具有以下意义。(1)能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2)在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大批专业技能扎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这对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原则2.1 个性化

融合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时,首要原则是个性化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化工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要尊重化工专业课程相关内容,以专业课程为主导。例如精细化工专业培养化工产品开发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核心课程有“物理化学”“化学分析”“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原理”“精细化工产品分析与鉴定”“精细化工反应设备计算”等,以化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拟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好地满足课程教育要求。(2)在课程拟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考量班级学生的个人能力,围绕化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方式优化融合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为教学思维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实践性

在课程融合过程中,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1)化工专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在前期学习中,会涉及许多理论知识,这是确保实践安全性的基础。因此,在课程的拟定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充分融合,在实践中穿插理论知识,提高教学体系的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教学需求。(2)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融合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化工专业学生的实践途径,让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实践活动,提升融合结果的实用价值。在实践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深化化工专业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的认识,使理论知识与工厂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有利于培养专业自信、端正就业观。

2.3 專业性

在课程融合过程中,还要注重专业性原则。化工生产活动涉及许多化学反应,需要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人才,保证化工生产活动顺利推进。专业性原则的实际应用需注意以下两点。(1)协调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课堂时间占比,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2)均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为专业教育融合创造更好的机遇,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以高职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等课程中有许多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设备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专业性。在化学化工学科领域中,利用各种原理可以解决发明问题,训练创新思维。

3 化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

3.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行为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需注意以下3点。(1)高职院校应根据现有的教育制度,持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提高专业教育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学地位,为后续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2)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核心地位,提升方案的整体性,更好地发挥体系作用,持续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3)化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主要围绕化工生产展开,如各类化工生产、附属产业经营、化工设备研发等。因此,教师需围绕专业未来的就业渠道拟定课程,搭配合理的教学方法[1]。

3.2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能提升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化工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1)高职院校需和当地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创设良好的学生实训环境。(2)在信息技术体系持续完善的背景下,也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建立虚拟操作平台。化工专业课程包括“化工系统工程”“催化原理”“化工工艺学”“环境工程”等,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受到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影响,一些昂贵设备的采购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常规学习要求。在虚拟平台中,可以借助多媒体、 VR设备进行虚拟操作,弥补学校设施的短板,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3)高职院校开展化工实践活动时,要对接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监督学生学习,不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化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求。(4)高职院校要定期举行化工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并且邀请企业负责人、创业领域先进者指导学生创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2]。

3.3 加强课程改革工作

加强课程改革工作,可以提升所拟定课程的实用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推进效果。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较强,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渐渗透到教学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3]。在课程改革活动中,要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参考化工入门课程、化工重点课程、化工综合课程和化工方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创建适合化工专业学生的特色双创课程,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同时,融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搭建综合教学体系,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要求。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积极开发数字化资源,搭建“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另外,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如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为融合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满足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发展需求。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3点。(1)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类型教育理念,综合性较强,需要复合型师资队伍掌控全局。因此,高职院校需做好师资队伍人才的引进工作。(2)高职院校也需做好内部培养,在拟定培训课程前,要调整化工专业课教师和创新创业课教师的比例,围绕课程难度和就业难度展开分析,如新高分子材料研究作为新型产业,就业形势良好,但储备的教师数量较少,需要拟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3)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筛选出更加优秀的教师参与对外活动,如下企业锻炼、参与校际交流活动等,提高对所有参与课程培训的教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4]。

3.5 制定导向课程体系

制定导向课程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融合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更好地发挥融合课程的应用价值。结合化工专业课程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在设置导向课程体系时,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

(1)理论基础教育阶段。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融入化工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化工技术经济、化工安全工程等化工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目前化工专业的就业形势、创业机会等。在“分子多样性的定向调控”相关教学实践中,对金属离子配位数调控、有机配体柔性与刚性调控,定向制备金属-有机化合物,实现分子结构多样性目标。结合化合物的相关应用,举例说明现已上市并广泛应用的金属抗肿瘤药物,不断更新和丰富学生的知识。

(2)专业课程实践教育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也要帮助学生从就业角度分析行业形势,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为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競争力奠定基础[5]。

(3)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阶段。学校会定期组织化工创业竞赛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寒暑假到当地化工企业一线岗位实践学习,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后续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3.6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为融合途径的优化提供有效参考,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性。在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梳理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化工实训项目的特征,如 “实验化学”课程,需要适当提高实验指标权重;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则需提高其理论课程的权重。在指标权重分配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指标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影响程度,借助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得到准确的量化处理结果,提高评价结果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指标权重并不固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体系应用结果的可靠性。

4 结语

在化学化工学科领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行为的应用价值,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能提升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融合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能为融合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制定导向课程体系有利于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更好地融合,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为融合途径的优化提供有效参考。采取恰当的措施提升课程的融合度,对提升融合后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产业创新研究,2021(15):125-127.

[2]谷再秋,杨博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下的《创新创业管理》课程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5):126-127.

[3]李艳芳,韩志引,张云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J].装备制造技术,2021(5):242-244,251.

[4]和斌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解析几何”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21(12):95-97.

[5]黄国军.创新创业教育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J].纺织报告,2021(4):119-120.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