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新阶段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2022-04-09牛家满
牛家满
摘 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具有独特的目标任务、内容和研究价值。本文细化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任务路线图,聚焦《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重点目标任务研究,阐述如何在质量提升、立德树人、“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有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改革措施的落实、落地、落细、见效,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提供教科研能力支撑。
关键词:提质培优 职业教育 教科研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这是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职教20条”)颁布后的又一份职业教育领域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怎么看”步入“怎么干”的提质培优新阶段。
其中,提质意味着围绕职业教育领域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进行攻坚,注重办学内涵发展,解决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培优表现为着力改革创新、增值赋能,提高职业教育辨识度、认可度和吸引力,培育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文简称《职业教育法》)迎来大修,一系列草案着眼于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加大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将有效贯通。
本文立足于《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聚焦质量提升、立德树人、“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中的难点等方面,促进职业教育教科研的研究、实践和创新工作。
一、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定位
“职教20条”开篇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同样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特有的社会价值,其工作具有独特的目标任务和研究内容,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共同努力并合力完成。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科研主体、高校的教科研主体存在差异,其强调校系二级的教科研任务,是指针对职业教育难点和关键点问题开展破题研究,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职能上分析,教科研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除完成普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常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新课标研究、公开课教学研讨、校本培训研修”的职能外,还具有职业教育特有的教科研特征,如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和产学研、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双师型”和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开展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推进改变教学生态的教学诊断等。
从功能上分析,教科研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首先,要积极发挥教科研工作的职能和先导作用,如研究、指导、服务、引领、提升等;其次,要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的系统性、专门化研究,服务于管理层决策,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质量内涵建设,总结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难点问题。
二、目前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基础薄弱、定位不准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对提质培优新阶段教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但部分职业学校只注重发展规模,对提质培优、增质赋能、以质图强认识不到位,缺少以教科研为主导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意识。
目前,部分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多以文件推动工作、以会议形式促进工作落实,对“职教20条”和《行动计划》这两个影响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促进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的纲领性文件认识不够、落实不力。
(二)教科研工作基础薄弱、职能定位不清
许多市县级职业教育教科研缺少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关门搞教研,闭门抓产学研,导致职业教育教科研定位模糊、功能偏失,工作落实不下去,市、县、校之间教科研工作缺乏沟通衔接的拉力以及联合攻关的合力。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实施教科研“一把手工程”,对职业教育教科研的宏观、中观研究认识不足。近半职业学校没有专门教科研机构,教研组由教务部门管辖,体制不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等工作与就业、教务、系部等部门交叉,导致教科研参与机制不完善,重形式轻研究现象严重。
(三)部分教职工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科研氛围不浓
部分教职工对教科研认同度、重视度不高,认为教学是硬任务,有课时津贴;教科研活动无关紧要,无课时津贴。并且教师发表科研成果论文无经费支持,教科研没有在教师成长方面发挥其指导、引领、提升的作用。同时,职业学校教师为了晋升和评职称而撰写论文、组织活动、参赛和培训,这就使得教科研活动缺乏深度、实效性和针对性,无法实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提质培优新阶段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一)提高对提质培优新阶段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
《行动计划》是针对目前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难点、关键点以及实现职业教育以质图强而颁布的。
将国家要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重点加强职业学校办学创新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研究,“特高计划”实施研究,推进“三教”改革和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证书制度试点和岗赛课证创一体化模式研究以及实施信息化2.0达标工程和现代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将《行动计划》落实到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过程中。
(二)聚焦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开展研究
职业教育的教科研工作要以职业教育育人为视角,聚焦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研究,加强对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研究,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思政示范课堂案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广大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通、教书与育人相融,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服务学生成长。
(三)聚焦“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研究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推进新专业目录下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顶岗实习、实训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打造职业教育“金课”。
教师的改革,以“双向双融通”和“双师型”、结构化师资团队建设为路径。
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突出职业性、系统性、教育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活页式工作一体化教材和数字资源库建设,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实训。
教法的改革,以行动导向下的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为主,推进理实一体化、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企业共同研制实训教学标准,推进“1+X”试点,发挥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的导向作用,加强教学能力大赛的研究,推出一批“三教”改革成果。
(四)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校本教研
重点加强教师业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培训,打造出适应《行动计划》改革创新的教师团队。
制定教师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构建教师能力梯级培养体系,采用名师互访、互动教研、经验交流、“双师”打造、团队共育、项目共建等多种形式,强师提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骨干教研员队伍。
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和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职教师资12条”为标准,从师德师风、教学实训、教研科研、产教融合、岗位实践锻炼等方面系统设计教师发展规划,培育一支育人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能扎实、懂教学、能教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驱动教师“勤于学、敏于思、善于行”,使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
(五)健全教科研工作机制,明确教科研部门职能
成立提质培优职教质量研究办公室,聚集全校力量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质量标准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宏观研究,为学校决策和办学方向服务;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认真研究办学方向、教学模式改革、职教人才成长“立交桥”政策;厘清校系两级科研管理职能的关系,做好学校各部门间的教科研衔接,形成贯通上下、团队共建的职教研究机制。
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集研究、提升、引领、激励、考评于一体的教科研管理机构,协调好教科研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产学研推进研究,校本教研与公开课教学方面的关系,做到分工有责、衔接配合。
(六)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开展研究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双主体”贯通育人模式研究,加大对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的办学研究,推进工学结合多样化、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机制研究,实施校企双导师、校内外双课堂、学生学徒双身份、校企双主体参与、人才质量校企双负责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对于校企合作存在的“壁炉”现象,开展合作机制、方法及微观实施落地的研究,強化企业育人主体作用。
(七)聚焦评价模式改革、打通职教立交桥开展研究
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联系紧密,需要发挥“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功效,在质量评价上凸显类型教育的特征。
一是聚焦跨界协同,遵循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价值,研究产教全面融合、校企全力协同的质量评价模式;二是聚焦融通体系,推进岗赛课证创融合的质量导向评价,开展实施“1+X”证书制度和“一专多能”考核评价研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特长”的评价机制;三是聚焦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深入开展职普融合和职教立交桥的研究,发挥好职教高考对招生及教学的引导作用,推进中高职衔接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的研究。
四、小结
“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学校提出的硬核要求,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明晰主线和重要遵循。
落实好《行动计划》,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以及各级政府的统筹推进,更离不开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者在研究、改革、实践、创新、引领、示范等方面的主动作为。
职业教育研究者要根据时代需求,积极研究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办学规律,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学校落实《行动计划》具体措施的研究,让科研工作成为学校提质培优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质量提升的引擎,成为校企合作的同频共振器,成为教师与学校同向发展的主渠道。
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大有可为,每一位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在提质培优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精彩的教科研篇章,这也是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 陈子季.提质培优 增值赋能 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10-13 (9).
[2] 杨润勇.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职业教育法》修订的三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3] 匡瑛,李琪,井文,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
[4] 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现实意义、实践方略和效验表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
[5] 易雅琴,冯天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9).
[6] 郭达.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7] 张晨,马树超,郭扬.完善体系重点突破压实责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三大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