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开放中优化涵养 在互动中激励引领

2022-04-09王亭亭

格言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与学人文核心

王亭亭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同时具有最广泛意义的应用型功能。无论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对于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来说,其内涵、价值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蒙以养正,圣功也。”尤其在启蒙教育这一黄金时期,语文课程的教与学状况如何,不仅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无可逆转”现象。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善于通过各类路径和方式,在切实构建和谐教与学关系的同时,坚持多元开放、激励引领为原则,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积极反思,拟就“融慧创新”模式构建上,简述一些策略性探究之论。

就应用功能和适用范围而言,语文学科历来具有无可替代的“母性”特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在语文意识、知识学习以及能力素养上的状况如何,不仅对于学科活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学习,同时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实质性作用和持久化影响。尤其在以语文教学改革为优势主导的今天,“得语文者得升学,得语文者得高考”已成为普遍共识并不断地深入人心,并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正因为如此,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活动倍受全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如何通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融慧与创新”现象,认真抓好并努力抓实小学语文“启蒙教育”工程,自然也就成了实质性热点现象和一项孜孜以求的重大实践课题。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深度挖掘、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语文教材具有“例子”特质。凡是被编入其中的资源内容,都是一些非常成功或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如此,它还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指令性和指导性,是开展学科活动,引领教与学关系的主要依据。我们不难感知,无论古今中外还是何种题材的例子作品,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一些“空白之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或二次开发诸如此类的“省缺遗漏”现象,对于进一步激发儿童学习情趣,对于本课内容的更好学习、理解和深化,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都能充分发挥令人期许的“正强化”作用。以《海底世界》为例。课文在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描述海底世界时,只是列举了“海底声音”和一些动植物,至于“矿产资源”更是进行了高度地一言以蔽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视听盛宴”状态下展示一段“海底世界”,以次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情感。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科内优化、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所谓“科内优化”,主要是从学科类别上来说的。学科内互动有“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多文本阅读”之间的,有“单元主题式”之间的,还有“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等形式。以“读写互动”为例。三上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着重围绕“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中心句,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季节进行描写,结构清晰明了,是引领小学生“模仿写作、读写互动”的优质资源。再如,在《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后,引领学生在课后时空,把“倾听”来的大自然声音按照课文形式“写成一段话”。还有“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是当前语文教材编排及其学科活动的主流发展方向。它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单篇教学下“碎片化、低效益、低品质”学科现状,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课外整合、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什么是“学科外互动”呢?顾名思义,它是与上文的“科内优化”相对而言的,即是指在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根据教与学实际需要,把其他学科知识相机地融入其中,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一举多赢”效果。以三上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在这一课文略读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小学生简要介绍课文所在的“背景知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这是“文史不分家”下的跨学科知识整合现象;与此同时,还借助信息技术元素,演绎了《白求恩大夫》电影有关精彩片段,以此引領小学生在“视文互动”下进行喜闻乐见地阅读与学习、研讨与分享。这是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与整合”。此外,正如上文所说,语文具有无可比拟的“母性”特征,所以它与数理化、音体美等多类学科都可相互整合。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生活涵养、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主动地把学科活动投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下,无论在丰富课程内容上,在优化结构过程上,还是在拓展教学厚度上,在促进学用结合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是可想而知的。以三上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教师一方面就通过口头讲述,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让小学生再联系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基础上,切实感知文中所描绘的多种“大自然的声音”。不仅如此,还激励他们在课后,或个体自主进行,或在多人小组合作状态下,深入大自然“绿色”怀抱,进一步去“倾听与寻找”“感受与体悟”更多的大自然声音。比如,狗在不同状态改下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欢快的,有恐慌的,有警告的,有即将攻击性的,还有自娱自乐的……所有这些,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资源拓展、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资源”与教师、学生一起,历来被誉为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三类基本环节因素。不仅如此,它还是连接教与学关系的实际媒介,是开展教育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支撑。尤其在全面强调“大语文教育观”的当前背景下,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科活动的经过、结果和效果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取决于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呢?上文所说的“深度挖掘”“优化整合”“生活涵养”等,都属于学科资源的“拓展与利用”现象。值得强调的是,发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类因素,如得失成败、重难疑困,哪怕是“错误”现象等,都是不容忽视且弥足珍贵的“生成性资源”。善于捕捉并合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无论对于教还是学而言,都是有利于和谐相长的“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德智融通、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无论语文知识还是学科活动,融“工具性”元素与“人文性”元素为有机一体。正因为如此,只有把两种元素相互渗透、深度融通起来,才能切实体现学科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尤其在全面强调“立德树人”的今天,“德智互动”才是切实构建“学力课程”和促进“融慧创新”的灵魂因素。比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中的“人与自然”元素,在《赵州桥》和《纸的发明》等课文中的“科技创新”元素,在《司马光》和《守株待兔》等课文中的“智慧思辨”元素,在《大青树下的小学校》和《不懂就问》等课文中的“勤勉学习”元素,还有“红色革命”“立学报国”“助人为乐”等珍珠元素,难道不是儿童启蒙教育中的“初乳素”吗?不是引领他们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必需品”和“营养品”吗?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资源活动为基础,善于通过“情感体验、多元互动”为由,把儿童不断引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状态。

“知识的本身在于什么?它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皮亚杰这一流传深远的舶来式论断,与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本质上的异曲同工之义,都是在于强调“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就小学语文学科活动来说,教师善于通过宽广时空、良好环境和优质平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活动,无论从何种角度还是那个层面来说,都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德善之举。比如,相互之间开展“讲故事”、主题演讲、专题研讨以及课本剧表演下的比赛与评比活动等,喜闻乐见的语文综合实践,令人向往的社区活动和大自然“绿色生活”等,还有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作业现象的“自主性设计与评价”等,都是打造善教与乐学课程的重要抓手。

总而言之,“开放性”学科活动是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素和发展态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上述几种环节为基本抓手,优化涵养、多元互动、激励引领,能够在熟能生巧中把学生引领令人期待的核心素养之路。

猜你喜欢

教与学人文核心
人文时光(组诗)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楷书的教与学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