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治理:中国共产党提升抗疫领导力的实践路径
2022-04-09陶富林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了社会的平稳运转,冲击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成为中国共产党应对疫情危机的重要抓手。其中,抓典型、树正气的典型治理路径是中国共产党维护社会稳定、筑牢疫情防控网的有效治理路径之一,对提升中国共产党抗疫领导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典型治理;领导力;抗疫
基金项目: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青年教师孵化项目。
作者简介:陶富林,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青海西宁810016)。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3-0061-03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社会的平稳运转。面对疫情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1]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更加坚强的领导力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战胜疫情、复苏经济。其中,作为政府治理机制类型之一的典型治理,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增强了全民抗疫的信念与决心,是危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抗疫领导力的重要实践途径。因此,本文拟从典型治理的视角揭示中国共产党抗疫领导力的实践路径逻辑。
一、典型治理的历史沿革与理论要核
(一)历史沿革
《说文》曰:“典,五帝之书也。”《尔雅·释言》曰:“典,经也。”在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德治思想下,“典型”一词逐渐衍生出模范、示范和榜样等引申含义。文天祥的《正气歌》曰:“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这里的“典刑”就有榜样、规范之意。“典型”一词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时间并不久远。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发表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2]897的工作方法,这里的“个别”即“典型”。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2]897。他还举例说明:“一九四二年的各地整风,凡有成绩者,都是采用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凡无成绩者,都是没有采用此种方法。”[2]897新中国成立后,“树典型”作为一种工作方法迅速在党内推广开来。如今,典型治理根植于早期党的革命建设历史经验传统,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得到广泛遵从和应用的政治治理方式[3],并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党通过宣传推广的途径将群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人物、组织或某种行为转换为符合社会治理情境的价值理念来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并辅以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内涵,本质上是党的领导能力的具体表达。
(二)理论要核与生成逻辑
完整的典型治理过程涉及三类行动主体,分别是典型的生产者、推广者和学习者,这也正是典型治理的生成阶段,也就是说典型治理的理论要核蕴含在它的生成逻辑之中,即党和政府在社会生活的现实场域中根据需要对典型进行包装和宣传的过程。
1.生产典型:典型治理的起点。典型治理的起点是扎根基层现实生活去发现和挖掘典型,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展开追踪。典型产生的途径主要有自下而上的民间生成方式和自上而下的官方推荐方式。在生产典型的这个阶段,典型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宣传典型人物的优良品质和先进事迹实现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共识的正面典型;另一类是通过进行社会警示教育让大家引以为鉴的负面典型。不管是哪种方式产生的哪种类型的典型,都只是典型治理的起点。
2.塑造典型:典型治理的要核。典型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他们自身,而是属于社会。典型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它可以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被赋予不同的现实内涵,其要核是政治动员,这与一个国家权威的树立需要借助于一些典型人物、事件的號召力、引导力来达成治理目标的想法不谋而合。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象征着那个时代精神价值的典型人物。比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改革开放时期的孔繁森、任长霞;当今的钟南山、张桂梅、黄文秀等时代楷模,都能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
3.推广典型:典型治理的归宿。典型治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典型进行推广和宣传,让典型所代表的价值取向真正被民众接受和认可。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民众对典型的深化认识,因为典型本就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在部分民众所熟悉的生活圈子内形成的。在对其进行宣传后,人民群众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典型重新认识,一旦达到社会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便实现了典型的推广。在社会民众普遍接受典型的情况下,典型治理也就找到它的归宿。如此,党通过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动员和行动实践。
二、典型治理对中国共产党抗疫领导力的塑造
面对疫情大考,党和政府及时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开展社会抗疫总动员,但是典型治理如何成为政府抗疫政策落地和推广的抓手,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精神内核,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契合了中国本土的治理情景
疫情作为关乎每一位国人生命健康的重大话题,与之相关的典型人物与事迹自然能够引起社会反响,这也为危难时期通过典型进行社会动员、资源整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有利于国家稳定大局。治理就其本意来说,并不强调中心和权威,它是一个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共治”的过程。因此,治理较多地运用沟通、交流、协商、合作,乃至妥协实现其目标。然而在中国的场域中,治理并不应该单纯地展现自身这一属性,而应当同中国固有的社会发展优势、同中国道路的优势结合起来,这就是发挥党的中心领导作用和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4]。这种特殊的国家治理逻辑契合了中国本土的社会结构,与党开展群众动员的治理目标及当下全民抗疫的社会大环境相契合。
(二)凝聚了社会公众的道德情感
典型产生于社会之中,与民众的话语体系和言说习惯相同或相近,情感上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能有效将政治话语体系潜移默化于群众的价值认同之中。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主力军[5]。疫情是个放大镜,照出了藏在平凡岗位上和人群中的英雄,他们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传递着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责任与担当。全国人民通过共同应对重大疫情建构起了庄严肃穆的民族国家场域,从而调动和强化了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国家认同,展现了中国人民坚不可摧的意志和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特定群体赋能疫情防控,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实际的榜样,最具说服力。抗疫阻击战中形成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得益于危难中典型人物与事迹通过榜样的带动作用影响民众的价值判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心系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为民情怀的榜样示范,是筑牢社会大众群体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动力。正如法国学者勒庞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里激发起群体的激情,让他们采取任何性质的行动,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榜样[6]101-102。这正是典型治理所凝聚起的道德情感力量的源泉。
(三)彰显了国家制度优势的治理效能
理解典型治理对中国共产党抗疫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是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之源。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发挥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运用制度威力来应对疫情大考。抗疫过程体现了地区高度合作和部门有效联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团结一致采取“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防控救治举措共同战疫,展现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专门的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地方做好疫情应对处置工作,并迅速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对于有效防止疫情扩散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各地向疫区调配各种医疗物资、派遣医疗救援队伍、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惊人的建设速度,都证明了我国在面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具备超高的集中资源、统一指挥和调配的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研判、积极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此外,国家还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对疫情重点区域的部门和领导进行严肃问责,对于人为失败、失误、失职的负面典型进行严惩。党中央对疫情的科学研判、在抗疫过程中令行禁止等做法,在全世界可以称得上是典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抗疫领导能力。
三、典型治理对提升中国共产党抗疫领导力的意义呈现
典型治理作为政治动员的有效路径能够快速凝聚政治共识、集中力量资源、激发社会正义,为疫情防控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一)凝聚政治共识,整合社会资源
疫情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选择自保,通过各种途径抢占有限的抗疫物资,疫情防控工作根本难以开展。因此,只有广泛凝聚抗疫共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保障抗疫工作取得胜利。典型作为能提供政治认同及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价值符号模型[3],具有凝聚组织动员、凝聚共识,整合資源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借助发生在人民身边的典型人物或是事迹的影响力,把疫情防控时期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向社会传递,从而引导群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实现有效的社会资源整合。
(二)安抚社会情绪,弘扬社会正义
典型治理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外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有效弥补正式制度安排过于刻板的缺陷。典型治理能在政治社会中形成一个非正式的、日常形态的权力网络,对疏导大众情绪、有效防止疫情带来的次生伤害具有显著作用。面对疫情,除了需要进行情绪疏导之外,还需要弘扬社会正义。疫情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发达的医疗救治设备,更需要每个人都能伸出正义之手。放眼国际,中国在稳定国内疫情的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物资和医疗援助,贡献中国力量,分享治理经验。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了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中国的做法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大义,更是党的抗疫领导力的深层表达。
(三)提升抗疫效能,补齐治理短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典型治理作为政府治理机制的类型之一,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容小觑。审视此次疫情防控中呈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深入剖析,是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内在要求,进而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效能。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去挖掘本土式的治理路径,是当下补齐治理短板、优化治理效能的一条可行性路径。典型治理不仅保持和发挥了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还充分发动了社会层面的参与,这对政府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具有深远意义。政府治理机制的变迁和革新是深化治理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典型治理要义的明确不仅是对政府治理机制类型的重要补充,而且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量空间[7]。此外,还应建立起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性,激发主体活力。典型治理应当是一个多元参与的过程,尤其是在政府资源和控制力有限的情况下,典型治理要起到真正的以点带面作用,必须真正确立和保障人民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冯仕政.典型: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究[J].学海,2003(3).
[4]孙力.推进与中国道路相契合的国家治理[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14(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7]许中波.典型治理:一种政府治理机制的结构与逻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5).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