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型人格视阈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个性化策略

2022-04-09卓秀芳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

摘 要:学习动机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海伦·帕尔默提出了九型人格理论,将人的核心性格分为九种类型。文章基于九型人格理论角度,以完美型人格为例,着眼于完美型人格的注意中心、自我要求、完美评价倾向等阐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个性化策略。

关键词:九型人格;学习动机;人格类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9-0011-03

引  言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理论,将人的核心性格分为九种类型,每个人都可以从九种类型的人格中找到与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相对应的类型。不同人格类型的关注点不同,学习的原动力也不一样。本文立足学生的人格类型,以九型人格中的完美型人格为着眼点,从个性化的角度阐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聚焦注意中心,提升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内部动机[1]。完美型人格的注意力集中在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上。那么,怎样让学习活动顺利进入完美型人格者的注意中心,进而提升认知内驱力呢?

首先,在最近发展区附近设定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现有的学习基础、努力程度、学习效率等因素,对学习现状进行自我评估。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性评估,为下阶段的学习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当前已经达到的水平与经过努力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是学生要努力跨越的目标。因此,学生对自己当前已经达到的学习水平要有合理的认知,也要对自己努力后可能达到的新水平充满信心。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设定的学习目标就是个性化的,同时也是正确的、可行的。目标的正确性,与完美型人格者的注意力中心是契合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设定的学习目标不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目标既是学习行动的航标,也是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缺乏学习目标的学习进程就是被动地追随教学进度,依赖教师的教学引导,对学习成效缺乏必要的自主梳理与思考[2]。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完美型人格者,基于对正确性的追求,把跟进与依赖当成正确的学习行动。有些完美型人格学生有学习目标,但设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不是基于已有的学习基础,或者对自己努力后可能达到的水平期望过高,这就造成学习目标的悬空状态,无法在学习实践中得以落实,更无从检验。因此,正确认识个体的最近发展区,接纳自己现有的学习基础,对努力后可能达到的水平建立信心,是提升认知内驱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巧借教学艺术达成知识赋能。在学生为阶段性学习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正向、积极的引导。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更丰富、生动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汲取知识蕴含的深层营养。充满愉悦感与获得感的学习体验和被关注的存在感,再次确认和肯定了学习过程的正確性,增强了坚持学习的定力,发挥了认知内驱力对学习行为的维持功能。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不同方式呈现活动载体,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教师要借助新颖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而将其转变成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以生动独特的教学艺术辅助学生维持稳定的注意水平、产生丰富的活动体验。比如,心理剧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角色情境,感受角色人物的情绪情感与内心冲突,为问题的解决寻找更贴切的角度。微型辩论赛能促使学生多维地看待和理解问题,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分析问题,在对比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更优途径。故事叙说有极强的代入感,学生通过叙说,能更真切地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源,这种真实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心理绘画的自由与放松能让学生暂时放下心理防御,将自己的潜意识投射于纸面笔端,于笔力轻重与笔画深浅中呈现真实的自我表达。在心理绘画中,学生不必担忧会出现言语表达不畅时的紧促感、书面表达卡顿时的拘谨感。它超越了正确与否的框架,让学生以更为自由流畅的方式向内探索、向外表达。

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教学内容是既定的,如果教师能根据学情对教学素材进行灵活处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与速度自然有所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注意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让学科知识顺利进入注意的中心,在学生注意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生动的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这既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也与当前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

再次,调节自我期待,踩准学习节奏。完美型人格者对正确的判定还源于内心的不断比较。他们以严格的标准督促自我的同时还不忘与身边的其他人进行对比,希望自己能够有所超越,严格的自我监督机制绷紧了学习的弦。其实,过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反而不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动机水平理论指出,学习活动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最佳水平根据学习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动机缺乏或过于强烈,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在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下学习效率最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完美型人格学生弹性看待学习进程,允许自己的目标呈现动态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学习过程中的反复性,学会根据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内容的难度系数、自我的身心状态等,适时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当个体对自我的学习期待建立在合理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并以恰当的自我学习评价为前提,这份学习期待所引起的学习动机的强度就是适度的,并能够以适宜个体的节奏推动学习行为。

当完美型人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理解当前的学习活动与个人成长的联系,建立起合理、积极的学习观念,学习活动就会顺利进入注意的中心,认知内驱力也会形成。

二、具化自我要求,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学习者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增强,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业成绩,渴望得到伙伴、集体的认同。完美型人格者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鲜明,他们想要做一个更好的人,要求自己做芸芸众生中少数的能做正确事情的人。这一完美的要求,具体化到少年时期,就体现于学业水平与能力的展示。对认同感的强烈追求,常让完美型人格学生处于矛盾和纠结中,一方面是内心对认同需求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对不被认同的担心。他们想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又害怕在展示过程中“出错”。这种矛盾心理会阻抑学习过程中自我呈现的积极性,影响学习的行动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敏锐的觉察力识别学生的“畏难心理”,积极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走出自我防御的宽松氛围与时机,鼓励学生平衡好内心的支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勇敢地呈现自我。教师要基于学生独特的人格特质,采取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策略,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充分发挥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习的推动作用。

完美型人格者在课堂分享环节的表现趋于保守,想表达但为避免出错又犹豫不决。教师可采用“迂回式”的鼓励策略,促进学生积极呈现自己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给学习装上‘发动机”一课时,笔者鼓励具有完美型人格的学生担任小组发言人。完美型人格者强烈的责任感,能促使他们认真倾听并汇总组员的分享内容,并积极参与组内交流。组内交流能让完美型人格者的想法得到初步“验证”,消除“怕错”心理,使其更加自信地完成小组发言人的角色任务。通过有获得感的课堂体验,完美型人格者能战胜内心的犹豫,激活内心深处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开关。适当参与班级工作,能够让完美型人格者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追求完美的核心性格,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负责,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亦是学生能力展示的重要平台,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在工作与活动中,完美型人格者深切感受被尊重、被认可,内心尊重的需要得以满足。这种满足感,又会促使主体更加努力地完善自我,以维持这种需要的满足,形成强大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三、优化评价方式,调动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成人(如家长、教师)的认同,在工作和学习中展示出的良好表现,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在低学段学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趋于减弱。但基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地位的主导性,其评价对学习主体始终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的认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伴、集体的认可,对已形成的同伴、集体的认可起到加持和补充作用,对即将形成的同伴、集体的认可起到验证或参照的作用。正因为教师评价对学生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更应重视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全面性,重视评价结果的发展性、动态性。任何一个个体都是优势功能与成长窄点的集合体,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有客观存在的不足。学习是学生当前阶段最重要的成长任务,但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成长的唯一标准。教师应树立多维评价并重的观念,认识学业、品格、能力、习惯、兴趣等在学生成长阶段是平行的关系,不分主次,它们的提升与完善在不同的维度共同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也要看到学生其他方面的提升,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而努力。当教师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时,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被看见,向上向善的动机被唤起,形成良性的链式推动。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动态的,与此相对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动态的,教师给出的评价应以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教师给予学生评价时,既要肯定当前的进步或看到当下的不足,又要引导学生看到进步或不足的阶段性和暂时性,让学生意识到成长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左手自信、右手理性,促进更长远的发展。教师应以一颗允正的师者之心,接纳、欣赏的胸怀,给予学生积极、合理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鼓励学生建立學习自信。

完美型人格者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渴望获得一致性的评价,以完成自己内心对正确性的验证。为验证评价的正确性,完美型人格者会不断确认评价的真实性,主动搜索支撑评价的依据,在心里发问“这是真的吗?”因此,教师对完美型人格学生做出评价时应注意,有理有据的客观评价优于笼统公式化的鼓励,肯定与希望并重比单维评价更显真诚。以温和的方式呈现中肯的评价,能够让完美型人格者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理解。例如,在语文课上的当堂背诵环节,有一位学生最先完成了背诵。教师这样评价:“从敏捷性和准确性这两个指标来看,你的背诵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在背诵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呢?若能再与大家分享你的记忆策略,那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更具成长力,既肯定了学生当下的背诵表现,又引导学生尝试提炼学习方法。从全面性来看,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力、课堂学习态度,不仅重视课堂学习效果,也重视课堂学习过程。从动态性来看,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效——完成背诵,又启发学生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提炼记忆策略。此外,这样的评价是就学生在背诵这一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做出的,而不是针对学生个体本身,所以更为客观、具体。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教师要注意将评价目标具体到学生在某个学习活动或在某件事上的表现,让学生明白,需要改进的只是自己的某个行为或某种表现,而不是自己这个人受到了否定。同时,教师具体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做出了积极、正确的评价示范,有助于完美型人格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在表达自我观念时,学生能够把“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能够根据客观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避免主观推断等不合理的自我认知。

结  语

外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短时间内是明显而有效的,但其动力效应与学习者内部的学习动机相比,在强度和持久性上都处于劣势,最稳定、持久、重要的学习动机是源于学习者内心“想学”的动机。内部动机的培养正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内外动机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习行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教师应秉心持力、依势而行,最终达成“拢外于内”的合力,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叶一舵.初中生心理健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九型人格视阈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个性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YKT-2004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卓秀芳(1980.4-),女,福建尤溪人,任教于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文公分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国内英语学习动机三十年研究综述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浅谈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浅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