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中常见字的含义

2022-04-09夏玲彩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樊哙项脊轩归有光

夏玲彩

常见字,即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令人一望便知、不会产生疑义的字。因为它们常常在文章中出现,所以学生通常会忽略它们,有时候连教师也会略过它们,不会过多地讲解。犹记得,江西卫视的节目《挑战文化名人》中有这样一道题: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A.睡觉用的床

B.放墨宝的书案

C.井台上的围栏

正确答案为C选项。当节目组公布正确答案后,现场的观众都惊呆了。诗句中的“床”竟然是指“井台上的围栏”。要知道,《静夜思》这首诗几乎是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会背诵的。“床”字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很常见,是一个常见字。于是,大家想当然地把它跟平时睡的床联系到了一起。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在背诵这首诗的时候脑海里想象的是诗人躺在床上看着床前的明月。仔细想想,我們就会发现“床”不可能指“睡觉用的床”。因为人睡在床上是不可能看到月光的,更看不到地上的霜。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平时都需要留意作品中的常见字。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该如何开展古诗文中的常见字教学。

在学习《项脊轩志》的第一段时,一名学生举手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这一段写得不够严谨。我有两处疑问:1.项脊轩,‘室仅方丈’,仅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也就是说,项脊轩小得不能再小了。可是,如此小的项脊轩,竟然开辟了四扇窗子(‘前辟四窗’),这太奇怪了;2.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借书满架’),一方面看出作者确实很好学,可是,借书不应该一本本地借吗?借的书看完后不应该及时还回去吗?他为什么要把这些书堆满书架?”两个问题“一落地”,教室里就传来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我在为这两个问题叫好的同时,也暗暗捏了一把汗。尽管我对这篇文章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在备课的时候,我从来就没有关注过这两处细节。文中也都是些常见字,在语境中用常义也能解释得通。不过,经学生这一问,我才发现了问题之所在:随意用常义解释这些常见字,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项脊轩,“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因为项脊轩坐南朝北,采光不好,所以“窗”是用来采光照明的。既然“辟四扇窗”在语境中说不通,那么问题就出在“四”和“窗”之间的连接词上。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的脑中忽然一闪而过我家老屋中的窗子(老屋有近百年的历史)。老屋的一楼是没有窗子的,只靠天井采光,二楼有几个圆圆的小窗户,中间有两根木条呈“十”字钉连接,被分割成四个扇形的空间。这“四窗”莫非就是老家方言中的“四格窗”?我把我的想法说给学生听,学生听了都一致认可。课后,我又查找了相关资料,也找到了相同的说法。

再看“借”字,如把它当作“借进”的意思来讲,在语境中显然是有悖情理的。归有光好学,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来的书堆满书架就真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了。再者,尽管归家到归有光这代已经没落了,但从祖母“持一象笏至”轩中的劝勉之语中可以看出,归有光的远祖是做过官的,可谓是书香门第,家中的藏书一定不少。而对读书人来说,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才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因此,“借”是断不能作“借进”解的。既然按“借进”之意讲不通,那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与学生一同在线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借”通“藉”,而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当“藉”读音为“jí”时,就是“狼藉”,即“纵横杂乱”,“‘藉’‘籍’二字古多通用”,即“狼籍”与“狼藉”通用。由此,我想到了唐·元稹《夜坐》诗中的“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卧满床”。据此得出,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架子上的书纵横交错,既是归家过去曾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印证,又是读书人闲居读书时洒脱自得、兴致盎然的表现。试想,归有光专注于书中的世界,读过之后,就随手将其放在书架上,并未及时收拾、整理,以致书架上的书有些杂乱。这就是一个读书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场景的生动再现。这画面是不难想象的,就连现代诗人余光中也说:“凡有几本书的人,大概都会了解,理书是多么麻烦,同时也是多么消耗时间的一件事。”因此,他的书斋会不时闹“书灾”。

《项脊轩志》的教学,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多多留意常见字,多花一些心思去体味,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讲解《蜀道难》的过程中,笔者也有一些小收获。

李白以奇诡的想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以及人行其中的惊心动魄。面对青泥岭的高峭险峻,诗人发出了无限感慨:青泥岭非常高,人站在岭上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能坐下来用手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啊!文中的“坐”字,无论是人教版的课本还是苏教版的课本均未对此字作过注释。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大都认为句中的“坐”字就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坐”字,即“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蜀道太高太险,走累了坐在地上叹息发愁,倒也能讲得通。但在联系上下文后,我们会发现把“坐”解释为“坐下”不太恰当。此句的前文已极力渲染蜀道的陡狭曲折:“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百步九折萦岩峦”。在这样充满艰难困苦的旅途中,真是一秒钟都不能多待,坐着、站着或者继续行进都一样的危险,旅人此时恨不得能长一双翅膀马上飞过去,哪还有心坐下来长叹一番?既然如此,“坐”该作何解呢?在查阅了《现代汉语字典》之后,我发现“坐”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11个义项。其中,第11个义项认为“坐”充当“副词”。作“副词”时,“坐”有“无缘无故,空,徒然”的意思,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出自白居易的《反鲍明远白头吟》)。联系李白的另一首诗《送窦司马贬宜春》:“天马白银鞍,亲承明主欢。斗鸡金宫里,射雁碧云端。堂上罗中贵,歌钟清夜阑。何言谪南国,拂剑坐长叹。赵璧为谁点,隋珠枉被弹。圣朝多雨露,莫厌此行难。”我们会发现将 “拂剑坐长叹”解释为“手抚宝剑,空自长叹”,比解释为“手抚宝剑,坐着长叹”,更能反映出诗人对窦司马无端被贬、惆怅自苦的深切同情。同理,将《蜀道难》中的“以手抚膺坐长叹”解释为用手抚着胸口“空自长叹”“徒然长叹”,比解释为“坐着长叹”,更能反映出行人在高险陡峭的蜀道上想前进却进不了、想后退却又退不得的郁闷。

可见,在解释常见字时,教师需让学生联系语境来理解。同样,在《鸿门宴》中,樊哙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同命”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中的解释是“拼命,一说与刘邦同生死”。对“同命”这个词,编者给出了两种解释。学生该如何选择呢?教师当然要让他们结合文本来分析。樊哙非常勇武,对此,学生已有了解。但樊哙仅仅是一介武夫嗎?也许,“同命”一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樊哙。众所周知,樊哙出身卑微,早年以屠狗为业,后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尽管他跟刘邦是连襟,但大汉名将的名声绝不是通过裙带关系获得的。樊哙,有武,有智,更有心。

鸿门宴上,步步惊雷,处处惊心,樊哙当然有与项羽一决生死的勇气,可如果是拼命,死就死了,樊哙顶多落个勇武的名声而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在文章中,当帐外的樊哙明白了当时的危急形势后,他“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此时,我们要让学生仔细品味“即”字。由一个“即”字,学生看到了救主心切的樊哙,看到了愿意陪刘邦出生入死的樊哙。此时的樊哙不是不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是不敢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心中明白,只有先保全自己,才能保全刘邦。樊哙再勇猛,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面前也是无力的。鸿门宴进行到此,范增想要杀刘邦的小动作一直未停止,但项羽却一直未采取切实的行动。如果樊哙这时闯进来与项羽拼命,那么,鸿门宴仅存的一块“遮羞布”也就被樊哙给扯掉了。这样一来,樊哙不仅会战死,而且会成为刘邦集团的罪人。所以,樊哙闯营帐,并不是为了与项羽拼命。这从他进帐后痛斥项羽的情节中也可以得到应证。樊哙不想激怒项羽。所以将“同命”一词解释成“与刘邦同生死”更恰当。“同命”一词不仅展现了樊哙的勇猛,而且展现出了樊哙甘愿与主子共生死的赤胆忠心。

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非常关注古诗文中的常见字。以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乙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为例。《鹊桥仙· 赠鹭鸶》中有这样一句:“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与之相对应的是第14题的 D选项“本词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考完后,我查阅学生的试卷,发现所带班级的学生都没有“踩坑”,没有将“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简单地解释为“听到”,而是能联系上文“剩有虾跳鳅舞”并结合语境,将“听”字解释为“听凭、任凭”。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文中的常见字,并在这些字上“设疑”、“激趣”,以此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准确释义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樊哙项脊轩归有光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猛人樊哙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