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研究
2022-04-09肖慧陈冉
肖慧 陈冉
摘要:市民文明素质是市民的一种内在修养,影响着城市的品位和文明程度,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的和谐稳定。当前,J市市民文明素质整体较高,但群体差异性明显,部分市民知行分离,公共文明行为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研究发现,部分市民文明意识淡薄、市民文明素质环境困窘、政府部分功能缺位和教育功能弱化是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升市民文明程度,需要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作机制;拓展渠道载体,不断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方法路径;优化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环境保障。
关键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研究”(20Q027)。
作者简介:肖慧,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陈冉,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3-0053-04
市民文明素质是市民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知识与文化、交往与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本[1]。市民文明素质是市民的一种内在修养,它不仅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文明程度,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的和谐稳定[2]。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市民文明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层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更应表现为良好的公共文明素养,即在公共交往、公共活动、公共秩序等方面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当前,J市部分市民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闯红灯等不良行为,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因此,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已成为提升J市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改善城市的“软环境”和促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J市市民文明素质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J市正式吹响“五城同创”的冲锋号以来,市容市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市民文明素质也有了极大提升,凸显了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然而,J市市民文明素质群体差异性明显,部分市民知行分离,公共文明行为与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个体文明意识淡薄制约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1.城市主人翁意识淡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与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密切关系。主人翁意识越浓厚,市民的参与热情越高,行动力也越强。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效果不甚理想与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缺乏有直接关系。部分市民虽然能认识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性,但却把其简单归结为政府政绩工程,认为应由政府推动,缺乏“我的城市我来建、我的城市我来管”的参与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意识。这两种意識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城市主人翁意识淡薄,导致市民只关注私德与律人,忽视公德与律己,进而影响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2.学习意识淡薄。文明素质提升是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客观上要求市民不断增强学习意识,以适应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需要。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对市民的学习意识提出了新要求。但部分市民学习意识淡薄,对文明城市创建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践行文明交往礼节、文明出行规则的意义也缺乏深刻的认知。很难意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难以主动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
(二)文明素质环境困窘阻碍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1.物质生活条件有限。J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市民忙于生计,对自身文明素质提升的精神需求也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企业密集的社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相关活动开展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实行的是计件或计时工资制度,鲜有员工愿意在工作时间因开展活动而影响自己的薪资。市民对物质生活的刚性需求客观上限制了文明素质提升的空间。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相关研究表明,环境建设对市民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给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市民的行为具有提醒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完善的情况下,不文明行为将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也会促使市民在内心深处进行自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J市市容市貌虽然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与市民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共设施更新速度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也略显落后。以垃圾清理为例,如果垃圾桶数量充足、桶身洁净,往往能在无形中提醒市民践行文明行为,乱扔垃圾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也间接影响着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3.宣传氛围不浓。市民文明素质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宣传氛围营造不容忽视。当前,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氛围营造工作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发挥群众作用方面还略显不足。在宣传渠道方面以手机、广播、电视、书籍、报纸以及周围人告知为主,参与式、体验式宣传明显不足。在宣传对象方面,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较大,针对普通市民的宣传较少。市民知晓率、参与率不高。在宣传内容方面,法制宣传略显滞后,城市法治氛围不浓。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三)政府部分职能缺位影响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1.制度执行不力。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规范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而且可以约束市民的不文明行为。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检查驱动,制度驱动力不足,这造成了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冷热两重天的尴尬境遇——检查时轰轰烈烈,检查完毕无人问津或少有问津。部分相关制度特别是法律条文执行不力也削弱了其权威性,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2.部门协同不够。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统一部署,协同推进。J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虽然有市文明办牵头,但因为相关领导调整、相关工作要求不明确或不同部门要求不一致导致,基层部门重复工作现象时有出现。部分政府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相互推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效果。
(四)教育功能弱化减缓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1.家庭教育引导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3]。家风可以深刻影响人们的待人接物方式。若家庭教育引导不力,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受到影响。当前,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对孩子思想品行的关注度远远逊于前者。此外,在言传身教方面,家长若能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2.学校教育德育失衡。学校教育肩负着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J市学生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注度较低,部分学生也是横穿马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主要群体。这与学校德育失衡、重知识教育、轻学生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有直接关系。
3.社会教育严重欠缺。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宣传媒体如电视台等,对市民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宣传教育仍有欠缺,精品公益广告严重稀缺,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系列活动开展不多,也对部分市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J市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作机制
1.坚持党建引领,发动基层力量。社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文明城市创建必须不断强化社区党建引领,为居民赋权增能,以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赋权增能的本质在于通过激发个体或组织能动自主性,增强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4]。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进社区(村)规民约进家门、完善基层治理监督机制、拓展社区(村)居民议事渠道等自治机制来治理不文明行为;通过延伸社区(村)服务,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不断引导市民树立文明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管理有序、言行文明新型社区的建设进程,将文明风气传播到每个院落(村落)和家庭,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和文明行为的践行者。
2.落实党员下沉,夯实服务根基。要深入推进党员下沉工作,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组织框架,不断完善红色功能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夯实社区志愿服务根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夹心层”群体、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
3.严肃党的纪律,破解管理困局。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协同,将熟悉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懂管理、懂法规的综合性人才配备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并结合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形成指导思想,进行系统化制度设计,切实担负起制度制订、审查、整合、修订、完善的管理职责。通过制定相关違规追究管理制度来明确问责范围、问责机构、问责程序,以及责任划分和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执行不力、不履行职责的行为要严格问责;对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二)拓展渠道载体,不断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方法路径
1.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为平台,让市民切实感受新时代精神力量。市委市政府要统筹区(县)、镇、村(社区)三级力量,精准梳理群众需求,依托区(县)级文明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和社区实践站,整合现有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新时代精神力量。坚持为民服务和问题导向,精准梳理群众需求,及时发布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教育服务、社会慈善、法律普及、体育健身、医疗服务等各类群众需求,通过整合现有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并将工作绩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引导试点地方科学、有效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2.以典型引领为抓手,为市民确立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典型引领,重在以先进的理念引领人、以健康的文化塑造人、以优秀的事迹鼓舞人。通过深入推进“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参加评比、户户争夺先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开展节日庆典、文化赶集会等特色活动,寓教于乐,以文化人,不断满足市民求知、求乐、求健康的愿望和需求。同时,要注重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群众需求,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让市民在各项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实惠,得到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动力。此外,要着力选树一批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并运用其动人事迹去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在全市形成文明新风尚。坚持多措并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宣讲团举办专题讲座以及鼓励文艺爱好者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等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形成“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J市人”的文明风尚。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让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成为市民追求的道德新风尚。以城乡社区为阵地,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夹心层”群体、残疾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
(三)优化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环境保障
1.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度。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度集中反映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即一个城市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优化社会环境,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首先要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度着手。J市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J市既是张居正、伍子胥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也拥有宾阳楼、古城墙等一批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市政府要坚持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讲好城市故事,传播好城市声音,向外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城市形象,不断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升市民对城市文明的认同度。
2.凝练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精神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感染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市民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氛围[5]。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从古至今,J市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形成了诸多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如九八抗洪精神、“人链”精神。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要着力于城市精神的凝练,充分发挥城市精神在教育感化、凝聚共识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使市民将文明素质提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必须加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全面规划建设环卫保洁、小区物业、绿化造林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促使人们自觉践行公共文明行为。另一方面,针对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政府要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不断优化城市市容市貌。
4.加强舆论引导监督,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舆论是影响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要深入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作,就要在全社会营造“以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公序良俗,弘扬良好家风,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做好文明市民的表率,为市民素质提升集聚正能量。同时,政府也要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适时曝光不文明行为,重拳整治占道经营、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参考文献:
[1]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8(4).
[2]赵东玉.城市市民文明素质调查与教育提升——以青岛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7).
[3]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4]伍玉振.赋权增能: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视角[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23(5).
[5]魏然.走出城市精神的塑造误区[J].人民论坛,2018(31).
责任编辑:罗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