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教学问题链,多角度促进学生语文水平提升
2022-04-09沈丹红
沈丹红
对初中生来讲,语文学习早已不再陌生,学生在经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对语文课堂的流程和大致思路了如指掌。故而“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家常便饭”,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结构也被学生熟知。正因如此,若是教师继续采用一成不变的提问形式,则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提问会产生一定的厌倦感,教师也无法借助课堂提问得到真实的反馈,同时无法掌握学生的知识汲取进程,做不到进一步夯实、巩固。然而这一切的结果都不是“课堂提问”自身存在问题,而是教师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一得力工具来多角度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我们反观目前的语文课堂,大部分教师使用的课堂提问形式是老旧的,并且很多教师并没有针对课堂提问链进行针对性探索研究,没有在提问中有效应用一些提问技巧,也没有在提问中设置关键环节、过渡环节等等,因而教师的课堂提问起不到预期的教育引导效果,学生也没有借着问答实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基础的进一步巩固。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及时扭转提问思维,并且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真实语文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巧妙设置语文课堂的提问链与各个环节,让“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其引导价值和促进意义。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显著问题
教师开展提问的角度和内容千篇一律
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大多教师所开展的提问往往千篇一律,无论是从提问角度还是提问环节、提问过程来讲都相差不大。这种情况的出现表示“提问”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化教学流程,而不再是真实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增长的良好工具。并且,这种情况在初中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中都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关注。一成不变的提问不但会让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知识教授得不到学生的良好汲取,还会导致学生对提问环节产生厌倦惯性。部分教师提问的眼光只是集中在当堂所讲的知识点上,或是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难点上,而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提问实现知识点的连接,也没有意识到可以借助提问来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因而“提问环节”的固定性往往使得提问无法迸发出自身的价值。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趋向设计提问链
除了教师应当及时扭转提问的定式思维,根据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来多方位制定提问形式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设计提问链的探索。在大部分教师的认知中,“提问”是非常简单的,不外乎以点名、轮流的形式来针对当堂知识进行考察。但实际上,“提问”的环节设计是巧妙且复杂的,不同的引导方面、不同的关联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影响提问环节的改动,并且,提问中教师设计的关键环节点和过渡环节点往往会激发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在原有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提问链的设计研究,而如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趋向来进行提问链设计,让提问链能够在完整有效的前提下,从多个角度实现学生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塑造。在贴合学生真实发展趋向与兴趣趋向的考虑下,提问可以实现推动塑造兴趣与素养的效果。
如何巧设提问链实现学生语文水平多角度提升
采用思维贯穿式提问链,实现简单提问
“思维贯穿式”提问链,也是本文介绍最为简单的提问链。这种提问链的结构简单、走向单一,较为适合初一学生进行初步的课堂引导。“思维贯穿式”提问链的环节主要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大部分,以从头到尾贯穿提問来激发引导效果,塑造学生初步的语文思维。学生在单一走向的提问引导下,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贯穿探讨。如教师在进行某些故事类、叙述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本文围绕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从几个点描述的主题?结合背景,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这一主题?并开展顺序式提问,让学生在这种提问的引导下能够捋顺课文思维,塑造初步的分析意识。
采用循序渐进式提问链,实现引导深入
刚刚提到的思维贯穿式提问也是教师最为熟悉的一种,但并不适用于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学生而言,这种提问链过于简单。故而,教师在后续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循序渐进式”提问链,即实现深入引导,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循序提问下,能够有意识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再是将思考层面停留在表层。如在上一提问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加上“文章主题带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这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哲理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什么角度来突出表达主题?”等问题,让学生基于基础理解进入到深层次的领域思考探索,并且有意识地代入自身。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后投入讨论,结合讨论不断深入。
采用中心辐射式提问链,实现多角度思考
“中心辐射式”提问链,是另一种提问思维的衍生物。其主要是站在某一关键点进行多角度思考,提出多种类别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围绕一点进行辐射思考。这种提问链的设计理念为多角度塑造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分析探索思考意识,让学生不再拘泥于一种角度、一种思维、一个方向进行定式思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如教师在《背影》这一课文中,选取“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作与神态描写”这一关键点,为学生列出“父亲的这一举动体现了其怎样的情感?”“‘我在看到父亲这一举动后,内心有怎样的波动?”“结合文章背景,这一举动的深层次意义是什么?”等几个辐射性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固定一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感悟,实现多角度思维塑造培养。
采用师生循环式提问链,实现提问实践
“师生循环式”提问链是较为创新的一种提问链,这种提问链更加着重于突出学生的“主动权”。这种提问链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实现“姿态翻转”,让学生不再充当被提问者,而是成为提问者,学生与教师进行循环提问、循环解答,在类似于交流的问答循环中塑造学生的翻转意识,引导学生尝试“提问实践”。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话题,先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围绕主题、围绕思考角度向教师发问,教师可以在回答后借着这一问题进行二次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循环往复,促使学生在问答中实现提升。
巧设语文课堂提问链开展教学带来的成果与反思
巧设语文课堂提问链开展教学带来的成果
在一段时间的提问引导教育后,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状态发生了积极改变。虽然“提问”在课堂上占据的时间比例并不大,但是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多样的提问链设计都会激发学生内在的语文学习热情。原先部分学生在被教师提问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往往是惧怕、敷衍,甚至不耐烦,而如今在教师提巧妙设计提问链后,学生能够从提问中感受到探索欲,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从提问中体验快乐。课堂提问对于学生而言再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引导自身深入探索语文世界的好帮手、好伙伴。在学生心态与行动同步转变的情况下,教师借助提问开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所体现出的引导性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学生的语文各项能力与素养也在提问的带动下实现了多角度的培养和塑造。
巧设语文课堂提问链开展教学引起的反思
在收获了如此可喜的教学成果后,教师应当立即展开全面、深入的反思,而不是沾沾自喜、止步于此。这样的教学成果虽然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但是也为教师敲响了警钟,让教师结合之前的教学实际与如今的教学改观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为何之前的课堂提问无法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针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否应当及时按照学生的发展趋向改变而改变教学模式与计划?一成不变的提问教学与随时更新的提问教学之间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教师展开针对性探讨的关键点。結合本次教学成果,教师应当清晰地意识到,无论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提问,还是固定思维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真实语文需求,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语文探索情绪。只有教师遵循学生的客观学习发展规律,并且结合教材进行提问链的安排和设计,才能够实现促进学生语文全面发展的效果。
初中是学生进一步巩固语文基础、尝试开拓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的过渡阶段,也是教师引导、塑造学生内在语文素养、培养与提升学生各项语文基础技能的黄金契机。因而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细致、密切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针对性探索。课堂提问环节就是教师和学生最为熟知的一项,但是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略了提问环节的设计和提问链的安排,导致“课堂提问”这一原本具有较高引导和测试价值的工具无法发挥其真实的效果。故而教师应当及时吸取原有的教学教训,结合教材资源与学生学习实际,参考学生的语文兴趣与发展趋向,巧妙、严谨地设计课堂提问链,争取将这一环节的引导加强落实、体现价值,让学生也能在多样的提问过程中汲取知识、收获成就感、树立探索意识,从而逐渐地提升自身语文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