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学思想的探讨和对后学的启示
2022-04-08丁姗姗王萍张芃杨慧敏侯艺涵张广中
丁姗姗 ,王萍 ,张芃 ,杨慧敏 ,侯艺涵 ,张广中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1)
张志礼教授是当代中西医结合大家,师从现代中医皮肤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赵炳南先生,尤擅于诊治银屑病、红斑狼疮、大疱病等疑难、急危重症皮肤病。今年是张教授诞辰90周年,也是他离去的第20个年头,往事并没有随时间淡漠,张教授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大医风范,永远地激励着医学领域的后学之辈。
1 自强不息、医者仁心
张教授出生于我国经济落后的年代,自幼便拥有一颗恻隐之心,每当他看到那些罹患不治之疾饱受疾病之苦的同胞,他便立志“一定要学医!”1950年他在报考志愿时将5个选择全部填写了“西北医学院”,最终如愿踏入了神圣的医学殿堂。1955年张教授开始在皮肤性病研究所跟随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胡传揆和李洪迥教授,开始主攻皮肤科方向。虽然他出身西医,但当他了解到中医应用白虎汤、清瘟败毒饮、安宫牛黄丸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卓越疗效,运用“通则不痛”的中医理论治疗急腹症取得了较大成效后,他进一步坚定了学习中医、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决心。1959年张教授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第一届西学中医班,开启了他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漫漫征程。并于3年后进入北京中医医院,师从皮肤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张教授勤奋好学、踏实肯干,深得赵老的喜爱和器重,赵老对其教导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师徒朝夕相处,耳濡目染20年之久,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名师出高徒、高徒显名师,张教授对赵老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传承和推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二人皆成为中医皮肤学科的传世名医,这段师徒佳话至今仍被中医界津津乐道,成为现代中医师承的典范。
在张教授长达半个世纪的悬壶生涯中,他醉身医海,遍览医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他时常因为看书而废寝忘食,也会忍着病痛坚持工作,甚至在他生病住院时,还让学生去病房找他探讨学术问题。他对待岗位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出差时自费乘飞机返回只为不耽误当日的门诊,他曾说:“你看有那么多患者是从遥远的外省市来北京,又连夜挂号等我诊治,多不容易啊!”[1]为此每每门诊日,他从早上出诊至午后,对待每位患者都耐心细致,望闻问切在他这里从来没有简化过。在他病重期间,他还将随诊了近20年的红斑狼疮患者嘱托给他的老友蔡瑞康老师,拜托其一定要负责到底[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教授用一生诠释了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正如滴水落下,激荡起久久不能平静的圈圈涟漪,虽然他永远离开了深深热爱的医疗岗位,离开了尊敬他爱戴他的学生和患者们,但他的大医精神却一直感动和指引着,成为我辈后学求医路上的灯塔,激励大家不断努力、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地一路向前。
2 融会贯通、承古创新
中医的继承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从《黄帝内经》到《温病条辨》,从个人到群体,从个案到经验,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不断地总结和进步。为了使赵炳南先生的学术经验流传于后世,张教授、高益民教授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外科的同仁们共同整理、经赵炳南亲自审定于1975年出版了《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以及1983年出版了赵炳南、张志礼共同主编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和《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全面总结了赵老乃至燕京皮肤科学派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是现代中医皮肤科学的奠基之作和扛鼎之作。赵老逝世后,经张教授多方呼吁和积极筹备、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于1987年成立了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进一步促进了赵老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使吾辈后学能够探得燕京赵氏皮肤外科之精妙。
张教授不仅将赵老的经验传承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赵老的经验加以思考运用,总结出一系列颇具疗效的经验方。例如:他将赵氏传统甘草油转化为甘榆油;巧妙地把雄黄解毒散、颠倒散中药散剂转化为洗剂,扩大适用范围;研制了白癜风酒浸剂、生发健发酊、珍霜、润肤止痒液、除痱水剂和药浴1、2、3号。他还在导师刘蔚同传授的蒸发罨包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中药热罨包法[3],发挥中药解毒、燥湿、止痒、散瘀等功效,适用于急性、亚急性、慢性及婴幼儿皮肤病或冷湿敷效果欠佳的皮损。内治方面张教授在赵老经验方凉血五花汤的基础上加以生槐花组成凉血六花汤,取生槐花凉大肠、泻肺气和凉血止血消斑之功。在赵老“从血论治”银屑病的基础上提出“血分蕴毒论”,强调“解毒药贯穿始终”的治疗核心,组创凉血活血胶囊、凉血解毒胶囊等。首创多个内治经验方[4],如石蓝草合剂、八生汤、除湿养血方、健脾益肾合剂、养血益肾方、银屑煎剂、凉血六花汤、六根煎、祛疣煎、白癜风煎、止痒煎、小儿健肤合剂、金菊香方、抗敏合剂、复方三七胶囊等。至今仍为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
身为医者,理应穷其一生,学无止境。张教授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学习一方一药的皮毛之见,要学方法、学思路、掌握真谛。”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是世世代代中医人扛在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医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从业理念,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道德修养。不能因手握百家医典而沾沾自喜,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去粗取精,直面现代医学的冲击和挑战,培养现代中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地将中医学融入现代医疗,融入当代社会,适应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3 中西汇通、疗效卓著
张教授最先提出皮肤病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开辟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先河,尤其在疑难重症的研究方面造诣颇高。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急危重症非常多,病房曾同时在院13例红皮病、5例疱病、3例红斑狼疮、3例重症带状疱疹患者。据在张教授身边学习20年,并继承了他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杨慧敏主任回忆:“当时有1例患者因反复应用解热镇痛药所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入院,皮损面积达90%,大部分皮肤剥脱呈烫伤样,黏膜损害严重,当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激素、抗生素、支持疗法,并用中药清营解毒、凉血消斑之剂,配合“邮票贴敷法”大换药,病情明显得到控制。3 d后大家讨论激素的递减问题,意见不一致,冲击疗法的激素用量很大,每多用1 d都要承担其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张教授来到病房,仔细查看病人、翻阅病历后,果断决定再冲击1 d,为顺利递减创造更好条件,并加强抗感染和支持疗法。由于激素递减的时机恰到好处,3周后患者皮损明显好转,激素递减顺利,4周后痊愈出院。”一个看似容易的“拍板”体现出张教授扎实的临床功底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令在场所有医生深深敬佩和折服。
张教授所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中医加西医,更不是中药和西药合用。他将中医和西医形象地比作左右手[5],二者并无优劣之别,而是各有所长,取长补短。他强调“中西医融会贯通,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诊断技术到治疗观察,从医到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有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新医学、新药学。”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张教授便深谙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比如他通过动物药理学实验研究,证实了马齿苋有明显的抗过敏、抗组胺作用。并根据病因病机、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对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过敏等致病因素,总结出多组常用药对[6],如:双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草河车、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槐花;苦参、马齿苋等。并初步阐明了龙胆泻肝丸、六味地黄丸、除湿丸、凉血活血汤和狼疮合剂等方药的作用机制。同时他鄙弃门户之见,不排斥用西药,提倡以能中不西、中西药兼用为原则,特别注意激素及免疫制剂的起始剂量和递减过程。
通过临床上30多年的研究发现,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使激素递减顺利,不良反应减少,疗程缩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7],提出“本虚瘀毒论”,在急性期辨证为正虚邪实、毒热炽盛、气血两燔,缓解期多属阴虚、阳虚、气血两虚、阴阳不调等。强调谨守“脾肾两虚、阴阳不调、气血失和”的核心病机,探索出一套辨证与辨病结合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使该病治疗的有效率及10年以上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再如天疱疮的急性期以脾虚湿盛为本[8],湿热、毒热、血热为标,以致火邪侵肺,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皮肤而发,湿热蕴久化燥,灼津耗气,故后期见气阴两伤证,治宜养阴益气,佐以除湿解毒或清热解毒。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既利用了西药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增强体质的优势,减少不良反应和合并症,即所谓“祛邪而不伤正”,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4 肩负使命、继往开来
张教授一直将推动中医皮肤科的发展视为己任。据张教授国家级师承徒弟、原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王萍教授回忆:当时中医古籍中皮肤病学专著甚少,中医病名多且冗杂,为了推动中医皮肤病学研究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张教授组织科室同事广泛阅读中医古籍,在全国最早开展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研究。在当年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年代,这项工程无疑是非常巨大且艰难的。张教授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将古籍中的皮肤病出处、病名、源候、辨证治疗等内容整整齐齐地摘抄于卡片上,整理出古籍医典卡片数千张,中医病名增加至700余个,对应西医病名增至150余个。届时装有卡片的柜子就矗立在皮肤科病房,成为镇科之宝。不仅如此,张教授主编或参编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实用皮肤科学》、《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皮肤病》、《中医性病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等,以及在近古稀之年主编的80余万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均可谓是皮肤性病学科的传世瑰宝。
为了使北京市崇文区中医医院皮肤科尽快发展壮大,张教授倡导该院与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携手成立了“北京市崇文区皮肤病治疗中心”,邀请全市各三甲医院的皮肤科主任来坐诊,帮助该院提升治疗水平,惠及广大皮肤病患者。北京市朝阳区双龙医院皮肤科也在他的引导和关怀下走入正轨。1987年12月他还出席了为期5 d的江西省中医皮肤科理论和临床提高讲习班,为该省医生讲课和答疑,有力促进了江西省中医皮肤科的发展。
张教授还致力于将祖国医学推向全球,他多次远赴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进行中西医结合学术传授和精彩演讲,并应邀出席了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皮肤科学术会议和在法国举行的欧洲皮肤科学术会议,使中医药远播世界,其声名享誉海内外。
总之,张教授一生都在追求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他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用现代的思维和方法发展中医皮肤病学的内涵,成为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的一代宗师和楷模。“业医必先精文。”当代青年人所欠缺的正是张教授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精神,张教授的事迹引导后学者要沉淀自身,切忌浮躁。传承是中医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重要途径,一招一式,口传心授,答疑解惑,言传身教,不仅要传承好前人的学术思想,研究其本源和精髓,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作风,以临床为中心,实验为根本,科技为手段,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实现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诚然中医药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医药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中药作用机制、药理学效应等仍有待研究。中医人绝不能仅仅围绕临床转,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是要临床科研两手抓,把中医药推广出去。
如今中西医结合迎来崭新的机遇,2020年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凸显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中西医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友谊更加深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西医结合的关注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中西医结合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中医人,要活在当下,更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医学的思维逻辑,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追踪最新的研究进展,将世界前沿的医疗技术真正地应用到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更要学习前辈们谦逊、包容的治学态度,克服门户之见,切忌盲目自大或自卑。今年是张志礼教授诞辰90周年,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誉满华夏,成长为全院门诊量最大的科室,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中西医结合之路也正蓬勃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张教授传承之光的照耀下,吾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满怀信心地接过前辈的火炬,坚定地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真正地让中医药走出中医界、走出国门,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