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质培优”新阶段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04-08李体红

焦作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办学协同育人

杨 丽 李体红

(1.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2.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与开放大学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由此可见,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探索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是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当务之急,意义重大。

1.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可行性分析

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形式,其地位、模式、作用略有不同。与此同时,两种教育形式的教育对象、学科侧重点、教学方法、学习形式、资源利用、实践教学比重和投入各不相同。因此,为了保障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深入挖掘两者进行协同育人的基础条件。

1.1 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其中,高职教育面向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充分挖掘学生自学能力,采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线下导学式教学。开放教育面向社会在职学历提升生源,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灵活、低成本的线上教育。同时,伴随着时代赋予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转型使命,两种教育都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己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有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

1.2 便捷的信息技术手段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作为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先驱,拥有覆盖城乡的远程开放教育办学体系。高职教育采用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开展学习目的强、就业方向明晰的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可以凭借信息化手段,创新和整合教学模式和资源,突破师资(双师型)、资源(开放自制精品课程)和场地(校园和地域)的限制,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

1.3 迫切的时代融合需求

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特点各不相同,存在着不同的运行模式。开放教育的开放性,涵盖着服务理念的确立、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选择。高职教育为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创设了科技创新平台。但是,高职的办学规模和格局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的社会教育需求。开放教育在体制上的特殊性,使无法进入传统大学的教育对象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并让他们学会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去获取知识[2]。然而,在实训技能的培训上,实力不足。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将催生更大规模的、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体系。

2.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转型发展思路和特色日趋明晰,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暴露出多个难题。例如,两种教育发展定位不清、办学观念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实践教学基地受限、社会观念偏差、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欠缺等。因此,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协同育人必须直面难题,突破整体建设过程中的软肋。

2.1 学情复杂,管理难度大

高职生源年龄集中在18~20岁,接受能力较强,思想意识活跃,但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明,就业意识不强,并且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开放生源多为20~45岁的已就业人员,他们知识水平相对较弱,家庭压力大,学习渴望强,学习能力弱。高职生源和开放生源在知识、能力、年龄上的差距进一步导致他们的目标、心理、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如何在课内+课外、工作日+休息日、知识+实践、线上+线下、省会+地市实现课程、能力和空间的联动育人,突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依然任重道远[3]。

2.2 协调不够,协作效应差

传统教育采用知识性逻辑进行既定和相关知识内容的传播,只是在本校内部形成教学岗、资助岗、服务岗等岗位的协同。但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初步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因任务量激增、学员管理难度大、信息沟通互动局限、价值理念偏差等原因,导致协同育人力量不足。

2.3 办学模式存在差异,意识不统一

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办学模式,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高职教育全程围绕理论+实操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双重能力。开放教育多以理论性、概念性知识讲授和自学碎片化的网络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缺乏师生面对面交流和授课的机会。同时,开放教育学生走读的情况也给教学质量考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在两种教学模式协同育人的初步尝试过程中,调研、组织、实施、反馈等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完备的运营机制缺乏,育人效果具有滞后性,短期内育人成效不明显。所以,要扭转两种办学形势下育人意识,找准两者的契合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融合路径,全方位多层级营造协同融合氛围,齐心协力共促发展进程。

3.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

3.1 担负时代使命,共创“开环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为全国39所省级电大一体化转型、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社会的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职业20条作出了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旗”的顶层设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明确了下好这盘大棋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因此,高质量推进河南开放大学综合改革和高标准落实职业教育建设任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社会构建,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打破年龄、学校、制度、学习年限等限制,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共创“开环大学”,提高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各种形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深化产学合作,共促协同育人,保障多样化人才供给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和企业连接的纽带,应切实落实人才强省的观念,紧贴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对接人才需求,协同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及时调整学科结构,改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多措并举,夯实高职教育的根基。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产学平台,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充分找准并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办学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形式,强化队伍建设,运用技术手段,实行学分互认,全面发挥协同育人优势。

4.1 根据国家政策,面向社会需求,立足学校实际,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

“育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本质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主体和合力,全面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目前,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的资源、地域、学情等各不相同,要想形成育人合力,必须遵守《职教20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面向社会需求,立足学校实际,落实育训结合,形成德技并修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4]。首先,全体教职员工应该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助推剂,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自觉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提高技术能力,做好学生们的“大先生”。其次,学校要汇聚多方力量,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开展广泛调研和讨论,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奖惩、督导和考核机制,完善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并重的育人体系。最后,面向社会需求,明确育人目标,发挥优势专业,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覆盖的育人闭环,形成思想、理论、实践相融相通,协同发力的时代育人新格局。

4.2 顺应时代需求,整合硬件和软件资源,拓宽学分制改革,夯实两者契合度

信息化时代给传统教育的组织和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部分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和实训步骤抽象等难题,为教育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借助信息化东风,融合两种办学模式的优势,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两校一体”办学。首先,继续推进学分银行,完善学分银行标准,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打通学生、学校和企业互认通道,构建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和提质培优的新格局。其次,明确育人目标,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发挥开放教育远程教学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优势,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完成职业技能和学历之间的完美衔接。最后,优化办学管理体制,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服务维度,凭借高职教育的硬件设备、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优势,开放教育的在线资源、信息技术和遍布全省的校区优势,服务河南经济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保障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双赢共赢。

4.3 拓展联动育人资源,涵养合力育人文化,构建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涉及到行政、教学、科研、管理、家庭、企业、社会等各部门和领域,但是,目前各个部门和领域横向协调能力不够,尚未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因此,广大教职工、省校与地市、开放与高职教务和管理、社会和学校等主体难以发挥各自的育人主动性,育人共识不够凝聚。在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开展广泛的调研和沟通,协调好资源分配,通过模范引领和学习培训等凝聚育人共识,通过优势互补形成目标、行动和价值的联动效应,共促系统教育、个性化教育、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协同自主性,保障协同育人的长效性。其次,牢记培养人的初心,以“育”为中心,以“全”为重心,优化育人顶层设计,明确育人主体职责,共建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育人定力、合力和活力。最后,坚持理念引领与载体活跃相结合,全力构建家校、文化、习惯、学科、活动育人机制,实现育人制度化、规划化、程序化,保障育人效果长效化。

4.4 畅通协同育人渠道,建立多级联动体系,实现育人效果多点共享

作为相互独立的育人主体,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彼此之间要消除沟通不畅、资源隔离、机构冗杂等诸多育人弊端。因此,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首先要借助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在教师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联动合力,构建高水平教育资源联动平台[5]。其次,要尝试突破传统办学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信息化技术,凝聚多方力量,创新招生、授课、考核等形式,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开放教育的职业性。最后,取长补短,有效对话,实现课程、师资等各种资源的共享,重构学制和学时,提高人才社会适应性,提升两种教育模式的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办学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