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2022-04-08卢艺心

焦作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德诚信价值观

卢艺心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人”的关键在于“立德”,“立德”又是“树人”的根本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诚信品质的养成是“立德”的核心内容,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时期,诚信都是人际交往的社会行为准则和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高校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诚信教育,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1.诚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诚信和诚信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在用法上也较多分开使用。“诚”是自然之固有,或发自于内心,是真实无妄的意思。“信”则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言语或行为,在实际交往中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就是“信”的表现。“诚”与“信”组合使用,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而诚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个人品质品德的养成至关重要,是教育立德树人的主要形式。

1.1 立德树人与诚信教育有相同的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1]。党和国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刻审视人类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劳中,“德”是先行。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将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道德建设是基础,诚信品质的培养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理应具备多种素养,除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在道德品质方面,不仅要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的情操,还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行,即知行合一、为人真诚、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诚信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一个缺乏诚信的人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主体是“人”,强调只有在成人的基础上才能成才,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追求,不断深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树的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指明了“树人”中“人”的具体规定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1.2 诚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青年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一方面,青年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即将踏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相较于以前的学习阶段,高等教育是青年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将对其一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在全面和谐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赫尔巴特也曾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3]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理念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断出现新的更替,但以道德为重点的教育却是始终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人无德不立,育人的关键在于立德。培养一代又一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一批又一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用人才,就必须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修德之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成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诚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格品质的关键环节,对于每个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都至关重要。再次,诚信教育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直接决定社会的和谐安定和长治久安。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体现出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取信于人,才会有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最后,诚信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只有保证高校开展高质量的思政课,才能更有效地推进诚信教育,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1.3 诚信是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具备的人格品质

诚信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每个青年学生都应具备的人格品质。青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很容易片面理解某些社会现象,甚至在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误入歧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青年学生失信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解决高校诚信缺失问题的呼声日高,高校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由于诚信学术研究还不够深入,诚信的概念与边界,内涵与规制途径,诚信行为的价值界定、主观动机与行为心理机制等还没有系统厘清,导致针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方向和路径无法明确,难以形成科学的诚信教育方法[5]。青年学生失信行为已经严重阻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刻影响到高校的良性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充分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性。时代愈是向前发展,知识和人才的作用就愈是明显,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们党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宏伟目标,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实施,为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2.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并逐渐积淀为价值取向,成为人们交流交往、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的道德规范。诚信无论之于国家、社会还是公民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6]因此,只有从根本上重视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风气,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才德兼备、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2.1 以诚信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我们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愿和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每个青年学生安身立命之根本,高校只有扎实有效地推进诚信教育,才能有效治理青年学生失信的乱象,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伴随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诚信缺失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社会失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也不同程度地侵蚀着人们的良心和彼此间的信任,使得一部分人只顾眼前私利而全然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既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利用高校思政课大力推进诚信教育,使诚信精神在校园乃至社会蔚然成风,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从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还是集体主义原则的践行,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时代新人的培育,都需要以诚信为基础和前提,以培养人们诚实守信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2 以诚信教育丰富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

高校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我们党和国家不断输送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不仅承担着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专业性人才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培育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的使命。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任。因此,高校一直致力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要求不断赋予新的教育内容。但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诚信教育针对性不强、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诚信教育内容单一等。2017年9月1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提出要求,并对诚信教育的相关工作作出具体指示,着重对青年学生学术、学业、品行等方面的失信行为作出限制。毫无疑问,这对高校重视诚信教育,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丰富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以诚信教育锤炼和促进青年学生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年学生是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群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已逐渐成熟,是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后备力量。青年学生成才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也必不可少。从某种程度而言,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和伦理规范,同时也是其他道德品质所赖以维系的基石。然而,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日益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加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青年学生由于思想意识薄弱,不同程度出现诚信理念失范、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和现象。而一个缺少良好诚信品质的青年学生,无法真正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更是无法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真正从根本上重视诚信价值观的养成,不断丰富和完善青年学生诚信教育,为其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诚信教育是提高青年学生道德修养、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人格品质的完善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塑造,诚信教育既有利于青年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对其他德行的培育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青年学生诚信教育是提升青年学生素质、满足青年学生真正成才的需要。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才能不断锤炼个人的道德修养,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青年学生诚信教育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8]诚信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只有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增强青年学生自我诚信教育的自觉性,诚信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 加快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我国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于有效开展诚信教育至关重要。高校需继续提升教学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感染力、课堂吸引力以及理论说服力,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新的成效。首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资源。合适的诚信教育内容不仅是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反映,同时也承载着诚信思想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典故、反映诚信精神的人物事迹融入到教育内容中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诚信教育的重要源泉。诚实守信是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道德精华,高校应秉持古为今用的态度和原则,汲取传统文化中诚信教育的精髓,并进行时代性转化,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其次,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根据时代发展的形势、社会进步的趋势、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诚信教育的当代价值,体现现代社会对青年学生的诚信要求,正确处理教材与内容、方法与目标、理论与实际、讲故事与讲道理的关系,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课堂、进书本、进学生的头脑。最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强思政课理论说服力。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思政课建设当中,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征。思政课要注重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

3.2 以提升教师素养为抓手,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对青年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者和建设者,是传道授业、修德立行的主要力量,对提升青年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外部条件。从实践角度看,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优良的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诚信师德建设,使诚信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和生活的行为准则,才能使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将诚信理念和品质传递给青年学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感染性、实效性。把诚信教育讲好、讲活,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本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一代青年学生在某些方面或领域所掌握的知识未必会比老师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危机意识,要做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学习相关新知识,在课堂教学或平时交流过程中,适当运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深度、有热度、有广度。

3.3 以良好家庭诚信环境为依托,夯实家庭诚信教育的基础地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人自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时时刻刻都受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向学校输送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诚信价值观的养成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自发形成的,也不仅仅是通过后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习的,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父母具有良好的诚信价值观,不仅对个人发展和家庭教育有着显著的作用,对社会和国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把诚信教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父母要对诚信有正确的认知,时刻关心和关注子女的诚信状况,切实正确引导子女的思想意识,帮助其树立诚信无小事的做事原则;父母还应该明白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或立刻见效的,需要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耐心、有责任心、有信心,不断巩固和深化子女的诚信教育。其次,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父母在平时的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不可使用命令、威胁、讽刺等教育方式,使孩子无论在情感层面还是认知层面都能接受诚信道德教化,继而实现内心对于诚信道德的价值认同及外化[10]。最后,培育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沿袭下来的、被家庭成员所认同的精神品质、道德规范、生活作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的缩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父母要具有主动培育诚信家风的意识,将诚信价值观置于家风的重要位置,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践行诚信,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诚信认知。

3.4 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诚信教育的自觉性

诚信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青年学生时常作为教育客体接受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而青年学生自身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教育效果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因为青年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有意识地将教育内容进行加工、筛选,有选择地进行知识信息的吸收。如果青年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外部的教育内容很难被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意识。因此,青年学生自我诚信教育至关重要。一方面,增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坚定诚信认同。青年学生要提高对诚信的认知,使其对诚信的作用、意义以及影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进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诚信的道德经验。当青年学生从诚信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后,就会时刻提醒和要求自己事事以诚信为基本准则,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鉴定,个人的诚信品质在此过程中会逐渐升华,最终树立起优秀的诚信价值观。另一方面,提升道德精神境界,强化情感认同。情感是主体本身的客观心理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反映出对事物内在的肯定和赞同。情感认同是理想信念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认同的桥梁[11]。情感认同在诚信教育中比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强化情感认同会使青年学生自觉按照诚信价值观的要求为人处世。

猜你喜欢

立德诚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