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与大学生思想引领*

2022-04-08赵颂平

高校辅导员 2022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思想

赵颂平

(浙江大学 德育与学生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随着互动媒体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经常以校园“群体狂欢”的方式,形成特定的社会舆论,“我要发声”成为他们的个性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充分显现: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市场逐利思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舆论对主流意识形态发起全面挑战,各种势力进驻网络与我们争夺青年。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被称为纯粹的网络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网络新媒体建立起来的。认真研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趋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这一阵地,有效地阻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蛊惑与侵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趋势

“微主体化”“去地方化”“强社交化”“亚消费化”是话语权争夺的新趋势、新变化。这些趋势和变化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挑战。

(一)“微主体化”正在改变话语的权力结构

“微主体化”是从话语主体来看话语权的流变,表现为话语主体的多元趋势。在新媒体时代,宏大叙事祛魅,微小叙事赋魅,信息传播结构更加复杂。网络交往者之间以平等的、互动的方式交流,通过“个性化”的话语和各种快速崛起的平台,共叙感性的兴趣话题,达成身份认同。细腻情感和非理性修辞得以渲染,一种带有强烈自恋特征的文化迅速成为时代潮流。这一变化,消解了传统上的话语权威,传播权发生转移,传播结构失衡,催生了新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塑造出多样化信息和话语形态。

(二)“去地方化”正在削弱话语权的正当性

“去地方化”是从全球的、宏观的视野来看话语权的流变,表现为话语权被一种新的力量控制,这种力量借助互联网进行全球思想殖民。“去地方化”强调的是一种“全球的”“世界城市的”“逻辑推理式的”文本表达,它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日趋同质,价值观念与结构习惯也越来越相似,甚至在核心议程的选择上也显示出“全球一致”的至极,实现着再中心化。网络新媒体使价值观念更为集中统一。新媒体的“去地方化”特征,增强了西方社会所推行的“普世价值”在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霸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1]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所谓的价值观,以实现其文化统治,其指向十分明确,就是在政治方向、基本道路和根本制度上让我们失去话语权,从而实现“分化”“西化”的目的。

(三)“强社交化”正在淡化话语权的普遍性

“强社交化”是从传播方式来看话语权的流变,体现了话语权的产生、变化规律。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话语表达机制与文本传播理念彻底变革。“强社交化”是一种颠覆性的开放传播方式,被比喻为“蒲公英式传播”“病毒变异性传播”,是一种“信息找人”的传播。在治理缺失的情况下,网络上会层出不穷地出现忤逆人心的“底线”事件或“迥异”思想。意见领袖和粉丝社群纷纷发力,各种非主流的、小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前所未有地被广泛认可并接受。当与主流相“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大众所广泛肯定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有可能趋于失效,甚至,对权威和主流的叛逆有时成了网民思想接受的标准。在这场信息分享和言语狂欢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引导方式如果不能与网络新媒体有效结合,我们就会出现“本领恐慌”。

(四)“亚消费化”正在消融话语的意义世界

“亚消费化”是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看话语权的流变,体现了蕴含在话语权中的价值逻辑。媒体生态学创始人尼尔·波兹曼教授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在娱乐、消费、戏谑、庸俗中,“浅表化”的后现代追求消磨了有深度的审美和思考,个体在欢笑与愉悦中逐渐远离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思。“理性和意义被遗忘,理想、责任、崇高被疏远。新媒体的叙事方式往往表现得世俗、琐碎、浅白、零散和喧闹。普通大众开始更多关注局部的、突发的、感性的事件,而对信仰、历史、理论显得不太关注。”[3]

二、话语权争夺给大学生带来的新困惑

网络自由主义思想、感性主义倾向和公共领域理论,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走向,并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思想困惑。

(一)网络自由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辨别困惑

如果缺乏有效管理,网络自由不可能真正实现。网络传播虽然是自由的,但自由传播中经常是泥沙混合,往往隐含着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这既污染了网络环境,也影响了社会安定。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对网络传播进行必要的规制和治理。

将网络看作自由之地,是网络自由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这一思想是错误的,但在现实中却又一再地迷惑着大众。以下现象值得警惕:第一,新媒体场域里表达越来越畅通,但马克思主义却有被“三失”(“失语”“失踪”“失声”)的风险。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我国,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守住旗帜和灵魂。面对网络空间不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不同网络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许多网民或主动失语、或习惯失语、或被动失语,不能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定海神针对错误思潮和观念进行辨析和引导。第二,新媒体使错误思潮传播得以迅捷。一些错误思潮来势汹涌,从“零星”状态开始进入到“系统”状态,形成了大规模、立体的、系统的战略局势,充分反映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的严峻态势。这些思潮以“话题抢夺”的方式争夺议程设置的优先权,在事发之初,抢先植入议题,使舆论朝着“美好西方”“普世价值”“仇官”“仇政府”的方向发展,还常常从完整叙事中抓取博人眼球的只言片语进行大肆渲染,解构和颠覆原有的内容和意义,使网络传播的内容趋于“标题党”、碎片化。第三,新媒体的活动领域不断拓展,但规则尚不健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带宽失调”。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但这一空间的规则和法治尚不健全。在网络场域中,规则和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运作的重要保障。在网络舆论领域中,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直至赶走;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现在面临的形势是,黑色地带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还难以消除;灰色地带土壤肥沃、界限不清,需要做量大面广的转化工作;红色地带固本培元、培根铸魂任重道远。

(二)网络感性主义给大学生带来的认同困惑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成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感性传播是指以影视形象和符号象征方式进行表达、以日常生活和世俗化方式进行渗透的意识形态传播。感性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和缺点并存,这需要我们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握好时、度、效,防止过度的感性化传播。

过度的感性化传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偏离,带来了认同迷失,使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解读也因个体不同而产生差异,造成了观念的不统一和碎片化。大量未经辨别的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信息,经常会出现在“舆论审判”、情势漩涡等非理智社会事件中。传播的感性化“革命”,一定程度上是商业运作与包装策略的胜利,与商业资本追逐利益紧紧相连,如果不加以管制与治理,天平总偏向于流量与娱乐。“那种没有严肃内涵、与社会主流文化脱节的娱乐文化,在不受节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里,经常会左右青年文化的走向。”[4]因此,要高度重视新媒体事件带来的认同迷失危险。

(三)网络公共领域理论给大学生带来价值困惑

“网络新媒体被称为意识形态争夺的绝佳‘公共领域’。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广阔的聚居社区。有人认为,网络社区使得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得以复活。”[5]确实,这一“社区”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机遇,但与此同时,在这一“社区”里也遭遇了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困境。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成为舆论主体,在自由讨论、交流意见中形成舆论,大量匪夷所思、瞠目结舌的行为表现,光怪陆离的眼球新闻,无底线无尺度的恶搞,无社会责任的娱乐节目,追求一夜成名的网络明星,使现有得以维系社会的正能量遭受威胁、道德秩序遭受解构。自我利益的过度表达导致了公地悲剧;利益集团的网络操控造成防线失守;信息泛滥把关人缺失导致“丛林危机”;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加剧价值困惑。网络领域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精神资源的枯竭,这种枯竭使得人与人之间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遭受破坏。良好的秩序、伦理和信念一旦被破坏或毁灭,所需支付的社会代价无比巨大。美国学者希瓦·维迪亚那桑在反思谷歌时说,网络公共领域同样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它无法实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所描述的那种境遇和条件。“反观网络世界和谷歌在网络上的影响表现,我们就会发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瓦解的描述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演了。”[6]

三、如何在话语权争夺中进行思想引领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意识形态治理,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从青年视角开展话语内容建设,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方法。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引领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提出了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工作要求。认真学习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可以将“互联网思维”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理念。信息技术开辟了新的社会景象,它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全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发展也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机遇。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7]主体性诉求、生活化趋势,以及互动化、感性化、视觉化的传播是信息技术带给社会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促成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充实、效果更为明显、更富有吸引力,更具有人的内涵,更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是“网络精神家园”理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8]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根据互联网发展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这对人类文明进步、国际互联网体系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侵害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有学者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个精神家园。”[9]在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共同体中,面对诸多挑战,必须在网络主权范围内掌握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发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对网络的思想引领,才能真正建设起网上精神家园。

三是“同心圆”理论。“同心圆”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规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号召优势,动员全体人民凝聚在党中央周围一起奔赴新征程,这也是党的社会号召力的体现。

(二)站稳政治立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话语权的生成,是指话语主体在互联网空间中,经过话语载体的传播,通过影响话语客体的认知、判断与评价,来影响与控制网络舆论走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11]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对网络意识形态开展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苏联的解体就是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领域指导地位的反面典型。二是要提升理论发展能力和引领能力,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沟通,主动搜集和甄别网络空间反映出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提升研判力和预见性,对于各种突发事件,及时回应、善于处理,做好沟通互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三是要掌握符号权力的渗透规律和运作方法,对此起彼伏的热词、新词建立起引导、矫正和纠偏机制,发挥舆论的真正价值。“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2]四是要在舆论较量中发展媒体和领导媒体,尽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3]

(三)从青年视角开展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建设

从青年视角开展工作,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一是迎合青年趣味,增强话语柔性。高校注重把抽象化的理论语言转变为具象化的网络语言,把“硬性”的说教转化为“柔性”的话语表达,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能力。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波澜壮阔的抗疫实践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了“四个自信”,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使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足了。但面对困惑和迷惘,青年学生也表现出建构与解构、认同与叛逆、严肃与戏谑、进取与佛系、大我与小我之间的矛盾发展趋势。正视这些矛盾,辩证地分析矛盾,对各种矛盾现象进行条分缕析,可以使意识形态话语充满青春味道,容易被学生接受。二是坚持内容为王,提升话语厚度。高校要想化被动为主动,用正能量、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做到“真”“有”“心”三个字。“真”是指内容的权威性,夯实公信力。所发表的信息、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做到真材实料、真情实意和真知灼见。“有”是指有灵魂,有正能量。“做到思想深度、历史跨度和时代高度相结合,把党的职责使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设置、选题策划、主题呈现的过程中。”[14]“心”是指以心换心,凝心聚力。在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中凝聚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与师生交流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虚’功‘实’做,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5]高校要借助网络和数据构建起现代治理体系,更好地倾听青年心声,提升青年群体对党和国家的亲和力。三是创新表达方式,增强话语黏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加时代感和吸引力。”[16]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网络话”“青年话”“暖心话”“中国话”与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交流,[17]不断提升话语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