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课堂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实践模式
——以邢台学院为例

2022-04-08刘小丽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威县邢台双师

刘小丽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

2019年,邢台学院以教育部重点帮扶威县为契机,协同市县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其他高校及社会基金组织等多方力量,试运行双师课堂项目。邢台学院双师课堂是基于区域内乡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国家规定课程“开不足、开不好”、师资短缺等现实需求而创新形成的地方院校智力资源共享模式,也创新了地方院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实践模式。双师课堂由地方院校师范生担任主讲教师、乡村学校在职教师担任辅助教师,“双师”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双方共享智力资源,形成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共生发展实践模式。经三年实践检验证明:双师课堂是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地方院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重要推手。

一、师资是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破局”的关键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优先发展乡村基础教育。乡村基础教育承担着传播知识、塑造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乡村基础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支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基础教育带来了重要机遇。但当前“外延式”发展模式,导致乡村基础教育“内卷化”问题愈来愈严重,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人力支撑。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1]。而乡村教师一直是乡村基础教育的“短板”,师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则成为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破局的关键。双师课堂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打通“信息高速通道”,既能破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实现“扩量”,又能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力,实现“提质增效”。

二、双师课堂是地方院校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

双师课堂是教育现代化创新应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形态,由一名线上教师和一名线下乡村教师协作进行课堂教学。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双师课堂成为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代名词。

邢台学院双师课堂创新了地方院校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理念与思路:实现了由共享到共生的转变、由传统教育到数智化教育的转变。开拓了地方院校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视野与内涵:变传统的外援式的、单向的服务,为共生的、多维度、深层次的服务。开辟了地方院校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新路径、新平台:形成了数字化理念、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教师队伍、数字化评价等系统化的、赋能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智慧教育发展新路径;双师课堂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于一体,集协同教学与协同教研于一体,集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于一体,形成了多元一体化新发展平台。最终,形成了地方院校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形态、新成效:双师课堂构建了地方院校与乡村教育共生发展的教育新形态,通过盘活、整合多方资源,共享共建优质智力资源,规模化解决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国家规定课程“开不全、开不好”、师资短缺等现实困境;突破乡村教育发展瓶颈,破解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不佳、教学水平总体不高的困局,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专业能力驱动力,为乡村教育发展“造血”,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筑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三、邢台学院双师课堂实践模式及成效

(一)缘起与发展

2019年4月,邢台学院以教育部重点帮扶威县教育发展为契机,以双师课堂项目为依托,与威县人民政府确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与教育管理部门、乡村学校、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联合,开启双师课堂实践探索,为威县教育“输血”与“造血”。

双师课堂项目实施之初,邢台学院、威县教育局及试点学校均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健全组织机构,邢台学院组建专业化指导教师团队和师范生教学团队。最初,项目以威县枣园学区为试验区,选择魏家寨小学、丁寨小学、枣园小学、魏家寨幼儿园作为试点,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由邢台学院选拔培训音乐、美术、舞蹈专业的师范生和乡村学校教师协同开展“线上+线下”的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双师课堂项目实施以来,共授课400余课时,学生达600人之多。项目获得了威县试点学校师生、领导的广泛认可。2020年11月,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来河北威县调研时对双师课堂改革给予肯定。2020年12月底,教育部召开邢台市双师课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会,并发布《威县双师课堂实施手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师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其成果也受到媒体的关注,人民网、央视网、邢台电视台等媒体对双师课堂这一全新教育实践模式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深度报道。

(二)实施成效

1.邢台学院层面

(1)创新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新模式

双师课堂打破传统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线下单一模式,利用智慧教学平台,突破时空局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集师德体验、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于一体,涵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全过程的立体化新模式。结合威县试验点的实际需求,选拔、培训优质师范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威县试点学校教师开展“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在后疫情时代,该模式的优越性愈加明显。

(2)推动了师范专业应用型发展

为乡村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用的上、留得住”的教师是地方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双师课堂项目中,师范生深临威县基础教育实践开展教学及调研,沉浸式体验乡村教育,提升了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陶冶了乡村教育情怀,并逐步提升了教学、管理、创新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邢台学院双师课堂项目指导教师也把研究关注点转向区域基础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推动了课程应用型建设与教学创新改革。综上,双师课堂项目提升了师范生培养质量,并提升了高校区域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助力师范专业应用型转型建设,势必成为我校新师范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2.区域基础教育层面

(1)破解乡村基础教育发展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乡村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其发展依然面临师资短缺、办学经费不足、国家规定课程“开不全、开不好”等现实困境。双师课堂通过盘活、整合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乡村学校、社会力量等多方资源,开拓乡村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强化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此外,双师课堂实现优质智力资源共享,为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薄弱学校持续性、常态化开出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规模化解决薄弱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而导致的现实困境[2]。同时,双师课堂通过整合、共享县域内外高校及中小学的优质教师资源,构建双师“线上+线下”、“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助力乡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试点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2)助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双师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解决乡村教育质量薄弱、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双师课堂借助智慧教学平台,突破地域空间局限,探索数字驱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项目推行过程中,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地方院校、名师专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智力资源共享共建。进而,缩小城乡教育差异、重构教育生态,构筑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3]。

综上,邢台学院双师课堂项目构建了地方院校与区域基础教育共生发展的新生态,双方形成了互动共生的发展新格局。但项目也存在诸如:高校向乡村“单方向”输入资源,高校与乡村基础教育资源互动性不足;缺失与当地教育生态的融合;双师课堂线上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等不足与问题。

四、双师课堂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优化路径

(一)抓住根本:牢牢围绕高质量、共生发展的主线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并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双师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破解乡村教育发展难题、加强乡村教师专业化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地方院校助推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双师课堂其实质在于地方院校与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共生发展。为此,双师课堂应改变地方院校单方面资源输出的形式,双方应“双向”共享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新教育生态[4]。

(二)健全机制:不断加强共生环境建设

政策制度完善、机制体系建设是双师课堂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院校与乡村教育共生环境建设的重点与核心。为此,双师课堂在共建的过程中,应加强保障机制体系的建设力度,具体包括:第一,宣传引导机制:引导各参与方正确理解双师课堂模式深层意蕴,提高模式认同感;树立共生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共享意识。第二,协同整合机制:构建双师课堂内部、外部各参与方协同机制,明确权责。第三,资源配置机制: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投资主体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经费管理保障与资源配置机制。第四,健全协商机制:拓宽地方院校与乡村教育沟通渠道,定期沟通、探讨现存问题,表达各方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第五,监督考核机制:完善监督督导机构体系,建立监督考核标准体系,并建立激励与问责机制。

(三)挖掘资源:乡村教育资源开发,构筑教育共生新生态

双师课堂不仅要利用好地方院校、名校名师等优质资源,更有待与区域教育生态共生发展。为此,高校教师、师范生应通过深入调研威县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了解当地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意识,深入探究、挖掘区域、校本发展特色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资源,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做到外在优质资源与区域内教育资源良性共生,构筑新的教育生态。

(四)找准引擎:数智化发展转型,创新双师课堂新形态

“新时代的现代教育必须建立在数字化教育的基座上”。双师课堂作为地方院校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地方院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速,双师课堂也必将发生新变革。第一,从乡村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专业素养标准上,双师课堂应注重教师要适应全信息时代变化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核心素养的要求,能够胜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胜任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学反思与研究,胜任终身自主学习与可持续专业发展。第二,加强数智化平台建设。在现有地方院校智慧教学平台和乡村学校教学终端的基础上,融入智能化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智化教学平台,如“虚拟教研室”等,集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听课评课、数据资源、数据管理等多种功能与一体。同时,建构数字化双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创建数智化教学评价平台[5]。

(五)协同发力:共生主体增强主动性

双师课堂多主体参与其中,既有地方院校、乡村学校,也有地方政府、其他高校专家团队、社会力量等,只有各方具备主体意识、能动意识,才能更好形成发展合力。而双师课堂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协同主体动力不足,协同力量构成薄弱的问题。为此,首先应通过加强宣传、鼓励激发等形式让参与主体认识到双师课堂重要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观念上增强重视与能动意识。其次,进一步明确各主体职责范围、划清职责边界,厘清职能定位。再次,畅通各方沟通渠道,促进各方信息共通、互通有无、相互激励与监督。

双师课堂发展展望:一方面,双师课堂实施范围会推广到全市。在邢台市政府、市教育局推动下,双师课堂模式将在邢台市全市推广,助力区域内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教育部“协同提质”计划,双师课堂(“云上美丽乡村学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在原来协同教学、教研的基础上,将加入乡村基础教育课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内容。把双师课堂打造成助力乡村基础教育振兴的名片与特色。

猜你喜欢

威县邢台双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威县饼卷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威县人大常委会 集中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走访调研”活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游邢台动物园
浅谈河北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
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