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可手术乳腺癌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2022-04-08陈小松沈坤炜李宏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保乳组学靶向

陈小松,沈坤炜,李宏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 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上海 200025)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使其从单一的局部治疗,发展到以手术为基础,包含放疗、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模式[1]。进入本世纪后,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探索早期乳腺癌最优诊治流程和方案。

早期乳腺癌目前无明确的定义,本文提及的早期乳腺癌主要指可手术的非局部晚期乳腺癌。有关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笔者评估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开展手术治疗的减法。对于肿瘤较大的乳腺癌病人,从最初新辅助治疗缩瘤后保乳,到目前保乳整形手术的开展,可提高保乳手术的比例。随着腔镜单孔微创技术的进步,笔者可尝试采用腋窝切口行腔镜微创下保乳手术,可避免乳房表面切口,让其术后具有更优美观效果。临床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阴性的早期乳腺癌病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是首选。但既往研究发现,SLN阳性的早期乳腺癌病人,其非SLN转移率只有20%~40%,而对于这部分病人,是否都需行ALN清扫?ACOSOG Z0011和IBCSG 23-01等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对于1~2枚SLN非结外转移、计划接受保乳和术后放疗的病人,可安全豁免ALN清扫,目前已在临床逐渐应用[2~3]。ALN靶向定位(钛夹、放射性核素碘粒子标记[4]等)技术的发展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应用,医师亦可在临床ALN阳性病人中,采用新辅助治疗,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病人,减少不必要的ALN清扫,从而降低上肢水肿和运动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全身治疗方面,Ⅱ~Ⅲ期的TNBC或HER2+乳腺癌更多推荐行新辅助治疗。对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CR)的病人:TNBC推荐卡培他滨强化治疗[5];HER2+推荐换用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治疗[6],可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KEYNOTE-522研究证实,TNBC在新辅助化疗的基础上,联合抗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提高pCR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已被临床推荐使用[7]。在BRCA基因胚系突变的早期乳腺癌病人中[肿瘤直径≥2 cm或淋巴结阳性或新辅助治疗后非pCR的TNBC;或≥4枚ALN阳性或新辅助治疗后非pCR且CPS-EG(治疗前临床及治疗后病理分期+雌激素受体状态和组织学分级)≥3分的激素受体 (hormone receptor,HR)+/HER2-病人],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辅助治疗1年可显著降低其复发和死亡风险,已被批准用于临床BRCA基因胚系突变高危乳腺癌的治疗[8]。在HR+/HER2-高危乳腺癌病人中(N2~3;N1且至少有以下1项特征:肿瘤直径≥5 cm,组织学Ⅲ级,或Ki-67≥20%),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和 6(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辅助治疗2年可显著降低其复发风险,尤其在Ki-67≥20%的病人中,目前已获准用于HR+/HER2-高危早期乳腺癌且Ki-67≥20%病人的辅助治疗[9]。

在目前基于分子分型的乳腺癌预后预测和治疗方案选择的基础上,提高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水平,可尝试以下几个途径:①乳腺癌突变靶点药物的研发,如针对PI3KCA、ESR1、TP53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②以治疗反应为基础的乳腺癌新型分子分型的研发和临床应用。③液体活检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应用,可更好地预测肿瘤残留负荷,并行疾病早期复发的监测和干预,以期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④新型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开展,特别是医院、新药研发企业和转化研究团队等密切合作,从基于分子靶标突变的“伞式”或“篮式”研究,到目前的平台试验、自适应设计以及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of-1)等,推动有效新药的临床应用。同时针对我国数量巨大的临床诊治病人,开展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从而提供贴近临床实际的循证医学证据。⑤开展系统性生物学和基础转化研究,更快推动“From Bench to Bedside”的进程,加速临床诊疗新方案的应用。⑥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合作,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多维度了解和治疗乳腺癌,实现乳腺癌的精准诊治[10]。

早期乳腺癌从最初的解剖学分期,到目前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临床诊治,治疗效果有了提高。随着新型临床研究的开展以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影像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可对乳腺癌进行精准诊治,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保乳组学靶向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口腔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42例临床效果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治疗老年乳腺癌的系统评价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