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合作学习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2-04-08吴艳华
司 律,吴艳华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实际决定了思政理论课中必须将民族团结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但对于如何改革创新,尤其在方法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研究空间。为此,基于合作学习作为学习方法与价值观载体的双重属性,本文探寻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从学习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为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抛砖引玉。
一、合作学习:从学习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共同体”一词最早由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鲍曼、涂尔干、哈贝马斯等学者对其进行了再阐释。无论从微观亦或宏观层面分析,共同体均可理解为由共同体特性支撑的特定人群的关系聚合。滕尼斯认为“人的意志存在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多种关系里”[1]。人们在相互扶持、相互慰藉、相互履行义务等肯定关系中形成的真实群体就是共同体。尽管“民族”被本尼迪克特定义为“想象的共同体”,但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进行长期的物质生产合作与精神交流的结果,人们的互动实践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各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关系实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新时期铸牢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各民族群众的互动实践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2]。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不仅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也应打破传统的个体化、竞争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不同民族学生的互动、交往,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互助提升的肯定关系中深化民族团结,进而不断增强各族师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作学习恰恰符合这一需要。
合作学习是20 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研究合作学习的著名专家约翰逊兄弟将其界定为“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3]23。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反思是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作为对个体化、竞争性学习反思结果的合作学习,实际上构筑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社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双向提升。合作学习对学习的再诠释以及展现的合作特质,使其在增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解决群际冲突问题为己任的群际接触理论认为,不同群体彼此之间缺乏充足信息或持有错误信息是导致群际冲突的动因。群际接触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提出促成群体间积极接触的最优条件是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制度支持。他认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不同种族、民族、性别、年龄的学生产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促进社会互动关系,在互动中增进友谊,推进社会中各个子团体的和谐。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有关合作学习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合作学习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是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团结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现实要求。在借鉴教育学理论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与价值观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等观点基本成为学界共识。事实上,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与价值观的过程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孔子早有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提出:“‘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和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是合作性的……”[4]就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无论是讲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亦或是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均应创造学生们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思想,形成共鸣。
二、内容融通与目标互赖:合作学习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
构成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中,积极互赖是核心要素。所谓积极互赖是指“学生知觉到自己与小组成员是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相互依赖的关系”[3]26。积极互赖不仅是区分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增进同学间了解,培养友谊的保障。目标互赖、任务互赖、奖励互赖、资源互赖、角色互赖等等是积极互赖的基本实现方式,其中目标互赖又是积极互赖的核心。因为其他几种方式均因其产生、因其存在。
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联系时,所谓目标互赖不是现有教材内容体系下明确各小组的学习目标,而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进而以有利于目标互赖的方式分解合作内容,实现合作学习。这是一个融合—分解的过程。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政治—法律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也是利益—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认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演进、精神内核、时代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正是从不同层面诠释着这些内容。因此,应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任务,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将有机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合作学习主题或者学习要求,以便于开展合作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握“多元一体”的原则,用“多元”诠释“一体”,以“一体”凝聚多元。由于篇幅有限,笔者无法制定系统化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案,仅就应把握的重点阐述如下。
首先,梳理历史脉络,把握演进逻辑。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的演进,实现了从自在共生到自觉建构的嬗变。“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5]。作为自在实体,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认同并维护“大一统”的格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自觉实体,近代以来,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辱,共同奋力前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可以按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区发展等划分不同合作学习内容,挖掘各民族的历史素材,运用多种资源,让学生感受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历史,在再现历史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认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不同,革命和建设任务也有所不同,各种政治力量所秉持的理念和解决办法亦有所不同。通过梳理历史,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感知个体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表现出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融汇多元文化,共享核心价值。“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6],中华各民族尽管文化有差异,但在各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共性,蕴含着共同的价值理念。这些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根基。中华文化基因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也在阐释着中华文化这一共同基因。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呈现多元文化,共享核心价值,既为多元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展示舞台,尊重了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也通过挖掘共有价值,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理清文化的“我者”与“他者”,达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为了避免出现过分强调“差异性”而忽略“共同性”的认识偏差,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任务分工将学生分组,避免学生在活动中过于强调本民族身份而淡化中华民族身份的错误倾向。
最后,关注现实问题,共谋时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各民族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其共享发展成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作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应关注地区发展,谋划未来前景。这一点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作学习中,要求教师将中华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设计成合作学习任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全国或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设置合作学习主题,让学生正确认识处理国家战略与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整体现代化、经济发展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间的有机关系,从而促使小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增强其关注各民族发展的自觉性,并在共同研究、实践中增强不同民族同学的家国意识。
在明确各门课程中合作学习的内容后,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实现目标互赖的关键。要达到以目标互赖促进小组积极互赖的目的,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就要符合民族地区“00 后”大学生的特点,调动其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除了具备“00后”大学生独立性、创新性较强,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等特点外,他们比较关注民族文化,在语言认知及思维方式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合作学习目标应坚持改革创新,以艺术化手段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化方式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探究式学习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支持、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情景表演、社会调查、歌曲联唱、录制视频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探究中华民族发展,践行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见表1。
表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合作学习任务与学习方式
三、系统规划、异质分组与小组评价:合作学习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系统规划,制定合作方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合作学习为方式促进从学习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规划,制定好合作学习方案。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门课程的有机联动,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整体规划范畴,依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把握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和合作方法,把握不同合作任务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合作学习方案,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有机统一、双向促进。再次,要将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民族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学习要大力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宣讲。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访惠聚”驻村工作,引发学生对乡村振兴建设中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情感共鸣。
(二)实行异质分组,传授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与小组成员在互动中展开学习的学习方式。组建小组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异质性是组建小组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因为,异质性既避免了同质性小组的群体激化效应,又能够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促进成员共同成长。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运用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打破汉族班级与少数民族班级分班教学的情况,实行混合编班。其次,在已经混合编班或民族成分多元的班级中实行异质分组,将不同民族同学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多国实践证明“在使用合作学习,特别是采用异质分组的班级里,不同种族的学生在高年级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即使已经不在同一个组里也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3]77。在小组分配时也要注意从性别、知识积累、价值观等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不同民族学生的有效互动打下基础。为增强成员间的互动频率,合作学习小组的设置可以与授课班级民汉学生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联系起来,实现课内合作学习与课外联谊活动的统一,拓展合作和交流空间,提升交流交往交融效果。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和大学生的特点,组建小组时可以采取情景剧的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任务分担等方式进行。不同角色和不同任务将不同民族的学生凝聚在一起,从而润物无声般地在完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注重小组评价,明确个体责任
合作学习并不否认和排斥个体责任与个体化竞争,而是寻求小组表现与个体责任、合作学习与个体化竞争的有机结合。就小组而言,只有当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完成合作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但以小组表现作为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则会抹煞或泯灭个体成就。因此,合作学习的评定应采取小组考核与个体责任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个体化努力,提升合作学习质量。具体而言,应实现四个结合。一是任务目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要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和考核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个人努力贡献与中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培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二是教师主导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小组内成员或者组长担任评判角色,评判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贡献,加强团队协作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针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引导,尤其要注意解决影响团结合作意识的各种矛盾。三是小组评价与个人贡献相结合。在成绩评定方面要将小组的整体表现与学生个人的贡献有机结合,并且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综合评定每位学生的成绩。成绩评定要根据不同学生对小组的贡献给予相应分值,促进小组发展与个人贡献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成员的合作互赖与责任担当意识。四是成果展示与网络评价相结合。当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网络环境为每个人展示才能提供了更加广阔和便捷的舞台。如果不同民族的学生能够围绕同一目标出色完成某项任务,老师能够将挑选出来的优秀成果在网络上予以展示,必然会引发更多网民的关注。作为老师就要在学生成绩评判时要将网民评价及时纳入成绩考核之中。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价值认同更为关键。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理念方法已在我国教学实践中探索多年,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从现实状况来看,尽管合作学习法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尚需推进,尤其是如何将合作学习方法与各族师生特点以及各民族深层次文化因素有机结合方面需要深入探索,但合作学习法在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师生从学习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不容置疑的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