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输入模式重构研究
2022-04-08范南燕
范南燕
【摘要】本文以一节高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实践为课例,探究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克服传统的碎片化和表层化的输入现象,构建基于句、篇、音、像的多模态听说教学输入模式。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听说教学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听说课一直是广大教师的“硬伤”。目前,大多数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输入模式。输入方式单一,以音频输入为主,注重听力结果。传统的输入模式为:教师播放听力材料—学生听录音做题—师生校对答案。这种模式忽视对语篇的深度理解,耗时低效。输入内容碎片化,导致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探讨如何克服传统的碎片化和表层化的输入现象,紧扣核心素养,构建基于句、篇、音、像的多模态输入模式。
二、理论依据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课程的六要素构成课程内容及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听和说是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技能。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语言输入假说”。他认为,学习者是先通过语言输入理解后再获得第二语言。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之一。Jeremy Harmer认为,教学活动既要有语言输入也要有语言输出。他提出,教师要将教材与教材以外的语言材料相结合。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常用的形式,而传统的听说课忽略了对语篇的使用。笔者认为,听说课教学设计应以语篇为基础,教师应深挖听力语篇,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多模态的教学活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输入模式
(一)教学背景
本课例由笔者执教,授课时长40分钟。受教学生是江门市新会区一所高中二年级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较弱。教学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Unit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本节听说课是本单元的第四个模块Using language:Talk about air pollution.本模块考查学生获取听力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了解雾霾产生的原因、危害及相应的治理措施。整个听力内容涉及的词汇较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概括本节课所获取的信息,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
2.文化意识目标
学生能了解英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雾霾,意识到空气污染对全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思维品质目标
学生能识别身边的环境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
4.学习能力目标
学生能通过速记掌握听取信息的能力,制作思维导图分析因果关系。
(三)教学思路
为适应教学,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打破传统的听说课模式,紧扣核心素养,深度研读听力文本,围绕主题设计了听前、听中、听后活动。通过图片、视频、音频进行语言输入,通过小组讨论及口头表达进行语言输出,从而达到听、说、读、写、看的有效操练。
1.听前环节
本单元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在听力前的阅读版块,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明文,并了解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和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该版块的活动主题是“讨论空气污染”。听力文本是一段访谈对话,主持人向专家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一词的来源、伦敦雾霾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应对当今空气污染的问题。在进入听力活动前的热身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一则有关北京雾霾的新闻视频,培养学生“看”和“听”的技能,激发他们对雾霾这一主题的兴趣,并激活词汇,为听中活动做好准备。
2.听中环节
本环节训练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活动提供了五个信息:雾霾单词的来源,伦敦雾霾形成的原因,最严重的年份和死亡人数及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教师以问题—原因—危害—措施为主线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在句子中圈出关键词,如,smog、combination、fossil fuels等。对于一些较难的词汇,教师采用划分音节的方法帮助学生速记单词。学生通过速记获取有效信息,理解文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听后环节
听说课要把所学的知识放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听后环节中有两个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补全思维导图里的信息;再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学生从问题—原因—危害—措施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先“写”后“说”,从而内化语言,对语篇内容和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和学到的语言进行内化和吸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最近发展区的语言支架,如,在口头表达中涉及的词汇和句型,设置他们在已有认知水平上适当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问题,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后,教师播放歌曲Let's go green,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齐唱,将课堂气氛推到高潮。课后作业是制作有关环境保护的思维导图。通过完成作业,增强环保意识。学生从听说到读写,实现了视、听、说、读、写的多方面发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语篇文本分析,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事实信息类问题到理解应用类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和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降低难度的同时又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需要改进之处:听力教学应更加注重过程性精听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引导学生注重口语表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教学输入模式重构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16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魯子问.基于语篇知识的听说教学设计活动[J].英语学习,2017.(10):5-7.
[3]李箭,周海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课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Krashery,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1985.
责任编辑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