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全学习”课堂的“三式”推进

2022-04-08乐碧云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整组学科数学

乐碧云

从2015年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2019年提出“坚持五育并举”,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都呼唤跨时空学习、跨学科学习、跨界学习等学习理念,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确立了以“全学习”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变革。

“全学习”是一种“育人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包含了“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全学习”课堂的推进主要以单元融合式(单元/大单元整合)、跨学科融合式、活动融合式(基础课/拓展课+活动)等三种类型展开。

“全学习”课堂立足学科素养,不仅关注一课的教学,更关注学科内在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校率先在语文学科开展单元整组教学,在数学学科开展大单元整合教学。

基于单元整组的语文主题性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单元整组教学,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进行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与实践。单元整组教学不仅可以有条不紊地将一个单元的内容编制成一个主题单元,而且将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主题单元搭建成一個系统,真正实现阶段性、连续性、循环性的统一。单元整组教学分为“教科书教学”“阅读探究”“语言实践”三个部分,设置单元导读、阅读指导、阅读探究、习作展示、单元整理五个课型。

对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均可采用这样的单元整组教学。学生借助“单元导读单”对整个教学单元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本单元的内容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行课文教学,深入研究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的落实,重在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从欣赏的角度品评语言。这些学习都在习作训练中得到落实。学生在单元整组教学的推动下,由全局把握,到细节落实,最终通过单元整理,进行整组复习,深度学习。

单元整组教学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基于大单元整合的数学项目化学习 基于课程标准、现有教材单元,结合我校学情,数学学科率先开展大单元整合的校本化实践——“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大单元整体育人。将六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一)”与六年级下册的单元内容“百分数(二)”进行了整合,整合成了三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分数乘法和除法”“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一)”“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整合的教材更加关注了知识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在整合教材中,总共加入了三个项目化学习内容,分别是“制作红膏炝蟹”“划不划算”“存款中的问题”。以大单元视角整合教学内容,梳理出每个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整合点,然后运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改进日常教学,在真实情境问题的驱动下,在实践中让学生习得核心概念,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以“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一)”中“制作红膏炝蟹”项目化学习为例,该项目主题与“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单元的内容非常契合,因为学生已经接触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百分率,会综合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调配并确定最适宜盐水浓度与本单元的知识有着紧密联系。该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为“主驱动问题—次驱动问题—学习任务”,主驱动问题:如何制作口味最好的红膏炝蟹?次驱动问题:什么是“口味最好”,制作口味最好的炝蟹还需要知道什么,最适宜的盐水浓度是多少,如何调配盐水制作螃蟹,口味最好的螃蟹评选理由是什么等,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该项目的实施过程如图1:

跨学科融合式的“全学习”课堂是指用多个学科的视角、观念和方法,探究一个问题或主题。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并列关联,也可以先后关联,以探究问题或主题为核心实现学科知识的情境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美术学科对美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建立关联。我们选择语文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与美术课的“制作动物饼干”进行关联。

语文口语交际“做手工”旨在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说”“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的语文素养。日常的教学环节一般为:制作手工作品—介绍手工作品—结课小结。其中,制作手工作品往往由学生自主完成,作品常常参差不齐。日常的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按照顺序讲清楚”,学生会用关联词语介绍,但教学内容琐碎,线索不明、板块不清,学生更是很难攻克,不会迁移运用。

二年级美术有一节课是“制作动物饼干”,与语文课的手工制作主题相似。为此,我们设计了多学科学习流程(如图2),通过美术课的制作,明晰作品的板块划分,厘清制作步骤,为口语交际搭建支架。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大多数作品的介绍,都可以依据这样的模式把作品制作的过程讲清楚。语文课堂上,老师就某个细节的制作进行具体解说的训练,帮助学生在说清楚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除语文与美术学科关联的多学科学习之外,数学与科学关联的“浓度主题”、语文与音乐关联的“春季主题”、科学与美术关联的“秋的果实主题”等多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学科意识、多学科及跨学科意识,发展并运用学科思维、多学科思维及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自由人格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课+活动”的“全学习”课堂 “基础课+活动”的“全学习”课堂是指将基础性课程与校园节日活动融合,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书面学习为活动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数学节是我校一贯的学生活动品牌,旨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课程核心素养。迄今,本着“适性育人,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2021年,学校举办第15届数学节,孩子们在玩中学,尽享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15届数学节活动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打破课堂学习时空界限,给了孩子们更多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合作交流的机会。“π圈又出大事了”——全校发布学生自主设计的数学游戏,邀请全校同学都来玩。该活动主要来源于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习完田忌赛马策略优化之后,要求学生设计报数游戏,思考如何制定游戏规则来获胜。游戏规则为: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数学教材中的游戏目标是确定的,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自主设计他们喜欢的游戏不是更合适吗?于是数学节就确定了“我的游戏我做主”这样的活动(数学节活动方案安排如表1所示)。从1月底到3月14日,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每位游戏设计师都经历了游戏的程序开发、美术设计、道具制作、海报宣传和游戏介绍全过程,孩子们在数学节中走进快乐,走进智慧,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思考,正努力成长为有“数学精神”的乐学雅行好少年!

“拓展课+活动”的“全学习”课堂 “拓展课+活动”的“全学习”课堂是指将主题拓展性课程与校园主题活动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综合性、批判性等高阶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宽度的发展。

学校自主开发的《水稻》拓展性課程,以“水稻”为主题,分“芽儿尖尖”“苗儿青青”“稻儿弯弯”三个系列的主题拓展课。同时,将学校附近的达人村纳入学校“劳动创智”空间,打破校园的边界,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度,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全面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支持学习。“芽儿尖尖”主题拓展课:学生通过制作水稻名片、撰写水稻育苗观察日记、培育水稻幼苗等活动,了解水稻的原产地、主产区,并亲历水稻育苗的全过程。“苗儿青青”主题拓展课:学生通过图画鉴赏,观察不同耕种阶段人物的动作、神态,感受水稻耕种的具体场景,并尝试用不同体裁对水稻耕种的劳作过程进行文学创作。“稻儿弯弯”主题拓展课:学生合作确立研究方案,每周奔赴实践基地进行测量、观察、记录,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并体验割稻、打稻的艰辛。

在《水稻》拓展性课程的尾声,学校组织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稻香运动会”,用打完稻子剩下的稻草玩出新花样:编稻草成长绳、跳长绳比赛;用稻草扎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稻草人;用稻草做成草球,玩“谁是神射手”游戏比拼。

总体来看,以语文与数学学科为代表的单元融合式“全学习”课堂,以语文与美术学科为代表的跨学科融合式“全学习”课堂,以数学学科为代表的活动融合式“全学习”课堂的已有探索,为后续其他学科乃至所有学科内部的单元、大单元整合,为后续其他学科间甚至所有学科间的跨学科融合,为后续所有学科与实践活动的融合,为后续“五育融合”的推进奠定了根基。

如何让“五育融合”进入常态化的“全学习”课堂?“五育融合”之下的“全学习”课堂模样是怎么样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育反思怎么做?则是“全学习”课堂实践进一步深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整组学科数学
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紧扣单元双线,凸显主题教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超学科”来啦
让群文阅读在单元整组中生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