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阶”“支架”教育策略运用

2022-04-08刘晓丹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绵台阶动画片

刘晓丹

“微处寻趣”引导我们教师要从小事着眼,关注细节,孩子一个小小的兴趣或许就是我们的一个教育契机,值得我们去全力支持,进一步激发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究,搭建逐级递进的台阶,帮助幼儿一步一步地在探索中获得成长。

台阶,顾名思义,就是逐级升高,最终通向目的地的路径。在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追梦”课程构建中,台阶的运用可以让教师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设计逐层递进的活动环节,进而让幼儿的活动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环环相扣。每一步台阶的设置都是在为幼儿登上下一步台阶打好基础,台阶之间的关系是逐级上升的,而台阶的“高度”要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

起初,针对孩子的兴趣或梦想,我们思考更多的是通过怎样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现,忽略了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递进关系。因为幼儿“追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需要许多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支持他们,这些不同的活动看似独立,却都是为“梦想”而生成的,找到这些活动之间的递进关系,便可以顺着这个“追梦”的过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了,最终的目标是帮助幼儿实现“梦想”。

在大小教研活动中,我们利用《地球上的星星》《银河补习班》等电影的观看、学习、研讨,真正理解了搭建台阶策略的重要意义与途径,尝试在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搭建台阶来支持幼儿探索、挖掘幼儿的学习品质。例如在“海底世界”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海绵宝宝这一形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天生喜欢探究,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更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提出:为什么它叫海绵宝宝?它是海绵做的吗?它是海里的动物吗?它的身体有什么特点?……针对孩子们一连串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开始为孩子们搭建寻找答案的台阶。

台阶1:通过动画片加强对海绵宝宝的认识与了解。班中一些幼儿看过海绵宝宝的动画片,对该动画片也十分感兴趣,所以利用过渡环节让幼儿重温动画片中的内容,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海绵宝宝的形象特点。在这一台阶中,孩子们对动画片中的海绵宝宝观察得更加仔细了,知道了海绵宝宝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它住在一个菠萝屋里;它的身体像一块长方形的海绵……孩子们对海绵宝宝这一形象也变得更加有兴趣,想要“捏一捏”海绵宝宝的身体。

台阶2:探秘海绵宝宝的身体。因为幼儿提出在自己的家里见到过“海绵”,所以我们便一起收集到许多“不一样”的海绵,一起探究海绵的“身体”特点。幼儿通过捏、揉、摩擦、吹气(因为海绵上有好多小洞洞)等活动发现了海绵的许多特点。

台阶3:水中的小海绵。海绵宝宝是生活在水里的,那我们把收集到的海绵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于是“水中的小海绵”实验就开始进行了。

在这三个台阶中,幼儿对海绵宝宝的认识由浅到深,从最初的观察到后面的实验,教师追随着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从操作中了解到了“海绵”的特性。一个小小的“海绵宝宝”,引发了幼儿那么多的想法,生成了许多的活动,如果换成另外一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是不是又可以生成许多其他的活动呢?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微处寻趣”了!

对于幼儿来说,发展是逐渐适应环境并展现潜能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在“台阶”上循序渐进地获得的,每一级台阶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平台,幼儿在每一级台阶上都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逐渐丰富经验,这也需要我们教师设计好每一级台阶上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对于教师而言,搭建台阶可以让教育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通过台阶对应的活动引导幼儿逐步完成探究。在活动中,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需要在每一步台阶都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把握他们的活动动向,及时恰当地做出反应,并提供进一步的台阶支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通过对目标进行分解并确定小目标之间的递进关系,让教师和幼儿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更加清晰的探究思路中“拾级而上”。

支架式教学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衍生而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能使学习者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台阶中运用的四个支架包括:支架语、支架物、支架势、支架态,即支持性的语言、物质材料、动作、神态。四个支架维度可以让教师获得支架幼儿的系统的思路,帮助教师进行支持策略的深度研究。

如果说“台阶”支撑的是整个活动,那么“支架”就是台阶中必不可少的骨架。在充分理解“四支架”的内容后,支架方法就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之中。

支架物是帮助幼儿感知的关键,多途径的感受给幼儿更多感官上的刺激,例如在“海绵宝宝”探究活动中,支架物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丰富了动画片、海绵、水、纸盒等,给了幼儿更多感知操作的机会,也让他们的探究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支架语是每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有效的语言可以调动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幼儿进行充分的互动,聚焦幼儿的关注点,加深幼儿的理解。当然,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不同的活动,支架语的运用也存在着差异。在研究支架语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支架语分成疑问、肯定、否定、建议、感叹、陈述这六种句式,配合不同的句式使用对应的支架态和支架势,可以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水中的小海绵”活动中,教师一边用手捏海绵,一边用惊奇的表情说:“哇!海绵的身体好软啊!”孩子们不禁也用小手去感受海绵的柔软。当引导幼儿探索海绵的吸水性时,一边挠头一边用疑惑的表情问幼儿:“如果把海绵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呢?”幼儿便迫不及待地将海绵放到水中去观察。可见,教师的支架语对幼儿是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便可以使幼儿充满好奇心,专注地进行各项活动。“四支架”的运用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使整个活动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上更有抓手,支持策略更加明确,语言的运用也更准确,幼儿的操作则更加自主。

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有不同的种类和方式,有物质的支持和情感的支持、单一的支持和多维的支持。作为支持者,我们应该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对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幼儿的发展。四种支架维度的区分,让支架内容变得更加系统、有条理,教师可以清晰地知道每一种支架的作用以及采用该种支架支持的效果,也可以根据每一个支架维度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丰富和调整,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丰富、自由的探究环境。在活动中还可以将四支架进行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支持效果。

当然,在今后的活动中,“四支架”的运用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让支架物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幼儿生活;让支架语更加清晰、准确,易于幼儿理解;让支架态更加自然、灵动,激发幼儿兴趣;让支架势更加亲切、灵活,拉近幼儿距离。

通过对台阶和支架的研究与实践,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幼儿真正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幼关系越来越平等。在幼儿深度探究环节中,台阶、支架的策略启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不仅让学习活动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还让教师的教育活动呈现出清晰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更加有利于幼儿思维与心理的发展需要。幼儿可以自由地、主动地、愉快地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困惑的问题,去解决他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定能够逐渐将视角转向幼儿,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教育契机的捕捉,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搭建台阶、提供支架,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動,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海绵台阶动画片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