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经验分析

2022-04-08韩维硕张琪刘志鹏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韩维硕?张琪?刘志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及理论发展的状况,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渊源、现实意义与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借此探讨新时代民族工作现状以及如何行之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关键词:新时代 民族工作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上下求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民族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民族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进。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更好地凝心聚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来源、现实意义及经验进行分析或能给我们提供重要参考。

一、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理论渊源

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并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工作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差异造成了阶级对立的产生,从而引发了民族问题。[1]对此,他们着重强调民族平等这一理念,尽管民族差异和阶级对立引发了许多矛盾甚至冲突,但“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2],阶级对立引起的民族敌对关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高级的社会主义消亡[3],这是由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有着共同利益,因此各民族最终依然会走向团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了人类社会民族问题的本质和基本走向,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理论

我国的民族工作理论在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不断充实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了以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工作理论与政策框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民族政策和开展民族工作,并指出民族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着重指出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发展,并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胡锦涛同志针对我国民族工作状况提出了“两个共同”的主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实际出发,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深入领会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理论

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多次重大会议上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并详细阐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做出了“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4]这一重大论断,为党在新时代如何看待民族、怎样对待民族现象提供了科学视角和方向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被首次提及,其理论内涵随着党的民族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渐清晰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积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6]。这一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着重强调了做好民族工作要以“共同性”为主导,要正确把握民族间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民族差异性的保护是需要的,但不能因民族差异性的存在而削弱共同性根本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对于差异性中落后的因素要予以摒弃,不能使其影响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二、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我国民族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中国共产党在清晰把握如今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国际背景的基础上,将民族工作理论应用于实际,推动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繁荣发展,不断促进中华民族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了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对民族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奠定了稳固基础,历史实践证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工作道路是正确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同其他民族共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仍然有许多消极因素影响着我国民族工作的稳定发展。例如,國内外一些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歪曲解释或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以“人权”为借口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针对此类情况,“如何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更具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民族工作的话语权,以有力地反驳歪曲民族工作的荒谬言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巨大发展优势,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民族事业的面貌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对此,我们要科学认识民族和民族事务并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步。

如今,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力前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但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地区依然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复杂多样的因素不断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产生消极影响,境外势力的干扰依然是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重大风险因素之一。对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充分认识民族工作承担的重大使命任务,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二)提供了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对于少数民族群众而言,民族平等不仅是权利上的平等得到保证,更关键的是要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如何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对做好民族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时地从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进行调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大背景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环境相比较而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有限、区域间差别较小的情况下,民族平等关系主要靠政府调控。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平等关系中涉及经济利益的内容日益增加,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愈加活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增加,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民族平等关系不仅需要靠政府调控,也要在市场及其他各领域体现。总结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维护民族平等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住维护民族平等这一关键步骤,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下进一步维护好、发展好民族平等,使之充分发挥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作用。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以及巩固我国民族团结的稳定政治局面,就必须解决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的指导下,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实现了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表现为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且结构不断优化,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等方面。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国始终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作为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据统计,在八年脱贫攻坚战期间,中央政府对我国民族八省区的投入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投入的45%。[8]

截至2020年底,我国少数民族的贫困群众包括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在内都已实现了全面脱贫。另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对西藏、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涉藏州县依然保持对口支援关系。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突出成果表明,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的正确指导。

三、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指导下的民族事业发展经验总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针对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做好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极大地加强了我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了众多宝贵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9]。党的领导是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首要前提,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维护民族团结、处理民族问题、完成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关键在党。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依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为维护民族团结提供坚强保证。

(二)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也与时俱进地呈现出新特点。改善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以及伴随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需要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为着眼点。截至2020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长期以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终被解决。在民族地区实现全面脱贫、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民生福祉水平,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三)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路径

依法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管理民族地区、处理民族工作和治理民族事务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法治文明发展的要求。与民族因素有关的矛盾和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群众法律知识薄弱或者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并不能划分到民族問题当中。我们要加强在各族群众当中的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树立法律意识。同时还要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就事论事,不因当事人的民族身份而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失之偏颇。

(四)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是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必须坚持和把握的正确方向,为维护国家大局稳定、巩固民族关系、凝聚民族力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民族工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思想来指导实践,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同样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并将其贯穿于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全过程。

四、结语

纵观百年党史,特别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共克时艰,取得了一系列璀璨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加深入人心,这一系列伟大成就始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在时代发展中上下求索所逐步形成的民族工作理论的正确指引。

总而言之,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及理论渊源,要深刻牢记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以党的领导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以发展来促进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民族地区法治化水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增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不断促进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发展,让各民族一同携手迈入新征程,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不断奋进。在各族人民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进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5.

[2] 赵常林.《神圣家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历史地位[J].晋阳学刊,1984(4):31-34.

[3]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7-51.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5]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6] [7] [9]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8]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西藏高校‘五观教育协同机制建设研究” (20BMZ03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