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语言,体味情感
2022-04-08张玉晶
张玉晶
摘 要:散文以“真”“美”著称,真诚的抒发,真诚的呐喊,透过清新隽永的文字,让人沉醉于优美的意境里,共情于真挚的画面中。从文字中体味情韵,显得坦白又从容。本文从语言探索的角度,闡述散文中语言鉴赏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散文 语言鉴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29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丰富的散文作品,选文多是经典篇目,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思想文化价值。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在语文学科所具备的独特性质中提炼语文核心素养,而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表现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散文语言展开深度探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体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创造更多的学习契机,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鉴赏语言的突破口,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平台,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一、求身临其境
散文语言的品析,需要从文章本身的重要词句入手,因为这些词语往往都比较准确生动且富有深意,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色彩也较为强烈。精准把握语言的描述,不仅可以让语言有“温度”,有时也能让语言“动起来”。散文中的词句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们和作者的情绪、风格、思想等具有紧密的联系。
“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散文,其语言会带有不同的时代色彩和个体色彩,教师要以此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展开学习体验。”散文语言并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形散的状态更是常态,所以散文中作者的个性特征极为鲜明,更不用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它的语言特质势必呈现出时代化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散文课堂上,为学生推演历史背景,力求身临其境,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具体体味分析。
如在教学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教师首先就要铺垫背景,《荷塘夜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的状态中。而学生在找寻经典片段时,就会遵循作者的情绪态度,细细去观察与品味。比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对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作者来到美丽的荷塘边,心情本应是愉悦与悠闲的,可是作者的情绪却很低沉,字里行间透露出或多或少的不安与沮丧。
再如《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彼时的中国,混战不断,百姓身心俱疲,郁达夫本人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所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内心的悲伤与落寞已不单单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慨。他在秋晨的小院,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果的奇景上,无一不标记着自身的悲凉与落寞。所以,只有走进作者,才能走进散文,才能真正体味散文的韵味。
二、赏生花妙笔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自然,明丽活泼,富于节奏感,行文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又如潺潺流水,温柔有声。其语音、节奏个性生动,展现了散文语言的外在美。另外,散文语言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朗读训练价值,朗朗上口、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特别是运用到一些特殊语音字词时,语言的组合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感受,比如押韵、叠词、短句、词组等的运用。另外,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让语言的“形”更加美丽生动,更加具有灵性和情绪,而学生对句式和修辞都比较熟悉,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修辞方面的鉴赏,更方便了解学生在语言鉴赏上的效果,并且提高学生语言鉴赏的兴趣。
一篇散文作品中,一些字、词、句的反复出现,一般起到增强节奏、划分层次、强调情感、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如《荷塘月色》全文多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生动准确。所叠名词有星星、日日,等等;所叠形容词有薄薄、密密、田田、亭亭、隐隐约约、蓊蓊郁郁、阴森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等等;所叠的量词有缕缕、层层、一粒粒,等等。像“田田”是拥挤的意思,写荷叶生长旺盛的样子,荷叶相连的样子,形容荷叶的密度,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亭亭”写出荷叶高出水面的样子,像娇美的少女,给人靓丽甜美的感觉;“蓊蓊郁郁”,表现的是树木的多,也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阴阴”写出了在月色下树的色泽,显得漆黑又深沉;“重重”写出了树木的数量及生长繁盛的状态;“隐隐约约”写出了模糊朦胧的月下姿态,给人以朦朦胧胧的感觉。叠词的运用总体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并且富有节奏感,回环往复的重叠,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音节舒展悠扬,产生音韵美、音乐美。
而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明白而流畅,于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爱。如《囚绿记》中的“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以明晰的比喻,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绿的渴望;“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以反复的句式,强调绿在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以排比的句式,排比项排叠而出,处处充溢着作者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更是表现了生命力的执着之美、坚韧之美、张扬之美;“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伸开”“攀住”“舒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赋予常春藤人的情态,自然生动,不仅描绘出常春藤叶子由卷曲到逐渐打开自由舒缓的成长过程,而且体现了常春藤自然生长之美,凸显了生命的力度,其中更是蕴含着作者欣喜和愉悦之情。陆蠡曾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读他的文章,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悟情真意切
“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散文写作,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抒发自身的认知情感和感受,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作者常常通过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生动细致的描绘,以此來表达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富有情韵的场景与画面,在画面中往往蕴藏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到图画,从图画再到作者的心灵,体会美景,感受性情。
散文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故都的秋》中“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清冷的大街上,条条丝纹印证着秋天的感伤。槐花变成落蕊,落蕊又被清扫,槐树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变得萧条、冷清,表现了秋的严酷,而“落寞”是人的一种感情,而且这种“落寞”是早已存在的情感,只是在潜意识中,平常不易察觉,现在被落蕊激发出来,其实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落红本是无情之物,如果心中本不落寞,未必能从落蕊看出严酷,看出萧索,看出悲凉,只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如“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蓝白牵牛旁,长着几根尖且细长泛黄的秋草,秋风萧瑟,花草的抖动配合着秋天的肃杀。蓝、白、紫黑色是冷色调,适于表现忧郁、悲伤等情感,表现出作者悲凉的心境,红色属于暖色调,一般表示热情、兴奋等感情,在这里“最下”的意思便是此时的心情与兴奋无关。此时我们便知,语言是有温度的,我们通过语言可以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
四、合作品味语言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活动,即便是同一篇散文,由于学生们的认知基础以及思维特点不一样,所以他们对散文语言的品析和鉴赏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学生有一种理解思维,那么小组内的四个学生就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思维。小组合作的交流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散文语言展开相应的讨论交流,可以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散文语言。
例如《故都的秋》,文章中提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以及西山的虫唱”等,还写出了故都秋的独特景色,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语言展开相应的分析与交流。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要分析故都秋的典型景色特点,都要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学生可以总结出课文内容中描写的五幅秋景图,可以分析“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的语言特点等,然后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感受故都秋的独特美景。
还有文章的文眼以及线索和结构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分析交流。当小组内的学生做好总结整理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合作分析情况,展开针对性的补充和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散文的文体特点。
五、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阅读中,学生们会感知到散文语言的独特美,会感受到排比、拟人、比喻等不同修辞手法的妙用,会围绕散文的文眼与线索等理清散文的结构和主旨。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散文语言展开相应的写作练习,将散文的语言特点内化为自身语言思维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散文展开仿写练习。仿写,就是在深入分析原有散文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语言的再创造。散文的语言非常美,如果学生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散文,那么就要反复品味散文中的语言特点以及语句结构。例如《荷塘月色》,那么学生就可以结合该文的文眼、线索以及语言特点等展开相应的仿写,比如学生可以以《家乡月色》为题目,可以以《学校月色》为题目,也可以以《夜色》为题目,然后展开相应的分析与写作,从而更好地感悟散文无与伦比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散文写作读后感。散文语言大多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而且散文中描写风景的语言大多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特点,所以学生在感悟散文语言时,自然也能够认识到散文表达的情感特点。
例如《故都的秋》,其中有一个段落,由秋写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写到了悲秋的诗歌,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可以写一写自己对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的理解,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中秋的景色结合起来,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对秋的印象和认识等。
六、加强朗读感悟
上述内容中已经提到,散文语言一般都具有很好的朗读训练价值,朗朗上口、音律和谐、宛转悠扬。散文朗读的过程,仿佛在唱歌一样,每一个汉字都能代表一个音符,或是急促,或是平缓,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而且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倾注一定的感情,会结合自己对散文主旨的理解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散文的朗读练习,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散文语言的生动美、质朴美以及意境美。
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呈现散文的示范朗读音频。虽然通过对散文语言段落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散文语言的情感特点,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表达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而课件中的示范朗读,就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到朗读中微妙的情感变化,就能引导学生注意朗读中的语气情感变化。
例如《故都的秋》,在朗读“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时,要突出“清、静、悲凉”这三个字。还有其他语句段落,学生们要认真聆听课件音频中的语气和停顿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朗读练习。一方面,学生们要借助课件音频,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将示范音频中的语气、节奏等转化为自己的语调,从而让朗读语言的情感更加饱满。一方面,学生要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边展开相应的想象和联想,一边加强自主朗读练习。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美丽的荷塘景色,一边朗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感知散文的语言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散文朗读比赛,结合学生的语调、停顿以及重读和情感表达情况等,评选出朗读优秀的学生,并对其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学生们受到正面激励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就会形成感悟散文语言的正循环。
在具体的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方向,散文语言鉴赏可从立体的角度出发,这样就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启迪,以此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内核,以便建立深刻的学习认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找相应的字、词、句,以此来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字敏感度。
参考文献:
[1] 王艳《咀嚼语言散文教学的应然追求》,《中学课程资源》2019年第1期。
[2] 熊融《陆蠡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
[3] 刘艳丽《品语言 悟情感 练方法——散文教学内容研制的基本方向》,《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