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1+X”联读教学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
2022-04-08蔡亚如
蔡亚如
摘 要:“1+X”联读教学实现了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联动,扩大了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为了让“1+X”的联读教学方式达到有序、高效,笔者提出操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联读材料的精选、联读时机的适宜、联读任务巧驱动、联读主次须分清。通过“1+X”联读有效教学,让语文学习有深度和广度,走向五彩斑斓的远方走向五彩斑斓的远方。
关键词:“1+X”阅读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21
“1+X”联读教学是通过立足校内课文“1”,根据联读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和书籍)“X”形成的一组文章(“1+X”)的阅读。“1+X”联读打破了“单篇教学”和“壁垒化”教学的传统模式,课外阅读课内化,扩大阅读量,实现了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联动,营造了“大阅读”教学氛围,真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只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
“1+X”联读教学符合部编教材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当前部编课文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既拓宽了课内课文学习,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知,落实了新《课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因此,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使用“1+X”的教学结构来进行阅读教学。
如何让“1+X”的联读教学达到有序高效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本人认为在开展“1+X”联读教学实践中需要特别处理好的四个问题。
一、联读材料需精选
只有读,才会读。相比传统用2—3课时阅读一篇课文,“1+X”联读教学带来的阅读量是传统阅读教学3—4倍,促进了课外阅读课内化,增大了学生在课内的阅读量。
“1+X”课文可联读的材料很多,如诗人简介、写作背景、诗人的其他作品、其他诗人的同主题作品、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等等。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联读的材料必须取舍。如何取舍呢?紧扣语文要素,合理选取联读材料。语文要素是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建构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基石,是单元教学目标的体现。所以,选取的联读材料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
1.语文要素——学习能力的迁移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食物抒情的方法”,分布到每篇课文落实的方法:《白鹭》是“寓情于物”(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作者描写白鹭,把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落花生》是“借物喻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作者想借落花生说明什么道理);《桂花雨》是“借物抒情”(借助相关语句,体会作者对借桂花表达的情感。);《珍珠鸟》又是“寓情于物”(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为了使每“一种方法”得到巩固,在教学时就要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运用“1+X”联读的方法。教学《落花生》,可以联读的文章很多,但基于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本文运用的抒发感情的方法是“借物喻人”,本人选取了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白杨》。这篇课文和《落花生》的相同点,都是父亲“借物喻人”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成长为像“白杨”或“落花生”那样的人。而《白杨》歌颂赞美支援边疆建设的一代人,又可让学生了解特殊年代在中国西部默默奉献的广大支援边疆建设的人们,他们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不在乎“风光”和“体面”,他们就是默默奉献的“落花生”。这样基于语文要素的联读,建立在语文要素基础上,合理选取适宜联读材料,既是写作方法的有力迁移,又深化文章主旨,拓展对“落花生”的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语文要素——学习策略的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指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脫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
就如语文要素的知识应是在学文实践中体会掌握的,不应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在学完课文后能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三种办法。当问题无法一一提出时,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此外,还要注意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这里,以采用“1+X”联读的方法,把本单元课文学到的阅读策略,迁移到相关的整本书阅读和其他同类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到运用策略的自信心和兴趣,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阅读策略目标。
二、联读时机要适宜
联读适宜,锦上添花;联读随意,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所以“1+X”的联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读时机的把控。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放在课前联读,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学新课;有时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升华主旨,在结尾联读;如果文中会有较难理解的内容,就需要及时穿插联读。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行文简洁,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适宜”美,水田垂钓之“画面美”,枝头放哨之“悠然美”,空中低飞之“清澄美”,跃然纸上,怪不得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为了激趣,我在课前播放闽南语童谣《鹭鸶》,鲜明有趣的歌谣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让学生交流关于白鹭的知识,如白鹭生活于水边,白鹭外形雪白,轻盈灵动,宛若仙女下凡,喜欢群体生活,等等,再导入新课。闽南童谣《鹭鸶》的课前联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又直接引入白鹭的外形,提高课堂实效。
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也经常根据课文特点在结尾联读。如《白鹭》首尾呼应,开头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课的结尾可以联读杜牧的诗歌《鹭鸶》、李白的《白鹭鸶》,欣赏白鹭外形雅致、飞行灵动、自由自在的诗意美的句子,这样的联读照应课文所写的白鹭外形适宜美、垂钓画面美、望梢动作美、低飞姿态美等,深化对白鹭美的认知,让学生不禁发出感慨:白鹭真不愧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再如教学王冕的《墨梅》,在梳理了梅色、梅香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梅魂的理解,对王冕淡泊品质的认识,联读了王冕的《白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样的诗句也是从香气(“梅魂”)来侧面体现王冕志向远大、不随波逐流、高洁的人格特点。通过多文本的联读,加强了阅读的整合互补与联结,深化了对王冕人格的认识。
有时文中会有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就要及时拓展课外资料。如《白鹭》第5自然段“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很多孩子都是懵懵懂懂。这时可以联读《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句话原是用来形容东家之子的长相很完美,此处郭沫若进行了改写,赞美了白鹭的外形适宜美,也体现了郭沫若颇高的文学造诣。理解句子意思后,再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如有的学生说“那匀称的身材,增之一分则嫌胖,减之一分则嫌瘦,素之一忽则嫌‘惨’,黛之一忽则嫌‘狠’”。这样的联读,及时解惑,积累古文修养,丰富了语言积累,又迁移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联读任务巧驱动
“任务驱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1+X”联读教学中需阅读多个文本,如果没有任务驱动,课堂阅读容易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阅读效果会低。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因此带着任务去读,既能有效驱动阅读活动,又能检测到阅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忆读书》时,可以联读叶永烈的《好书伴我成长》、莫言的《童年的读书梦》,联读任务:先梳理三位名人的读书经历,再找出三位作家相同的读书经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书。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搜索归纳,发现规律,形成思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再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杜甫的家国情怀,拓展了《新安吏》《石壕吏》《蜀相》《春望》,联读任务:找出四首诗中杜甫流泪的相关句子,从而感受杜甫的征夫之泪、老妇之泪、英雄之泪、山河之泪。再回到课文中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的泪,更能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虽然阅读的文本不少,但带着任务驱动去阅读,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效果突出,达到了有序高效的阅读目的。
以四下第四单元为例,《猫》课后练习的“阅读链接”,就有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摘选。夏丏尊、周而复、老舍三人的生活年代有交集,又都喜欢猫。“阅读链接”前学习任务明确写:“读下面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夏丏尊除描写小猫红色的漂亮外,主要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则通过写猫的外貌和神情、动作表达喜爱之情。带着课题的学习任务,通过比较阅读,梳理要点,填写表格。三篇课文的联读,感受不同作家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表达,多角度地阐释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丰富了阅读和创作积累。
四、联读主次应分清
“1+X”联读教学是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阅读拓展,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授课教师要分清主次,摆正课文“1”为主,联读材料“X”为辅的教学结构。特别要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最好把每个教学步骤都标出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既要教课文,又要联读一篇或两篇文章,如果没合理安排好时间,容易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时,我梳理了文章的关键内容:“儿时之月、中年之月、老年之月”三个部分。“儿时之月”是“晶莹澄澈”,“我”乐此不疲;“中年之月”是“美妙绝伦”,比不上“我”心爱的小月亮;“老年之月”是绝妙奇景,“我”想的仍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本课的时间安排是这样:1.“月”字的思乡诗导入(5分);2.检查预习(字音、文章大意),梳理线索(7分);3.汇报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事(10分),交流作者抒发的感受(6分),联读安武林课外文章《种一株小小的乡愁》(12分)。这样条理清晰,时间安排紧凑,既立足于课内主体教学,又拓展了课外联读。通过这样的设计,主次分明,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乡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写具体的。
网课期间,刚走上岗位的徒弟用了2节课40分钟上不完《猫》课内的内容,更别说阅读链接了。于是她决定舍弃阅读链接。我建议把存在的问题列出来,如教师话多,节奏拖沓,又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并列出具体环节时间。再上另一个班,不仅课上完了,课后的阅读链接也都圆满完成,所谓的时间不够并不存在。
另外,教师在针对“1”的教学时,要仔细选择所教课文的核心价值或目标,促使课文的讲授取其精髓。精华式的授课方式,为“X”的引入创造了条件,提高“1”的教学效果,使得课堂学习高效、有序,阅读能力提升、巩固。
总之,部编课文中“1+X”联读,定位清晰、实用,明确从每一篇课文出发,搭配相应联读议题的多元化联读文章,及单元中相应的联读书目,由点散发开去,构成面,而至立体,这样的阅读既巩固课文,也做了适当有效的蔓延、拓展,使阅读更为深入而集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教学方方式。
以上是“1+X”的联读教学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既紧扣语文要素精选联读课文,认清课文与联读材料的关系,又要根据时机适时呈现,并以任务驱动联读活动,合理安排各个时间段,仔细选择所教课文的核心价值或目标。这四个问题处理好了,“1+X”联读教学将通过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内容的良性联动,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五彩斑斓的远方。
阅读是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引导学生打开阅读之门,使其爱上阅读,从而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更可以是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 曹鸿飞《“1+X”联读,创新语文“新阅读”》,《温州教育》2018年第5期。
[2] 王本华《立足教材的“1+X”教学设计》,《群文阅读网》2018年。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1+X”聯读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FJJKXB1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