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2-04-08王贝,蒲浩然,徐洋
王贝,蒲浩然,徐洋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该课程教育教学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灌输型教学模式普遍、课程体系整体性不足、教学内容缺乏螺旋上升等问题。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多措并举,打造特色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强化网络教学等,构建“教-学-管一体化”的多维立体教学管理模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督导,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33-04
Abstract: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universality of indoctrination teaching mode, the lack of integrity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lack of spiral rise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cour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of Xihua University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special classroom teach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network teaching assistant courses, to construct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and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wor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eaching innov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全面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在原理课教学中,规范学分设置和教师配置,在教学理念及方法创新、教学组织优化等方面均得取得很大进展。曾荻等人[1]认为,应抓住原理的“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从世界观层级、属人世界观层级、人类社会层级和人类当下社会层级四个层级展开,实现从理论体系到教材教学体系的转化。黄浩[2]总结了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个别性与整体性统一的“三统一”方法论原则。在具体方法运用方面,吴默闻[3]探讨了即时性讨论和集中性专题讨论这两种课堂讨论方法。吴琳[4]论证了以问题引导为轴,教与学、问与答协同推进的双向问题式教学法。谢璐妍[5]还总结了原理课教学模式,如分课论治、分段主攻,专题教学和专家讲授的“兩分两专”教学模式等。这些成果对开展原理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在剖析原理课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介绍西华大学原理课在强化集体备课、打造特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期能为提升高校原理课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一、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原理课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原理课课程特点体现在理论性、思辨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理论性要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辨性要求引导学生以分析、推理、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体性要求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性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当前,各高校都强化了原理课教育教学及改革创新并取得显著成绩,但总体上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比较普遍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渠道。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教材知识传授,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学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课程吸引力,一味迎合学生趣味,加入了许多社会热点和网络段子等,课堂生动性虽然提高了,但思想性、学理性降低了。这样,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准,成绩高低是判断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这就无法真正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体系整体性不足
原理课涵盖内容广泛,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整体性”“世界观”“方法论”。由于课程学理性和抽象性极强,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孤立讲授其中各个部分而忽略各部分有机联系,甚至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而有意识忽略自己不熟悉的部分导致破坏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造成部分学生接受的原理课知识系统性不足,他们头脑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处于抽象、孤立和片面的状态,很难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内容缺乏螺旋上升
就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来看,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开设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思政课程。通过多年学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了一定了解,又因学习不够深入而未能充分理解。原理教材虽然篇幅较少,但内容繁多且高度抽象,知识点与中小学相关课程内容有一些重叠,而一些教师的教学仍停留于空洞的概念辨析和理论阐释。许多大学生对于原理课学习会感到枯燥与生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而可能受到挫伤。
二、西华大学原理课教学创新举措
西华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并在原理课教学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打造教学团队,强化集体备课
根据教师研究专长,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教师持续负责两个或三个专题,将自身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到专题教学中去,实现教师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坚持集体备课,不断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备课平台,加强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到教学中并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提高备课针对性,提升集体备课效果,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多措并举,打造特色课堂教学
1. 精心设置专题。“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互不联系的部分。[6]”从原理课程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立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法论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原理课教学设计中,学校设计了“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16个专题,专题内容实现详略取舍和整体优化,实现教材体系真正向教学体系转化。比如,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基本观点,在原理课中居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学校设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专题,整合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自然界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第二章认识论(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立足于实践对社会历史作出辩证和唯物的理解)等部分,并力求做到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呼应。
2. 将经典文献融入教学全过程。恩格斯认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7],应“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8]。在原理课教学中,将基本原理阐释与经典原著印证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典原著中找到出处,让学生明白基本原理与经典原著之间的关系,理清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及整体蕴含。使学生原汁原味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文思和文风,让他们明白基本原理与经典原著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其阅读经典、研习理论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3.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思想引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在教学中,秉持问题意识,通过网络和课堂等平台,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想动态。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四川),从原理课内容及知识体系需求出发,组织师生热点话题讨论,通过线上线下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理论需求和认识难点。通过课堂“课前三分钟”活动,学生分享其关注的热点、焦点,展示其面临的理论难点和现实困惑。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困惑,回应社会思潮并通过透彻分析其历史源起、思想实质及现实影响,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揭示其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科学性。通过答疑解惑和重大事件对比,学生显著增强“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
4. 有效整合多种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很多,如讲述法、问答法、研讨法、辩论法、案例法、现场调查法和总结归纳法等。正如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的那样,“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知法善用。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利用“微课程”开展线上学习并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和个性化指导。探索并完善了“五点一线”教学法,以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为主线,按照案例导入-问题探讨-情景体验-归纳总结的思路,多维度协同“学习重点-知识难点-理论热点-社会焦点-学生特点”,以“情境教学”“主題班会”“时事沙龙”等方式将上述各类教学方法有机整合,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组建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成果展示
1. 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安排学生开展经典精读活动,教师将教学班分组并布置研读任务,为学生提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著作电子文本,指导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篇目并专门组织汇报。篇目包括: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在学生分组时,教师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组成研读团队以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多种思维的有益碰撞。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围绕经典文献写作背景、逻辑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当代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制作PPT,组织学生上讲台讲课并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2. 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著作读书会等活动。在学校易班平台和学院官微,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师生接力诵读”栏目并开展接力诵读活动,目前,已完成《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经典篇章的接力诵读。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篇章的读书分享会。
3. 开展“读经典、悟原理、重实践”“青春告白祖国”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一方面,教师带领社团学生前往郫都区战旗村、农科村和双流区五洞桥社区开展“读经典、悟原理、重实践,探寻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等主题考察活动。学生提交考察心得体会、制作课件到原理课授课班级汇报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多次举办“砥砺前行,共创辉煌——青春告白祖国”等系列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会。教师以原理课授课班级为单位推荐1~2个节目,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精心打磨,形式包括经典诵读、歌曲联唱和情景剧等。
(四)开展网络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利用“学习通”等工具加强线上教学,完成学生签到、课堂小测、热点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辅之以微信、QQ等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依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四川),设置“易学堂”工作平台,下设原理课“易”课程、“易”视野、“易”工作室三大模块,强化以网络教学辅助课程教学。在“易”课程,教研室制作课件,提供教学案例;在“易”视野,教研室提供阅读材料,包括经典著作、相关学术专著、相关学术论文(包括教师的学术成果)等;在“易”工作室,教研室精心设计讨论话题、热点辨析、研究课题等,实现与学生的深入互动。
(五)完善课程考核
完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效”考核,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在“平时成绩”评定中,重在考察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弥补期末总结性评价的片面性,形式包括出勤、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随堂小测验、小论文与教师的互动频率等。期末课程考核方式全部采用“闭卷”方式,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三、西华大学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督导
为顺利推进原理课教学创新,学校构建了“教-学-管一体化”的多维立体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教”的方面,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加强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学改革课题。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进行集体交流和切磋。通过教学观摩,教师就教学展示进行个人自评和集体点评,发挥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教师加强对外交流,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参加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年会及其他学术会议以加强经验交流与互鉴。利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等高质量平台资源,为原理课教学提供更好的理论及方法支撑。
(二)在“学”的方面,协同加强学生教学管理
在西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工作小组,由校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担任主任、副主任,成员由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等组成,协调开课学院和行课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保证了原理课教学良好的教学秩序。
(三)在“管”的方面,多方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督查
1. 建立教学检查和督导制度。学院坚持以常规检查为主,结合开学检查、教学专项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等专项检查开展教学检查,督促教学相关项目进展情况,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进行通报。
2. 建立校-院-系-师四级听课制度。构建了校领导和校督导听课、院领导和院督导听课、系主任听课和教师相互听课的制度,采用随机听课与集中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3.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实施了校督导评教、学院领导评教、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四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引进麦可思公司建设的“西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建立了教师主导、院系监督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筹指导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四、西华大学原理课教学创新效果明显
(一)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团队示范效应增强
原理课获批四川省思政课程示范课程。任课教师在四级评教中,优良率名列学校和学院前茅。三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五位任课教师成为省高校思政课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会副会长、省“中特中心”特约研究员等。以原理课内容为支撑的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二)大学生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秩序明显改善,学生出勤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课程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获得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认同,在思想道德素养与理性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重大事件中勇敢地肩负起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展现了青年的担当和奋斗的底色。
(三)相关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任课教师在全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年会上就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交流发言得到同行好评。省内外十多所高校原理课教师到校学习交流。西昌学院等派教师到学院进行教学科研进修。《疫情防控中的哲学思考》等抗疫视频作品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采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川省电视台科教频道等对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做了广泛报道。
总之,西华大学原理课程围绕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系统设置教学专题并融入经典研读,运用多种方法打造特色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强化网络教学功能,增强了原理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針对性和亲和力。今后,将以“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加强原理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并发挥该课程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曾荻,向楠.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68-72.
[2]黄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66-69.
[3]吴默闻.课堂讨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99-102
[4]吴琳.问题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70-72.
[5]谢璐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分两专”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03-106.
[6]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