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的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022-04-08杨涛,王初生,开妍钰,彭芳
杨涛,王初生,开妍钰,彭芳
摘 要:为使高校新商科建设过程中同步驱动工科类专业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ISM的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重庆工商大学新商科建设为背景,在对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影响因素集;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 ISM)对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层级划分。结果表明,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有严峻的外界形式、内部“+”人才紧缺、相关学科建设等三个方面,其中,以新一代科技革命形成的外界环境对于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最大。
关键词:新商科;解释结构模型;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2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he new business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multaneously driv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science construction-driven 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on ISM is studied in the paper.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of Chongq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 as the background,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system combing the factors of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business construction-driven engineering majors, a set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business construction-driven engineering majors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 (ISM)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importanc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driv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b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usiness.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busines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riv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key factors mainly include: severe external forms and internal "+" talent shortage, relate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mong the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gen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rive new busines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busines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 engineering major; synergetic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當前,在国家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促使国家经济进入新形态,新经济和新产业迫切需要大量学科交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新商科[1]、新工科[2]、新文科等新工程建设正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课题[3-4]。工科和商科作为一种学科分类,在学科内容、学科结构、学科体系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学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联,彼此间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共同构成着高等教育的系统结构体系。高等学校作为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和新工程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新商科建设过程中同步驱动工科类专业的协同发展和质量提升?亦或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同步驱动商科类专业的协同发展和质量提升?已成为当前高校新工程建设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本文以重庆工商大学新商科建设为背景,通过分析商科专业与工科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和耦合要素,探究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明晰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期对新商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有所裨益。
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是按照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内在逻辑规律,以学科交叉与融合、继承与创新为基础的学科发展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从“以学科为基础”的固守专一型向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跨界复合型转变的重要路径[5]。目前,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科和工科学科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赵妉等[6]针对财经类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确立了“商科背景-人文素质-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三位一体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王文华等[7]针对目前高校商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体系不完善、资源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对商科实践教学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代文彬等[8]通过借鉴美国商科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大学商科人才培养需求和条件,从多层面开展改革创新,构建了适合本土新商业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许艳丽等[9]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胡文龙[10]通过构建“一元四核”协同型治理体系,对当前高校新工科建设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工科范式进行了研究;赵志学[11]针对商科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问题,构建了基于AHP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模型,并对商科院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陈晓萍等[12]对工科院校商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寻职成功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提升工科院校商科类毕业生就业成功关键因素进行了识别;章云等[13]以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目标,探索了多专业融合的学科发展改革模式。此外,李训等[14]、曹朝洪[15]、万鑫[16]分别对新商科背景下的商科院校商科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目前针对新商科、新工科等单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缺乏对高校商科与工科学科间协同发展问题的考虑,进而导致当前新商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不平衡、综合水平低等问题。对此,本文综合考虑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多学科协同发展问题,通过集成协同学理论、解释结构模型(ISM)、文献归纳法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系统探讨新工程建设要素间的内在关联关系,重点探究新商科建设同步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实现高校新商科建设综合水平的提升。
一、基于ISM的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 简称ISM)是分析复杂系统结构问题模型化的有效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系统中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辨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级递阶结构形式,使众多元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层次化、清晰化,从而展现出系统的内部结构[1]。由于ISM模型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模型直观易理解,并能够将分析结果层次化、清晰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综合比较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拟通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系统分析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关系,并识别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ISM的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系统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因素集。
确定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影响因素集。本文在参考现有文献,并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实际,从学科关联、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筛选出13项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具体如图2所示。
步骤二:分析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用Rij(简记为R)表示两个要素(影响因素)Si、Sj之间的关系,若要素Si与Sj之间存在某种二元关系,系统对应要素aij=1;若要素Si与Sj之间不存在某种二元关系,则系统对应要素为aij=0。具体定义式:
。(1)
Rc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中满足某种二元关系R的要素Si、Sj的要素对(Si,Sj)的集合,即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记为
。(2)
步骤三:建立邻接矩阵A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根据上述步骤1,可得到各要素间的邻接矩阵如下:
,(3)
其中,Si,Sj分别表示第i,j个因素。
步骤四:建立可达矩阵M
可达矩阵(M)是表示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若M=(mij)n×n,在无回路条件下,最大路长或传递次数为u,则可定义可达矩阵为:
。(4)
可达矩阵可由布尔代数运算求出,即M=(A+I)u,I是单位矩阵,u表示最大传递次数(路长),根据
,可以得出可达矩阵:
。 (5)
步骤五:进行区位划分
区域划分是根据二元关系R,将集合S分割相互独立的区域,其中可达集R(Si)、先行集A(Si)和共同集C(Si)具体求法如下:
,(6)
,(7)
。(8)
级位划分用于确定各要素在其区域内所处的层次地位,假设P为某一区域的要素集合,用 表示从高到低的要素集合,则级位划分可表示为
,其中 ,
,(9)
,(10)
。(11)
步骤六:建立递阶结构模型
根据区域和级位划分结果,建立系统要素的递阶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从而确定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根源性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因素、推动影响因素,实现研究目的。
二、案例分析
重庆工商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重庆市国际人文特色高校。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举行了新商科建设与专业认证推介会,提出未来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商+”理念及新商科、新工科的发展思路,努力形成与重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重庆工商大学新商科、新工科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新商科建设同步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以期为重庆工商大学新商科、新工科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案例分析具体内容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影响因素的确定
根据第2节内容,建立了共计13项重庆工商大学在新商科建设过程中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第二步:建立鄰接矩阵A
根据公式(1)-(3),对上述13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邻接矩阵A如下所示:
。
第三步:建立可达矩阵M
根据邻接矩阵A,运用布尔代数运算法则,计算可达矩阵M如下所示,此时u=4。
。
第四步:划分可达矩阵
级位划分见表1。
第五步:构建递阶结构模型
在划分可达矩阵的基础上,据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相关理论,并结合公式(6)—(11)得到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解释结构模型,具体如图4所示。
根据图4解释结构模型可知,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具有3级的多层次递阶结构,它表示出了各影响因素间的递阶、层级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因素、推动影响因素和根源性影响因素三个类别。
1. 直接影响因素
专业关联程度(S2)、师生响应程度(S7)、资金支持程度(S8)、建设效用价值(S10)是直接影响因素,也是最直接影响到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的发展。新商科驱动工科类专业首先就要取决于这两种专业是否可以有机联系,其次这项研究是否会给学科建设带来效用价值值得多少资金的支持。工科和商科,这两种学科在内容、结构和体系上就存在矛盾,但同是学科,其内在也必有关联,所以两种知识体系的融合不管是对哪一方都是有利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建设相关问题的资金使用则是另一大直接影响因素。
2. 推动影响因素
领导关注程度(S4)、软件硬件条件(S5)、资源共享程度(S9)、组织制度保障(S11)、学生能力培养(S12)和考核标准变化(S13)是推动影响因素。当前对于一些以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院校来说,两学科发展不平衡,综合水平不高等情况,更要推动其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而当两个不同的科类进行融合时,已经不仅仅只是知识的融合,其中更交杂着对这两个科类更深层次的挖掘,例如,科类融合会使旧的两种科类消失?还是改进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当两者开始进行碰撞会有更多不同的领域产生,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的事物?在融合过程中,我们的制度保障、资源共享、学生能力培养和考核标准变化都面临新的挑战。
3. 根源性影响因素
根源性因素是可以影响其他因素而不被任何因素所影响的一种因素。通过图4可知,外部环境形式(S1)、人才培养模式(S3)和课程体系设置(S6)属于根源性因素。外部环境向着“互联网+”模式的趋势不断倾斜,其资源共享方式使资源在不同学校流动,让大学由原来较少的交流到如今的相互访问学习,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更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实力,所谓新商科要求之一便是培养的学生有学科交叉的特质,知识体系融合是学校对学生的重点培养方向,而“书本与实际结合”、“能力培养”是知识体系融合的具体表现。人才培养模式也会随着这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课程体系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指引着人才培养专业的多元化和培养深度的专业化。
三、结论
本文运用了解释结构模型对新商科建设驱动工科类专业协同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分析其有哪些影响因素,其次在明确因素间关系基础上绘制了方格图,构建了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并进行级位划分和建立多级递阶有向图,将影响因素分为三级,最终得到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如何更好地使工科专业和商科专业协同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建凤.关于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8(14):187-188.
[2]谭邹卿,蒋学东,何云松,等.新工科背景下理论力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03-107.
[3]李秀云,康丽滢,蔡永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