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2022-04-08何加亮,宋丽俏
何加亮,宋丽俏
摘 要:“工匠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明,它促进个体的成长成才、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创新工作室是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渠道,也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载体。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课程、营造文化氛围和加强师资建设等方式实现,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25-04
Abstract: "Craftsman spiri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mankind. It promotes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s,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is the practical need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novation studio is the training channel of innovative technical talents and the carrier of "craftsman spirit".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offering vocational courses, creating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ith virtue and skill for the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Innovation studio; talent development; craftsman's spirit
一、“工匠精神”的當代价值
(一)促进个体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不仅要靠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还要注重锤炼崇高的道德品格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促进培育个体爱岗敬业的理念、精益求精的态度、勇于创新的品格,推动个体成为有抱负、有才干、有担当的新青年,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工匠精神”引领个体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辛勤的付出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择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双馨的创新型人才。
(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社会转型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契合了时代的需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首先,倡导“工匠精神”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想使“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现实,离不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其次,“工匠精神”有助于营造优良的社会氛围,增强就业能力。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矛盾凸出期”,出现大量的商品假冒伪劣现象,社会人心浮躁。“工匠精神”有助于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引领广大劳动者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社会的不断前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有利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还要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诸多国家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牢固的精神框架做支撑,没有人民精神上的团结及道德准则的一致,所有一切美好的设想就只能停留在口号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梦的实现,一方面要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另一方面还需要用精神文明充实自己,要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助推器,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中国广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多次在国家政策中被提及。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品德,体现了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和开拓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古今中外但凡能称为工匠的,都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在工作上,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专业技能中。爱岗敬业是指人们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诸葛亮治蜀国鞠躬尽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改行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正缺少“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意志品质。因此,“工匠精神”的敬业之道尤为关键,从业者必须做到专注认真,脚踏实地,没有丝毫怠慢,忠于自己的工作,始终保持严谨谦逊的态度,做到“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本质上说,精益求精是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对思想、技术和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千锤百炼,是对每件事、每个产品和每道工序的极致追求。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益求精,即使产品已经保持较高质量,工匠们仍然追求卓越,尽最大努力寻求产品质量的提升空间。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被称为火箭“心脏”的“金手天焊”。对他来说,每个新型火箭型号的诞生就意味着要攻克一项技术难关。最难的一次,高凤林在车间整整工作了一个月几乎没闭眼。他说:“这是一种毅力的驱使,我必须拿到这个结果”。任何完美的产品都要有完美的细节处理,追求卓越、尽善尽美就是要在细节上求精、求创新,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严谨专注,坚忍不拔
可以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之所以能飞上塔尖是因为它们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慢吞吞的蜗牛能爬上去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一定要认定方向、确立目标,专注地向这个目标前进。严谨专注是指做事细微谨慎、心无旁骛的状态。一个专注的人,会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才能汇集到一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董仲舒一心读书、废寝忘食,三年不窥后花园,成为西汉著名思想家;又如屠呦呦醉心科研、一丝不苟,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坚持不懈做好每一件事。
(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工匠精神”不仅强调敬业、精益和专注,而且还包含着推陈出新、超越自我的创新内涵。“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设计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堪称世界政治制度史上极具创造性的制度创新[2]。一位领导人说过“创新是进步的命脉,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雄起。”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繁荣的动力,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三、创新工作室
(一)创新工作室的概念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培养模式大多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学生将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全部修完,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种培育方式重结果不重过程,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学生属于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工作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宗旨,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将以往的理论授课和实践学习一并运用在工作室,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提前体验和适应未来就业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有机结合,满足市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工作室可以认为是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高校学生普遍乐于尝试创新创业活动,大学校园整体创新创业氛围良好,加上国家有关政策实施,创新工作室模式几乎遍布各地高等教育体系。
(二)创新工作室的特点
不同的创新工作室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但是一个合格的创新工作室应具备以下特点:(1)一个实体活动空间。创新工作室必须依托一定的物理空间,师生们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开展各项创新活动;(2)一批满足学生需求的开源软硬件及设备工具。创新工作室的等级不同,对软硬件配置的要求也会不同,对于初级的创新工作室,可能只需要创作需求的工具及开源软件、硬件等;(3)创新文化的建设。一个合格的创新工作室不仅要有“物”的层次,还要培养一种“专注、分享、合作、创新”的精神文化。缺乏了这种文化建设,只有实体和器具的工作室并不能称为创新工作室。
(三)创新工作室的发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创新工作室将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一种趋势。2014年,清华大学高云峰等提出教育模型GIS(Group Innovation Space,群体创新空间)是指一个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从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及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的物理空间。创新工作室可以像GIS一样,以创新为核心要义,向专业化、大众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1)从面向少数群体提供少量课程的教育,转变为面向全校师生融入的多种学科专业的教育;(2)从仅由某个部门单独地开展若干项教育工作,转变为建立普遍面向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3)从高校单一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转变为联合外部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创意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创新创业劳动成果中部分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及产品,已经通过网络、推介会和展销会等成为市场上的商品。目前,创意产品逐步受到商家认可,这是师生们期望看到的结果,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标识之一。
四、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与路径
我国创新工作室建设起步较晚,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重视职业精神的养成,特别是已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將其融入到创新工作室建设中,才能造就更多的创新技术型人才。工作室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将“工匠精神”贯彻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教学设计、文化氛围和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培育“工匠精神”,为社会输送更多德艺双馨的新鲜血液,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开设职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通过学校的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就业水平,促进职业精神的养成。创新工作室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要改变“重成绩,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技术性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大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训练、面试技巧的传授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教学要突出“工匠精神”所凝聚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内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避免被动灌输,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其灵感的迸发;通过系统的职业精神教育,增强其使命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严格要求学生依照行业标准,遵规守纪,有时间观念,对待每一个环节都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开展精细化管理,做到零差错、零失误、零容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营造文化氛围,涵养“工匠精神”
环境影响人,同时环境也能塑造人。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重视专业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涵养,导致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和工作,缺乏思辨能力和创造技能。创新工作室作为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的载体,要在审美、人文和科学等方面加强培育,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创新工作室的学习中成长为德艺双馨的未来之星。组织开展创新、创意、创业类活动: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鼓励有创意、有想法、有方案的学生,依托创新工作室开展创意分享、成功案例介绍和创新创业研习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通过文化育人,举办具有工匠特色的活动,定期开展文化交流共享座谈会,一起品读关于“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故事,用文化熏陶人、打动人、造就人,引领创新工作室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巩固“工匠精神”
教师是文化传承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教胜于言传,要想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授者,自身要对其文化意蕴有深刻的领悟。高校要重点培养教师的匠人精神,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成果,还要看教师的敬业态度、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指标,确保塑造一个高水平的创新技术型团队。(2)提升教师专业与理论技能。教师高素质的个人修养、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都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深入领悟“工匠精神”。(3)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高校要注重职业德性的培育,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努力当好学生精神文明的引路人。
(四)发挥“螺旋”动力,培育“工匠精神”
时代的需求推动着人类实践,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否则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桎梏。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工作室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支持,“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推进。通过高校、工业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各司其职,盘活资源,建立专业机构以及规范完善体制制度,双方之间交流加上三者协同,形成“三个螺旋”,发挥“螺旋”动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的提升[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政策以推动创新工作室的稳步发展,监督创新工作室的运转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成就突出的创新工作室给予奖励并分享其相关经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校企合作这一共赢的人才培育方式,将企业中的工匠大师们“引进来”,以座谈会的形式探讨“工匠精神”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又让学生们“走出去”,去企业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和知识技能,企业获得效益的同时,高校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培育工作。
(五)参加创新竞赛,弘扬“工匠精神”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不仅能够锤炼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还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工作室以“项目+竞赛”的实践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通过与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和碰撞,产生全新的想法,同时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产生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构建系统化项目,由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主动协助引导,共同完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项目,这不仅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还能锻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用户需求,为将来走向职场创造条件。经实施,“项目+竞赛”的双驱动模式,已经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深度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创新工作室的發展息息相关,创新工作室是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工匠精神”是对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精神品质的人才。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文化氛围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培育对策。创新工作室还应加强建设,更加有效地传承“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德艺并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2016-07-01.
[2]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5-9.
[3]韩雪,粟慧龙.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路径[J].石河子科技,202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