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2022-04-08王勇
王勇
摘 要: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结合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阐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打造一流化、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融合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29-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nd positiv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path from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ing an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taking multiple measures to create a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aculty tea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将全方位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并提高到创新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随着《实施意见》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全面展开,至今已有四、五年的时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一)学校层面:理论上重视,实践上轻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和艰难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的挑战,国家更加重视“创新创业”这一重要驱动力。积极深化供给侧改革,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促进发展模式由以外力推动为主,过渡到以内在动力与创新驱动为主。为积极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各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强调在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锻炼。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理论课教学能按时足额完成,实践课教学大多以举办或参加相关创新创业竞赛的方式进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效果并不良好。同时,由于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校企合作企业缺乏,学生缺乏真正实践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成为鸡肋,流于形式[1]。
(二)师资层面: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师资匮乏
师资层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另一方面是非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绝大多数既没有经历过创新创业知识培训也没有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各高校都缺少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在教师水平提升方面,教师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效果也没有评价标准[2]。
针对广西B高校创新创业师资调查显示,该校共有106名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都是非创新创业专业师资,受过创新创业培训的人员约占40%,大部分师资不但没有经历过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培训,而且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与创新创业课程和任教学生所学专业不匹配,也缺乏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也没有丰富的讲授案例,多数情况下都是照本宣科,很难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授课。另外,即使部分教师的专业领域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匹配,但由于教师自己本身创业经验的缺乏,授课过程中往往出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况,难以達到创新创业课程设立的效果[3]。
(三)学生层面:思想上重视不够,自信心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林文树等人[4]通过问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进行了调查,显示约58%的大学生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大赛或各种科研创新或创业讲座及创业人员学术交流活动,但仍然有42%的同学没有参与过创新创业活动。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没有充分认识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意义,甚至为了拿学分而应付课程和老师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对创业有一定的兴趣,但自信心不足,不敢轻易的尝试创业[5]。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方式等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排列组合起来,各个构成要素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达成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有机系统。课程体系是确保课程培养目标实现的高效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组织好、设计好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提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训练机会,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根本保证[6]。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念与时代脱节、课程观碎片化、价值取向模糊
全面、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创新知识,更新学生的创新理念是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创业实操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大多训练也是纸上谈兵式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科学的理念做支撑。另一方面,课程价值取向也不明确。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一是强调社会所需的社会本位,二是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知识本位,三是关注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的个人本位。课程设计时必须慎重深入考虑,做到有机融合,未必只取其一。因为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实施与教育目标的拟合度和适应度密切相关,不但是明晰课程目标定位问题的导引,而且也是凸显课程特色的核心要素。现实教育教学中,大多创新创业课程既没有明晰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没有鲜明的学科价值取向,有的甚至忽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7]。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观片面化,没有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的需要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念;没有从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观系统全面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经商之道的商业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者教育混为一谈,导致创新创业课程观碎片化,既没有开发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也没有聚焦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双创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既没有考虑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内在逻辑,也没有全面考察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原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性与系统性,“三位一体”的创业课程理念雷声大雨点小,缺乏整体规划,浅尝辄止,造成随意混搭的课程拼盘或者杂乱无序的课程碎片[8]。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分离,缺乏契合度,未能形成有效融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各专业教材都是统一的,创业课程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未能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体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者分离分化严重,前者主要侧重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后者主要侧重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传授和学习[9]。同时,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体验不同,有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近,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学习时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差距较大,有的甚至毫不相干,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兴趣也比较低,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完全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10]。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课程数量丰富,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群之上。实践中,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层次、课程修读方式和课程间关联性等诸多因素,并有机整合于学校整体的课程架构中[7]。目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生涯发展与职业规划、创业大赛等讲授类课程和活动类项目方面。课程类型和修读方式上,散落在各个学期,模块化少且缺乏整合性、系统性设计,从数量和内容上看似乎很丰富,但是实际上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相对不足,导致课程体系体量小,未能形成和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和相互补充的完整的、全面的课程架构,导致学生未能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认知结构,只能够浅显地理解和记忆一些概念和定义,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未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1]。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体系不健全,缺乏实践平台
健全的课程实施体系是一门课程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保障。课程实施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管理与考核、课程教法与学法、课程体验与实践等要素。据调查,目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属于多头管理,分别隶属于教务处、就业处和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在课程的设置、课程大纲的编写、课程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各自为政,未能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为主,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缺乏整合思想、协同创新机制,缺乏实践操作环节,理论和实践脱节,有的甚至没有理論教学内容,只有简单的实践操作训练,未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12]。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
(一)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因此,首先,要与时俱进,深刻转变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支点和高校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规划,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一把手”工程,统筹资源,形成协同机制。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大多分散在多个部门。以B学校为例,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的组织安排工作;教务处负责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比赛;创新创业学院负责设计思维训练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各二级学院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造成管理部门多而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工作责任界定不清,未能形成合力。各高校应整合资源,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核心负责部门,既要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又要强化各部门协同配合,全面设计教育方案,构建运行高效、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规范、高效地实施。
(二)多措并举打造一流化、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目前,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即使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给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的、系统的、有效的指导,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首先,学校层面要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规划,选拔校内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其次,是注重引进人才。要积极引进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或研究方向对口、教学和研究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的指导教师,尤其要注重引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13]。再次,不断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政策,在评先树优和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深入推进破“五唯”,把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合理纳入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体系,使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成为“正业”,并对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最后,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推动教师在研成果转化,形成创业实践,推动教师即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14]。
(三)注重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融合性,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否完备、教学模式是否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首先,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不仅要包含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融入学科专业知识,让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创业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不仅要有必修课,还要有选修课;不仅要有理论课,还要有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以实践课堂为支撑,以项目实战课为动力,强化创业实践体验[15];不仅要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还要有以学校为主体开发的校本课程。打造层次递进、有机衔接、配置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体系。其次,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革新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模式,创设问题导向性教学与情景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16],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生自主、深入、广泛地学习。再次,要注重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知识、技能掌握速度有快有慢,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教育和培养。
(四)建立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机制是反映课程教学成果的指向标,应用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评价体系是否与之相适应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建立完善的与应用型高校相契合且符合创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要明确评价的主体。课程教学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评主要是教师本人对照课程教学目标、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他评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结果的评价、同行对教师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价、行业对教师课程教学成果,即学生实际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其次,要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科研教学评价和竞赛成果评价等。再次,明确评价成果的应用。在职称晋升及评聘等方面给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政策优惠,激励创新创业教师的干事创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提高创业課程教学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新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通过国家的支持,学校的规划,师生的共同参与,必将建成即行之有效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晓倩,吕晓兰,张悦,等.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3):84-85.
[2]杨蓉,朱莉.应用型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展望[J].知识经济,2020(17):175-176.
[3]凌蕴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4):85-86.
[4]林文树,李耀翔,辛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18):32-35.
[5]兰翠玲,罗志发,唐金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百色学院校企共建实体型创业学院新模式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3):118-122.
[6]高丽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4):86-88.
[7]孙跃东,魏芬,单彦广,等.“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思路:中美比较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8(19):7-9+13.
[8]许勋恩.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1):96-100.
[9]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3):30-35.
[10]张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财富生活,2019(12):116+118.
[11]谭晋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化与层次化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1):69-71.
[12]樊红云,刘冬雪.“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8):87-89.
[13]李爱宁,周翠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营销界,2019(43):292+298.
[14]吴学松.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5):56-61.
[15]张福新,武静.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70-71.
[16]崔思雨,张逸,沈善谷,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路径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