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2022-04-07齐荣光贾丽丽吕岱瑶陈艳春
齐荣光, 贾丽丽, 吕岱瑶, 陈艳春
(石家庄铁道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通过教育完成。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都要肩负起为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要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让课堂建设成为思政教育建设的主渠道,使理论课堂和社会实践课程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源自于西方创业教育,此后各国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强化创业理论,并将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考核的重要标准[2]。我国根据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经济发展规律及教育发展规律,在西方创业教育的基本上又丰富了其基本内涵,加强了创新能力教育工作,即将创业教育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激励学习者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传授创业技术,培育综合型人才。教育部在相关工作意见中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3]在如今日趋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社会的多元化思潮和部分西方媒体的反华言论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家国情怀、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用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对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过渡到集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孵化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各界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研究显著增加,截至2021年 12 月,中国知网平台上有关“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24 673条,研究时间集中在2019—2021年,尤以2021年成果最为丰富,占总研究成果的40%以上。同样,截至 2021年 12 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学术论文30 128篇,其主要集中在2016—2020年,占总成果的近80%。由此可见,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相关研究的重视,学者们对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也不断增加。然而,大多数学者仅仅是“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取其一,将两种教育模式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同样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查找“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融合”三个关键词,仅能检索出学术文献163篇。目前各领域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思政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推动作用和以双创教育丰富思政教育两方面。
(一)思政教育对“双创”教育的引领作用:以思政教育推动“双创”教育开展
吴修娟阐述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4]。方丽娟认为思政教育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导航[5]。刁惠婷挖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贡献力[6]。刘森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应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7]。
(二)完善教育体系:“双创”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陈怡指出要着力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8]。董树军、胡港云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双创”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9]。王茜就“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了针对性方案[10]。代砚春、孙美玲提出了新时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通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必要性[11]。陈春琳、薛勇对两者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并积极探索二者相融合的保障机制[12]。
虽然上述学者对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充分阐释,然而在二者的融合机制和融合方法上仍存在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实践环节不成体系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究二者相融合的可行性,并从日常教学设计、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孵化基地平台搭建、创新创业综合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究二者的融合路径。
二、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13]。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创新素质及创业能力的训练,二者在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二者都是为了培育我国当前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挖掘并释放大学生的创造性来使其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双创”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要培育其不惧困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坚韧品质。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其家国情怀及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均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互相促进。“双创”教育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增加了新的内涵。思政教育把控着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总阀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双创”教育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作指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即思想政治教育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二者既互为依托又相互促进,只有坚持二者共同发展、共同发力,才能推进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
(一)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贯通融合
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同时二者又肩负着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14]。高校教师要努力寻求专业课程讲授与“双创”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点,以便于学生在收获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于无形间得到思政教育的洗礼,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剖析课程知识体系,深入挖掘思政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结合所授课程各知识模块的特点,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进行讲解。当前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很多,如生态文明理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塞罕坝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全球经济一体化、乡村振兴、四个自信、中国梦、精准扶贫、大国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等。以笔者所讲授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财务思想、近现代财务分析理论与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用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及舞弊案例为教育突破口,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和职业伦理道德培养;可以以企业生存及成长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华为、中兴等公司财务报表,让学生立足于国际大环境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这些爱国企业敢于争先的优秀品质及开放包容的气质,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培育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重构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贯通教学过程
(1)线上与线下学习联动。高校教师要紧扣信息技术脉搏,不断引入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及各专业网站等数据信息平台进行资料学习,教师于线上提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讲解夯实重难点内容,课下形成作业成果、线上提交作业。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多渠道立体化教学模式与互动空间,网络互动与教学育人有效融合。
(2)综合运用探究式、混合式、情景表演模拟等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通过进一步研究问题,增加学生学识,充分展现师生真情实感,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使命精神,实现学生的目标。组建学习交流互助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定期开展案例讨论,提交学习报告,强化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与决策能力,形成团队竞争学习的激励机制,增强学习能力。通过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
(二)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境界
现阶段,“挑战杯”“互联网+”等创业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这些颇具影响力的赛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成为展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主要会场,成为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加速剂。如何通过学科竞赛,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作为教师,在日常授课、实习安排、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大作业等诸多环节和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1.作品选题:立足学校特色,尽显人文关怀
以笔者所在的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学校是一所有铁道兵建校历史、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学校,多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一直肩负着为我国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及区域经济建设不断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在大赛选题中如何结合时代所需和行业优势特色,践行艰苦创业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精神,坚守军魂永驻、校企结合的办学特色,就成为历届铁大人双创比赛选题的一个关键突破口。近年来,学校先后关注了隧道裂缝修复问题、中小跨径桥梁智能检测问题、流动式架桥机问题等,依托学校特色和老师同学的专利成果,学校各项学科竞赛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关心百姓疾苦、心系芸芸众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所以选题时如何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现实矛盾,也是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取得的很多成果均与此相关:从智能盲人手仗、智慧垃圾桶到3D打印人骨、绿色环保可伸缩井盖无不凝聚着铁大人的责任、爱心与担当。
2.参赛团队组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与领导决策能力
一个优秀的作品在创意选题、文案撰写、ppt组材、路演展示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而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支撑。所以,组建一个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团队尤为重要。组队时要尽可能从土木、机械、信息、经管、文法等学院吸纳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懂财务、善演讲的优秀人才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实践证明优秀团队的组建是作品成功的保障。当然,强强联手要想产生协同效应,不仅需要一个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强大的老师与队长,更需要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乐于沟通。单靠个人英雄主义是不会成功的,竞赛团队的成功是对集体精神与精诚合作做好的诠释,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果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3.商业计划书撰写:培养敬业团结、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精神
创业大赛中最基础最繁琐的工作就是计划书的撰写,这里面涉及项目描述、产品分析、市场调研、发展战略、营销方案、财务计划等诸多内容,每一部分都要精雕细琢。其中项目计划书是项目取得成效的基石,也是项目进入决赛的前提。计划书的撰写不仅是项目成果、项目方案最全面的展示,而且是检验一个团队是否踏实、精细的试金石。细节决定成败:一时疏忽,一个糟糕的排版,几个错别字,几张不匹配的财务报表就可能把一个优秀的作品断送。所以,商业计划书不断修改与打磨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和学生心智磨合的过程,是培养敬业精神的过程也是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精神的充分实践过程。
(三)以科研项目孵化基地为平台,实现理论指导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双创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将重点从大学资源、声誉等外部因素转移到学生主体上,并关注学生发展。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学生思政培训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高良好实践平台,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引领,加强学生创业观念教育,有效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15]。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声,许多高校都建立了项目孵化园、青创板等实践平台,对学生创业实践的资源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学校曾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参观河北省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区域中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创业故事,进行实践展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政府和依托政策支撑,为学生打造项目孵化基地,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新体系。
(四)以打造创新创业体系为依托,多角度多思维开拓思政育人新前景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是靠单一方面的改革或完善就能实现的,需要多维度和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1.完善多学科交叉研究,持续激发创新教育活力
创新创业培训是旨在提高创新创业培训质量和深度的专业培训,只有培训与专业相结合,创新创业培训才能真正有效、持续激活。近年来,学者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单一学科创新研究方面,学科交叉打造多方面创新创业体系较薄弱,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培训领域研究相对较少。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多专业师生交流平台、组建多学科研究小组等方式引导参与者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对于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根据具体专业开展相关培训,进行细致的实践研究,提高创新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深度。
2.加强教职工能力培训,打造精良教育团队
在“双创”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学生是知识接收者,教师则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解惑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相关教师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兼任的,相对于相关学科的专业素养来说,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较浅,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成效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优秀项目的打磨,进一步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打造优秀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加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创新思维训练,从教师层面实现对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认知培养[16]。同时应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引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和综合素养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将两者贯通融合,统一教育理念。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16];以各大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通过学科竞赛践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以科研项目孵化基地为平台,实现理论指导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要以打造创新创业体系为依托,多角度多思维开拓思政育人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