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探微:理论资源、价值意涵与实现进路

2022-04-07骆良虎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廉政受众建设

骆良虎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一、引言

从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看,廉政文化始终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方位,其始终反映着社会对当前执政者的期望,凝聚着包括执政者在内的社会整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它既根植于过去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塑造于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着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对国家廉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是历史与现实的智慧结晶。在当代,随着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广泛认同,如何规范权力行使以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受到了广泛的讨论,腐败现象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这种全球性探讨开拓了腐败研究的新领域,即将腐败研究引入文化领域,深入探讨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价值意蕴和发展路径,并深入分析了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败之间的作用机制和互动过程。新时代的中国,面对反腐败斗争复杂形势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廉政文化资源、探索廉政文化发展规律、形成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发展路径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相关概念界定

“腐败的本质就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1]权力的公共性与行使权力主体的私人性之间的张力成为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推动反腐倡廉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对公共权力进行制度规制,另一方面则要对权力行使主体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强化权力行使主体对廉政文化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

廉政文化是对廉政的观念、认知、行为、评价的综合,是廉政行为在观念文化上的反映和升华,具有静态性与动态性的双重属性。从静态层面来看,廉政文化是指廉政思想文化,包括廉政的观念、文化、意识形态、道德理论等,这是廉政文化的深层次价值内涵;从动态层面来看,廉政文化具有明显的行动指向,包括廉洁从政、廉洁生活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廉政文化相对于廉洁文化而言,还具有“政”的属性,不仅包括了廉洁的要求,还有遵守廉洁规范的同时对施政绩效的要求[2]。对权力行使主体而言,廉政的要求不仅仅是遵守清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制,还要“能政”和“勤政”,不能廉而不为,甘做太平官,忽视权力本身的建设性和权力所包含的回应人民利益诉求的责任。

廉政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营造广泛、深入而持久的廉政氛围,使人自觉接受廉政文化的滋养,恪守廉洁规范,审慎用权,依法用权,主动作为。当然,廉政文化建设某种层面上是社会与国家互动互构的动态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多元建构,才能形成有效合力,最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理论形态。

三、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资源

生长于一个政治文化发达的文明母体,廉政文化在中国历经千年积淀,底蕴厚重、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以民为本、为政以德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而廉政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着民心所向,证成着政权的合法性。在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政治实践中,中国形成了丰厚的廉政思想、制度和传播资源。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以往的廉政文化烙着封建社会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需要仔细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对其进行创造性阐释。

1.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资源可以从个人修身、廉洁从政和国家治理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在个人修身层面,强调官员要勤劳节俭、节制物欲和自省慎独。[3]在传统儒家的人生理想中,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才能“立命”,从而形成一种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在廉洁从政方面,要求官员公私分明、秉公执法,严以治家。中国历代先贤都主张从政要大公无私,从“存亡之本”的高度认识“公私之交”。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公私分明之后,才能不徇私情、廉以用权,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正义。严以治家正合传统“齐家”之愿,通过树立廉洁的家风家教从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廉洁风尚。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廉政建设当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思想体系中,礼义廉耻被视为“国之四维”。管子曾有“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的论断,这就将廉政建设与政权稳定、国家存续联系起来。各个朝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不断地对廉政与国家兴亡的关系进行阐发,深刻认识到“治乱安危之所寄,诚在于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间耳”。

2.传统廉政文化的制度资源。腐败是政治之癌,古人深谙此道。如果廉政仅靠官员的道德自觉,难以抑制人性之中的私欲和贪婪,也难以应对政治实践中利益的诱惑,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以保障官员廉洁从政。廉政文化的制度资源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是打击权力腐败的制度,包括监察制度、诤谏制度、考课制度甚至是严肃法纪,强化对官员的警诫、震慑,以强制力进行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则借助激励制度,通过晋升官阶、增加俸禄、赐予荣誉性称号甚至是著书立传等方式鼓励官员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既从物质上满足官员自身发展晋升的需求,也从精神层面满足官员对名声、荣誉的心理需求。

3.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播资源。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廉政文化传播对强化官员廉政认同、凝聚社会廉政共识的作用。通过公开褒奖、惩戒等官方形式,同时借助民谣、诗赋、词曲、小说等通俗易懂的途径,在全社会树立廉洁典型。这样一方面对官员本身形成价值指向,引领官员守法奉公、廉洁从政;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传递官方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廉政共识,这种共识反过来又会成为评价官员的道德依据,对官员形成反向软约束。廉政文化的传播资源历来受到的关注较少,但是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却意义重大。廉政文化要深入人心,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与媒介,这是一种双向的促进过程,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和谐共赢。

(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廉政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政权属于人民,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马克思认为,权力回归于民是民主的本质,实现民主的途径就是要创制一个廉政的政府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必须限制自己的开支,即精简政府机构,缩小其规模,尽可能减少管理范围,尽可能少用官吏,尽可能少干预公民社会方面的事务。”[4]这种精简机构的行为减少了政府开支、降低了行政成本,将节约的资源有效地用于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回应人民的诉求,本质也是一种廉政行为,为从“廉洁政府”向“廉洁行政”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紧扣人民性的主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廉政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面对艰苦的革命环境,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坚持不拿人民的一针一线、不做新衣、不大吃大喝,通过节俭朴素、艰苦卓绝的廉洁作风和革命本色,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提出要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告诫全党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生动展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居安思危、廉洁执政的政治本色。1951 年,党中央开展“三反”运动,旗帜鲜明地同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作斗争,将“三反”运动的重要性提高到稳固新生政权的高度。1952 年,中央又开展“五反”斗争,竭力纠正社会不正之风。这两次运动严肃整治了党内腐败,对保持党的清正廉洁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指出,“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指出要通过法治和制度来防治腐败,促进“运动反腐”向“制度反腐”转变。江泽民和胡锦涛立足国情,将反腐败工作视为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人心向背的重大问题,强调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抓铁留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反腐败斗争,重拳“打虎”“拍蝇”“猎狐”,重塑党内政治生态。[6]同时通过专题巡视、设立国家监察委、完善廉政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廉政制度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格局,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四、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意涵

(一)廉政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之相同的发展逻辑,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同时又充分汲取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经验。廉政文化建设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廉政文化建设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廉政文化以廉政作为核心理念,通过各种表现方式,引导人民参与监督,教育公职人员廉洁奉公,严以修身,廉以用权。立足于当下廉政建设实践,深入挖掘已有廉政文化资源,拓宽和发展廉政文化的理论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必将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2.廉政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发展空间。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指向是防止和纠正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廉政文化教育等形式为公权力运行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形成清廉勤政的氛围。这种良好氛围的形成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开拓现实土壤和发展空间。廉政文化既坚持了廉政这一核心要义,同时又遵循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廉政与文化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和谐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构成要素。

(二)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广泛廉政文化认同的应有之义

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将廉政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和道德法律规制内涵等传达给受众,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本身的教育效能,依托培训教育、舆论引导等方式构建起合理的廉政文化认同构建机制,促进廉政文化内涵融入公民对社会整体的信仰,并转化为外在行动的自觉,实现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统一。

依托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廉政文化认同的过程主要分为文化共享、观念融合和文化内化三个层次。第一,文化共享。廉政文化受众本身有着由固有知识、经验、情感所形成的“自我文化”,决定着受众本身对廉政文化的认知方式和行动逻辑。廉政文化形成过程既植根于国家的历史传统,又发展塑造于国家政权的意识形态构建和国家治理实践,形成了具有国家传统的普遍文化特性。受众的自我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普遍文化特性之间有着相近的来源和共通的价值基础,为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渗透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二,观念融合。尽管廉政文化本身和受众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但是每个受众都有自己的观念结构,与廉政文化包含的观念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观念融合不是要求受众摒弃自身的观念,而是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开拓受众的认识界限与观念的内涵外延,使受众的自我观念与廉政文化之间高度融合,形成超越原有自我观念和廉政文化固有形态的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既有廉政文化的内涵,又具有个体独特的表现形态。第三,文化内化。在文化共享和观念融合之后,廉政文化内涵与受众自我观念之间形成了某种文化的同向性。廉政文化建设促进了受众和廉政文化内涵的持久接触,受众的自我价值和认同与廉政文化进行了长期碰撞,观念融合所形成的新观念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嵌入并替代受众原有的认知,成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逻辑。

(三)廉政文化建设是塑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

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以及人生态度,交织融合而形成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7]。对于一个政党,只有其成员有着坚定的思想信念、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为担当,才能在党内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局,在多个场合多次从党的团结统一、政权的长期稳固的高度明确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但是在相当一段时期,个别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部分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党性原则和理想信念,忘记了党的宗旨原则和优良传统,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三观严重扭曲。

要重塑党内政治生态,关键一招就是促使党内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用廉洁勤政的思想给党员干部“补钙”,从认识上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形成抵御腐败的精神防线。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教育等方式向社会尤其是公职人员讲述我国悠久的廉政传统,讲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引导公职人员重新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从精神上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基因,唤醒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严格恪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生活准则。另一方面,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廉政文化的社会化,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监督廉政建设,以法治文化、廉政思维取代“潜规则”文化、宗派主义文化等腐朽思想,净化政治文化生长的社会土壤,为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软实力”保障。

五、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进路

(一)基础:构建廉政文化理论形态

中国传统的政治实践留下了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中国政治文明现代化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明确的路径指向。深入研究中国廉政文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历史实践形成的廉政文化由经验形态提升为理论形态,成了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当前廉政文化理论形态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入挖掘、识别、遴选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资源。传统廉政文化源自各学各派,出处不一、内容驳杂且范围广阔,同时又因为历史局限性,传统廉政文化存在维护皇权、粉饰官场等问题。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史料中抽丝剥茧,理清廉政文化庞杂的体系,优选切合时代精神、有益现代政治文明的廉政文化资源,是一项庞大的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和持久的投入。第二,将传统廉政文化资源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廉政思想相统一,揭示其继承性和发展性。传统儒家思想根植于“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包含着修身、从政和治国三个由内及外、层层深入的要求,这与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严格要求党员干部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是相统一的。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将优秀传统廉政思想吸收、融入当代治国理政的价值资源,将廉政文化内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连接,赋予传统廉政文化资源以现代性价值。[8]第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话语体系。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一系列成果,深度阐明中国的廉政信念、廉政制度和社会廉洁风尚等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理论形态。

(二)保障:加强廉政制度建设

廉政文化建设是关系党心民意、国家稳定的百年大计,既要从构建廉政文化理论形态方面夯实基础,也要通过廉政制度建设强化刚性约束,实现“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统一。

1.加强反腐败法规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反腐败法律法规体系,这既包括国家法律规范,也涵盖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系统性反腐败法规的出台有利于明确反腐败的整体原则和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反腐败体制机制。

2.推动巡视制度常态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铁腕反腐,查处了多名领导干部,其中不少人是通过巡视制度发现的。巡视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刺史出巡制度,后来在历史变迁中也多有发展。由于巡视人员多由上级机关派出,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利益关系,而且具备上级赋予的权威性,因此巡视制度具有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发挥巡视利剑的震慑作用,巡视制度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识和肯定。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巡视,能有效地铺开监察腐败的大网,形成全方位、垂直化的监察体系。

3.强化专项学习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5 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度领悟党的宗旨和原则,深度学习党的理论和廉政纪律,增强了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党性认识和党性原则。廉政作为党的优良传统,也在这个过程中入脑入心,成为党员干部修身为人、执权从政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深入推进了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

(三)发展:创新廉政文化传播载体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性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导向的知识,自身不具备跨空间和时间传递、交流的能力,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传播媒介,才能在时空中进行传播并为受众所接受。廉政在中国人民的思维观念中是一种珍贵的价值和高尚的品质,有着广泛的心理共识和认同基础。因此,在加强廉政文化理论形态建构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当前文化传播受众的心理特征、社会文化传播规律以及互联网发展趋势,在继承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多样、交互能力强等特点,通过影视作品、自媒体等方式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不断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9]

第一,借鉴传统廉政文化传播方式。深入挖掘廉政典型案例的社会传播价值,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诠释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借用影视剧、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果。第二,把握当前廉政文化受众的文化心理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逐渐多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与所处时代的文化特性紧密相连。年代的变化带来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变迁塑造一代代人独特的心理文化特点。当前中国的文化代际差异较大,所形成的文化心理也差异明显。廉政文化的有效传播必须针对传播对象的心理特点,从内容、形式上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才能实现初始的教育目的。第三,深入融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当前正逢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信息传递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互联网、融媒体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拓宽了信息交互的渠道,为廉政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当前廉政文化传播有必要深入融合当前数据流动的趋势,通过大数据分析当下廉政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根据受众的整体偏好定向进行内容更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廉政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廉政受众建设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廉政之歌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