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向度
2022-04-07张月邓娟
张月 邓娟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乌鲁木齐 83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4 月考察广西时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奋进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是因为发挥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合力,各族群众要勠力同心、心手相牵,共创未来,共享荣光[1]。面对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于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可以为我国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提供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价值引领。中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实现社会力量的整合,凝聚人心以发挥出巨大力量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实现“中国梦”,就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主线的位置上,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紧抓好抓牢。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向度
在历史的不断演绎中,中华民族逐渐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体的理念已植入了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一体感的增强有利于推动当代的社会主义进程旺盛发展。下文从学理层面对以下概念的历史生成进行分析以明晰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概念形成及内涵
要对“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进行区分,需要从历史维度对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民族”概念最早是出于构建国家的目的而生发。尽管这一概念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认知统一、界定清晰的内涵。近现代以来,基于现实需要,中外许多学者对“民族”进行了多角度、多语境的分析。我们过去采用的是斯大林对于民族的定义,但实际上,这个定义并不适合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所以要寻求一个能表征中华各民族关系的相宜表述。目前,国内对“民族”内涵的研究是基于两个视角来进行的:一个是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民族是基于地缘、文化等因素之上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另一个是政治学视角,强调国民、主权是民族国家的核心要素,认为“民族”是建立在国家主权之上、由国民凝聚而成的民族共同体[2]。
追溯“中华民族”的最早表述,梁启超是较早使用这一词的先驱者,但其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指代有一个变化的过程[3]。在最初,他企图仅用“中华民族”指代汉族。但其后中国局势发生了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中国人民的身份由“臣民”转变为了“国民”。这种变化使得梁启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中华民族[4],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说明[5],由此,“中华民族”正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之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整体而言,“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定义历经时间洗礼而不断延展,演化至如今的模样,“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即从仅指代一个民族到成为中国各民族的共称,从文化上的一个概念,逐渐成为集经济、政治等为一体的共同体概念。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6]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爱好和平、勤劳自强的中华民族,也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历史记忆的自在实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西方民族国家基于想象共同体叙事结构不同,中华民族是基于五千多年文明、人群聚合的历史事实的民族实体[7],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立足于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整体性概念。
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来指代中华大家庭,凸显了各民族的内在统一性。首先,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特征,多元是在一体框架内的多样性。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是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它们虽都被包含于民族概念之中,但所处层次不同[8]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哲学思想的不断演绎,是包含有多维内容、成员共担命运、共创记忆的实体,它有力地强化了中华各族整体的大民族共同体意识[9],具有全方位的一体性。其次,命运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属性。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直是自在状态,直到列强侵略,各民族联合起来保家卫国,民族意识才觉醒,处于自在状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逐渐走向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整合而成的集合体,不仅拥有共同的国民身份及疆域,拥有多维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融汇的关系,同时还拥有着共同的命运与前景。最后,“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五个认同”植根于几千年中国追求和合的历史事实中,形绘于近代各民族联合起来保家卫国的正义斗争中,强化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构成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的高度凝练,表征了国土为根、人民为本、文化为魂的基本理念[10]。“五个认同”突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交融,形塑中华各族“石榴籽”紧密团结的状态,体现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凸显了共同性特质,进一步显现了融合中华文化的主体间性,既明确了各民族是大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形塑了各族紧密团结在党周围的状态。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社会实践,形成于中华民族历史实践,在近代转变为一种自发意识,于新时代进一步确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皈依、价值升华[12]。同时,它也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呈现了各民族走向一体的过程,是自我意识与共同体意识的合一。这种意识是各族人民理性思维和感性记忆的集合体,其特殊性体现在具有其他社会意识所不具备的认同功能。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作为平等公民集合体的“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之上,并有进一步融合期待的政治、文化与心理的认同;是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既完成又未完成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同,其以文化的融合、历史的密切联系为依托,因而超越了政权认可与接纳和传统族裔认同的界限,在二者的张力中构成一种包括各族在内的整体认同的意识,所以其构成了实现腾飞梦想的必要条件。几千年的共同实践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砥砺前进的进程中内化于人民心中,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对这种一体感意识持续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各族人民在几千年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又是近代以来祖国建设与发展事业中形成的历史结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具备的凝聚功能,使得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作用,社会资源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整合,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利益团结在一起。党中央多次作出指示,鉴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实践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将各民族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向度
上述部分回溯几个概念的生成发展,初步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社会历史实践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因此,从时代向度出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重要位置,完成其时代任务,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一)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国民族工作始终将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一项重要方针,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这一方针的继续推进也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时代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又有助于这种民族关系的稳定延展。基于时代需要,加强中华民族一体感就要把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当成重要任务,这对各民族团结统一、并肩奋斗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时代的推进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对其的不断延伸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选择。将巩固发展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良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气连枝、同甘共苦。只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才能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利益的实现要最终落足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实现,只有祖国大家庭繁荣发展,才能带来各民族的繁荣发展。
(二)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中华民族发展的前提就是祖国的统一与安定。中国梦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发展,也需要始终如一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安定和民族的团结幸福是进一步激发大团结力量的前提。所以,反对分裂论、维护国家统一是增强中华民族一体感的又一时代任务。
回望过去,维护团结、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共抗外侮、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并凝聚成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在与共同的敌人——他国侵略者的抗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意识,各民族意识到大家实际上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共同命运的整体。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更加精诚团结,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更为各民族群众所接纳、承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铸牢不仅可以唤起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而且能明晰责任,使人们意识到维护祖国统一是责任也是利益所在,从而为共同的繁荣发展不断发力。如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纵深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但同时期,人类也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构筑起抵制分裂、维护统一的思想堡垒。
(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感叹,只有实现各民族亲如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姊妹,民族腾飞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6]。民族复兴不仅是各族人民的发展梦,同时也是各族人民的团结梦。
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愿景,也必须依托于中华儿女精诚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磨难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经历,辉煌了中华各民族共同体验,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归属感与向心力[13]。只有将一体感意识内化于人民的内心,才能发挥大团结的力量,充分引导各族群众将自身利益熔铸到国家利益之中,将自身所想转化到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中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体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共同体意识以其强大的价值引导力,让各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看到自身利益的实现,能从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中获得幸福感,从而使各族人民自觉凝聚和巩固“中华各民族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中国的腾飞做出更大贡献。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
如何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从实践向度探究其有效路径,是我们当下的迫切需求。面对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威胁与渗透,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党的认同,以强化政治保障;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提升精神品质;承继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建设各民族共享的精神乐园。
(一)加强政治认同,强化政治保障
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国家政权、执政党及制度的承认和认可,这种认可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民族多样性的接纳,源于对各族人民平等参与政治事务公平性的保障。各族人民对政治的认同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同抵御外敌的过程之中,确立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践之中[14]。
中国共产党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及其他关乎自身或本民族利益的顶层设计,以其制度化、规范化来维护民主的真实性[15]。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有效增进各族群众对党、国家、制度的认可与接纳。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党始终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一切的坎坷。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凝心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加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兼容共治的政治体系能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以最大公约数力量化解矛盾、破解困境,凝聚巨大合力[16]。
(二)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夯实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的腾飞必然要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之上。经济的发展助推“五个认同”的内化落实,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进一步铸牢。经济上的互助互利、利益蛋糕的公平分配是有效构筑共同体的“黏合剂”,公平共享地区经济发展和精神生活品质提升的红利,是维护共同体团结一致的钥匙。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至关重要。关键对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极力谋求实现各民族利益福祉的最优方案,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产业,建立综合多元的经济互助机制,加强联系,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迅速得到了改善[17]。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各民族之间形成经济互补关系,构成经济共享、利益共享的利益纽带,拉近差距,也拉近民族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人之所以对自己身份有如此明确的认知,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可,也是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体现,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精神栖息地[18]。中国的自尊自信实质上源于几千年文明这一“底气”,构筑意识形态高地,建设安定和谐的精神乐园,能够助力社会稳定、护航经济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接纳、内化,并且能认识到各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枝叶与主干的关系,各族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方向一致。所以要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蕴含其中的价值观、情感、道德不断润化各族群众的心灵,以此加深认同,进而使各族人民共建共筑并共享共有精神家园[19]。要将发扬中华文化作为抓手,始终坚持开放兼容、尊重谦逊的态度,在不断的交融中构筑各民族共同享有的心灵归宿和精神港湾,进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族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能够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民族一体感得以加强,中华儿女认同度的统一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才能生机勃勃、绵延不断。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要求我们从理论向度把握其内涵、从时代向度落实其任务、从实践向度探寻其路径。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探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本价值,形成了其合理的理论逻辑建构。通过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生成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各民族如石榴籽,同气连枝、休戚相关,共同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宁、民族复兴的宏伟梦想、巩固发展民族关系而发奋拼搏,这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巨龙出自东方,中华腾飞的梦想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指归,要求我们民族工作必须深化“五个认同”,加强“四个自信”,带动共同体凝聚意识的图景阐发,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融互促,书写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