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措施与成效分析
——以伊川县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2-04-07赵站超张校会李亚宾刘冰许王艺伟姜振伟吴向格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园国家生态

彭 颖,赵站超,张校会,李亚宾,刘冰许,王艺伟,姜振伟,吴向格

(1. 伊川县伊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河南 伊川 471300; 2. 伊川县林业局,河南 伊川 471300; 3. 郑州市动物园,河南 郑州 450008)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物种的基因库、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是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是人民群众最接近大自然的绿色空间,更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色彩。

为切实保护好湿地资源,我国于2005年开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的序幕,并不断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向正规化、专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国家湿地公园是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发挥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特定区域。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补齐生态短板的重要途径,是维护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平衡关系的必然要求。

1 国家级湿地公园机制运行优势分析

1.1 有效整合“脆弱”湿地

很长时间以来,广大群众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同时管理部门管理能力落后,导致破坏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尽快扭转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6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从抢救性保护的要求出发,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积极措施在适宜地区抓紧建立一批各种级别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对那些生态地位重要或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更要果断地划定保护区域,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同时,对不具备条件划建自然保护区的,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通知下发后,2005年杭州西溪湿地建成并正式开园,成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随后,全国各地一些“脆弱湿地”陆续被保护起来,在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走向正规化的同时以湿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让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

1.2 规范运行,管理有效

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2010年12月22日,原国家林业局制定并下发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以下简称《验收办法》),规定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完成后,由国家林业局抽调专家赴实地进行考核验收。验收过程中,专家依据《验收办法》和现场评估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达不到要求者不予通过,摘掉“国”字牌。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验收办法》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验收办法》对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各项工作均进行了严格规范,涉及管理方面的标准有:“公园规划范围边界清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管理权属关系明确,并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已建专门管理机构,人员稳定、专业较齐全,工作经费有保障;已制订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并已得到很好执行;保护管理设施建设符合总体规划,能够满足保护管理工作要求”。这些标准涵盖了土地权属、管理权属、勘界立标、社区相关利益协调、管理机构设立、工作人员配备、经费来源、规章制度建立、总体规划编制等各个管理层面,直接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级湿地公园的规范运行及多种功能的充分发挥。

1.3 牢牢守护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保持生态安全的底线。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是建立起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在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划定严格的管控边界,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及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高标准的监管要求。湿地保护红线的划定有利于推进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有利于促进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有利于推动湿地整体功能持续提升,有利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进行湿地红线管理,牢牢守护生态红线,让湿地不再“失地”。

2 河南省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措施与成效

2.1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市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至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后,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把湿地保护率列入主要指标,明确了推进黄河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举措。

河南省地跨黄河中下游,曾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对确保黄河永久安澜担负着重要责任。河南省境内黄河主河道长711 km,黄河干流河床宽阔,支流及引黄灌渠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沿黄地区湿地主要由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库塘、湖泊、沼泽等组成,总面积35.86万 hm2,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7.10%。因此,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河南沿黄湿地资源,规划和建设好国家级湿地公园,对于构建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存环境,传承黄河历史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保护与恢复湿地,下好建设美丽河南“先手棋”

2.2.1多措并举,推动湿地保护与恢复

1)湿地保护举措

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保护的核心区域是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以保护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严格保护其原生态特征,任由湿地生态系统在原生态的环境下更新演替,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提供“原汁原味”的生存场所。

以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生态保育区边界设置了界桩和警示标牌,提示群众和游客,此处属湿地公园保育区,禁止进入。在道路两边种植高大乔木,其下辅以灌木丛,形成错落有致的植被层次,减少外界人为活动对生态保育区光、声、气等各类干扰,形成相对封闭的生态空间,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最天然的环境。

伊河国家湿地公园还根据需要配备了相机、望远镜及远程监控设备,建立了完备的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协调森林公安局抽调警力到湿地公园巡逻执勤,以加强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湿地公园内埋设了界桩150个、界碑27个,清晰地标示了湿地公园的界限,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公园内划定野大豆、中华秋沙鸭等重点保护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建立指示标牌,以保护珍稀物种;在公园内设置两处观鸟台,便于对鸟类进行观测及保护。

2)湿地恢复举措

以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湿地恢复方式分为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2种。

自然恢复是除开展必需的保护工作外,不进行任何其他无关的活动,任由湿地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和演替,维持原有湿地自然风貌、保护湿地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使其成为自然的野生水禽栖息地。

人工促进恢复是用人为干预的方式进行湿地恢复,主要是从加强伊河环境整顿、严格水质治理及开展伊河湿地综合治理等3个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伊河环境整顿。由于历史原因,伊河及周边存在散乱污企业和私采乱挖、过度采砂等现象,造成水位下降、河道断流、环境破坏严重等生态问题。近年来,伊川县下大力气、用铁手腕、采取断然措施,强力整顿伊河环境。经过综合整治,取缔伊河沿岸采砂厂34家、鱼塘18家、散乱污企业40家,有效整顿了伊河环境,为湿地恢复和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严格水质治理。伊川县组织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县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林业局、水利局等多个部门及相关乡(镇)、街道办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伊河的水质治理,全面改善伊河水质。并分别实施了城镇和产业集聚区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城区排污口截流等系统的整治工程与措施,建设了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平等、白元污水处理厂及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超10万 t,保障出境断面水质达标,逐步恢复水生态。近年来,伊河龙门断面水质常年达国家Ⅲ类标准。

积极开展伊河湿地综合治理。2015年以来,伊川县按照“立水、安水、亲水”的保护战略,总投资24.29亿元,开展了“伊河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景观绿化项目”“伊河防护林项目”“伊河堤防治理项目”等多个伊河湿地综合治理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2.2.2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水体和陆地的过渡带,具备单一生态系统无法媲美的独特生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水生和陆生动植物资源,约40%的物种在湿地生存繁殖,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以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伊河湿地生境不断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丰富。伊河国家湿地公园邀请河南省野生动物生态学重点科研团队、河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首席科普专家团的专家们对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水质、土壤等指标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连续监测。监测成果显示:湿地公园现有维管植物92科51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和水杉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野大豆和野菱2种;现有鸟类42科18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鹳、中华秋沙鸭和金雕3种。相较于2015年《河南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列举的鸟类资源增加了17种、植物增加了175种。监测中还发现了大量原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没有记载的动植物新纪录:中华秋沙鸭(国家Ⅰ级)、白腹鹞(国家Ⅱ级)、白琵鹭(国家Ⅱ级)、白额雁(国家Ⅱ级)、水杉(国家Ⅰ级)等。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然成为展示伊川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热点、靓点区域。

2.2.3坚持保护优先,维护湿地原生态自然之美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湿地保护利用情况时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他还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习总书记关于湿地的重要讲话,为保护湿地提供了根本原则,为建设和管理好湿地公园指明了根本方向。

以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在试点建设中,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决不过度开发,决不急功近利,综合考虑湿地公园的生态地位及水源保护。从满目疮痍、杂乱无序的河道转变成为原真性不断恢复、景观协调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从杂草遍地、乱石横布的采砂点修复成为鸟鸣阵阵、如诗如画的美丽湿地,充分显示了坚持保护优先,维护湿地自然之美的成效。

2.3 以科普宣教为抓手,将生态文明思想及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工作主要是通过宣传湿地知识,宣传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激发公众保护湿地、珍爱湿地的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生态建设、湿地保护的浓厚氛围。

以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主要采用向社会广泛宣传、进社区、进学校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湿地、保护湿地活动:利用每年“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LOGO公开征集”“伊河国家湿地公园诗赋、摄影、书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与伊川县第一初级中学共建湿地学校,约定一季度至少为学生进行一次湿地知识宣讲并开展相应的学生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将湿地搬进校园,将生态教育作为学校必不可少的环节,将保护湿地、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祖国未来的栋梁。

此外,还在湿地公园内营造科普宣传教育的氛围:在湿地公园内建设室内宣教馆及室外宣教广场,安装各类宣传牌,建设宣传长廊及主题廊道,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和图片生动介绍动植物的相关知识,增强湿地公园宣教的互动性及趣味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仅积极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还将底蕴深厚的“伊洛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建设宣传人文历史、地域特色、伊河文化等的“宣传长廊”“主题宣传步道”及“主题驿站”,让公众在游玩过程中就能感受源远流长而又历久弥新的“伊洛文化”,使之成为涵养公众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2.4 合理利用湿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旷远恬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声的生态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给长期生活于喧嚣都市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集自然观光、休闲旅游、观鸟摄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以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目前已建有伊河国家湿地植物园、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北园及南园3个大型公园,建设了1个游客接待中心、10个开放式健身活动场所、1个篮球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植物园是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划分了梅园、竹园、桂园、牡丹园等12个植物集中种植区,沙类植物、蕨类植物、水生植物等5个特色植物种植区以及1个小微湿地生态区,全园植物种类达320余种,集中了伊川县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植物种类,既是湿地植物的保护基地、培育基地,又是市民认知大自然的植物科普园。

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力推动了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有了更多吸引力,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助力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伊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2020年河南省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了河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及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成效。“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赋予了湿地保护事业及湿地公园建设难得的发展机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应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为建设美丽河南、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公园国家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一见如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