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街巷景观设计思路探析

2022-10-10孟世玉刘安南张书文杨芳绒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5期
关键词:村容村貌街巷要素

孟世玉,刘安南,周 迪,张书文,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但部分开发商及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乡村街巷作为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民族性和地域性逐渐丧失。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街巷景观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总量相对较少。张瑞双对西部贫困山区街巷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得出西部贫困山乡街巷景观品质提升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改造方法[2]。夏蕾以浙江义乌缸窑村为例分析村庄街巷景观改造中乡土材料在街巷立面、铺装、景观小品、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运用方法[3]。王乃霞构建村落街巷空间视觉评估模型对7个皖南古村落街巷空间进行评价[4]。王坤对秦汉新城村庄街巷景观品质进行评价,发现街巷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5]。马锡栋对传统街巷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传统街巷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6]。可见,乡村街巷景观研究地区主要以中西部为主,而岭南乡村作为我国乡村的重要分支,其乡村街巷景观理应得到深入分析。

目前,广西北流市正全县推进乡村振兴,已建成长20 km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北流市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街巷存在的问题,如何组织清拆解决现状问题、选取村庄改造线路和节点及体现乡村街巷景观的乡土性。基于以上问题,以北流市乡村振兴示范点鸭埌村为例,围绕以上问题探索岭南乡村街巷景观设计的新思路,补充完善岭南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1 乡村街巷景观概述

乡村街巷景观是一个包括街巷铺装、建筑外部环境、道路绿化、街巷小品以及在此环境中人的活动的统一体。乡村街巷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反映村容村貌,其景观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通畅性

乡村街巷首先应具有交通功能,满足村民日常出行需求,同时将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联系到一起,提升三生空间的融合度,实现产业强、生活好与生态美的统一。

1.2 景观性

乡村街巷改造完成后应能够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沿线的建筑风貌应具有相同的肌理,利用本地材料对建筑立面、植物、围墙、铺装等要素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具有美学性和乡土性。

1.3 整体性

在街巷空间的尺度上、两侧建筑物的体量组合上、色彩上、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上求得统一。而在细部处理上、在色彩和地面铺装形式上进行变化,既保证村落景观整体统一,又保证街巷景观变化的丰富多彩

1.4 文化性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乡村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将景观设计和文化联系起来,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乡村街巷景观。

2 研究区概况

鸭埌村位于广西东南部玉林市北流市区北面,距市中心1 km,东面为独石湖、黄猿山,南为北流市区,西至旺面岭、独秀石山,北为中灵村、金枝岭,整个地域已纳入城区规划范围,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落。自古以来,鸭埌村自然地貌、人文景观优越,虽为丘陵地带,但多为地势平缓区域,土地肥沃。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大小池塘星罗棋布,祠堂20多座,特别是梁东平祠源远流长,建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文化历史。

3 问题解析

3.1 街巷类型分析

鸭埌村街巷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主街、巷道、巷弄3类。主街贯穿整个村落,宽约6 m,道路两侧布置着居民院落、祠堂、排水沟、农田等,主街空间比较开阔,属于开敞式街巷。巷道主要联系村落各个空间环境,宽窄有度,是街巷系统中最具特色之处[7]。主街和巷道建筑风格多样且朝向不一,协调度较低。另外,两侧乔木零星分布,下层植物多为杂草杂灌。村内主街的公共空间较多,有的被村民用作菜地,但多被杂草杂灌侵蚀。巷弄的宽度较窄,仅作入户小道通过使用,鸭埌村巷弄还未硬化且畅通性较差,村民出行非常不便。主街、巷道和巷弄共同构成了鸭埌村的街巷系统(图1)。

3.2 街巷构成要素提取

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依构成形态可分为实体和抽象要素。其中实体要素又分为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抽象要素主要包括民俗文化活动、农业生产情景等。

图1 鸭埌村街巷系统Fig.1 Yalang village street system

3.2.1实体要素

村落街巷景观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源等。通过实地调研,鸭埌村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金枝岭、植被、池塘。鸭埌村位于金枝岭北部,远处的金枝岭植被丰富,山岭连绵起伏,在蓝天衬托下非常美丽。两侧附属绿地上层以竹子、龙眼树、香蕉等植物为主,下层杂草丛生,垃圾乱堆乱放。村内的池塘较多,水质良好,改善了村落环境小气候,但水生植物种类单一,水景观效果较差。可见,鸭埌村自然资源基底较好,但未得到充分利用,在后续的规划建设中应通过保护、改造、创新等方式来改善街巷环境,提升鸭埌村街巷景观品质。

人工要素主要是指街巷里的建筑立面、道路铺装、广场、菜地等。鸭埌村街巷的人工要素主要有道路铺装、两侧的民居、建筑外环境、祠堂建筑、地面的排水沟等。鸭埌村的建筑立面材料有瓷片、红砖、土砖、水泥4种。红砖建筑立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整体较单调,无美感。土砖建筑由于时间较久,多数已破损或坍塌。民居院落大多数都有围墙,使得街道两侧得以形成连续的界面,有助于完整的街巷围和,限定街巷空间,但院落内缺乏管理,不美观。另外,当地门窗楹联的规格和样式与北方不同,常常在节日、嫁娶、拜祭等特殊时期新帖楹联。主街和部分巷道已硬化,但巷弄还是原生的土路,而且通达性较差。部分池塘沿线还未畅通,村民出行十分不便。道路两侧缺乏排水设施,生活污水严重影响街道环境,很多排水口都已堵塞,导致污水排入池塘,污染水质。另外,村内公共空间较多,但大多被杂草杂灌侵占。梁东平祠是村内最大的祠堂,祠堂门前有宽大广场,左右各立一对拴马石柱,广场前池塘水面宽阔。广场西侧是舞台,逢年过节会举行演出,热闹非凡。翰堂祖屋始建于清朝,康熙54年即公元1715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按现有的旧址所见有入门阁楼一座、正厅三座,以及后面围墙,建设风格及规格是按始祖当时的官职而建造。鸭埌村菜地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但无任何围合,管理粗放,景观效果较差。

3.2.2抽象要素

乡村街巷是村民日常活动的场所,民俗文化活动、农业生产情景等抽象要素也是乡村街巷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鸭埌村祠堂较多,家族文化深厚,祠堂不仅可作为祭祖活动、表彰仪式、家族会议的场地,还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在每年的农历九月都会举行“拜山”活动,家族宗亲齐聚一堂去祭拜祖先,祭拜结束后会在祠堂聚餐。这里稻谷一年两熟,稻谷收割后,村民会在梁东平祠前的广场晒稻谷,这些农业生产景观使整个街巷的乡土味更加浓厚。

3.3 街巷景观存在的问题

1)鸭埌村内自然资源较丰富,有龙眼树、相思树、香蕉、番木瓜、番石榴、荷花、鬼针草等植物资源,池塘较多,但未得到充分利用。

2)建筑风格多样且朝向不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景观效果差。

3)主街已硬化,但部分巷道和巷弄还未全部畅通,无法满足村民出行需求。两侧杂草丛生,植物景观层次不明显,菜地分布零散且无围合。村内公共空间多被杂草杂灌侵占。

4)居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另外,村庄缺少垃圾回收点,乱堆乱放现象严重。

5)村内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较多,导致村内街巷空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民俗文化活动只有在重大节日才会开展。

4 乡村街巷景观设计思路

4.1 制定“三清三拆”方案,组织村民清拆

农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发动村民积极性,本着一户多宅的要退出多余宅基地、占用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清拆、影响到村容村貌的要拆除的原则开展清拆活动。“三清三拆”是北流市依据当地乡村现状提出的清拆思路,主要有以下内容:(1)制定“三清三拆”方案,摸清底数,列出任务、等级造册;(2)入户协调,及时跟进,攻克困难户;(3)组织清拆,清拆工作与宅改“一户一宅”政策、打违相结合,建议由各乡镇统一组织机构到各村轮番开展清拆;(4)清拆一户,销号一户(图2)。

图2 清拆前后对比Fig.2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demolition

4.2 确定街巷改造线路

4.2.1方法

通过卫星图片理清村庄道路布局,找到村庄入口和出口,分清主干道和次干道,找出可能可行的选线。然后现场调研,对选线周边的建筑、植物、池塘、铺装等要素以及空间类型进行现状分析,将所有选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合理的乡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线路。

4.2.2结果

鸭埌村旧选线(图3)贯穿整个村落,沿街村容村貌得到提升,但与村民生活联系紧密的巷道和巷弄的环境未得到较好提升,未解决村民实际问题。新选线(图4)将池塘沿线道路打通,既方便村民出行,又将池塘和民居紧紧联系到一起,增加村落的亲水性。另外,梁东平祠和翰堂也沿线分布,水文化和祠堂文化相互交融,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底蕴。

图3 鸭埌村旧改造线路Fig.3 Old reconstruction route of Yalang Village

图4 鸭埌村新改造线路Fig.4 New reconstruction route of Yalang Village

4.3 鸭埌村节点改造设计

村庄改造线路选取之后,根据位置、现状、村民调查情况、文化等选出改造线路上的改造节点,分批对节点进行改造。由于改造节点较多,依据鸭埌村街巷景观要素筛选出7个节点分析总结其设计思路。

4.3.1村庄入口景观设计

鸭埌村入口较窄,将入口两侧的违规铁皮建筑拆除,拓宽道路,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村标。入口两侧的百年老竹林保留,竹林作为村标背景,常绿且稠密,屏障后侧风格不一的民居建筑,使周围环境看起来更加协调。村标材料主要为红砖和青砖,具有乡土气息,符合乡村基调。大门因其较大的体量,具有标识作用,在道路拓宽后更方便行车(图5)。

图5 村入口改造前后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village entrance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4.3.2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建筑立面改造应本着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让老房子好用、新房子好看。土砖建筑立面改造(图6)以修复为主,屋顶用青瓦修缮,墙体可刷土黄色,保留建筑原貌。另外,可增加0.6 m的红砖墙裙,提高立面美感。红砖建筑立面改造(图7)和水泥建筑立面改造(图8)可加白边,丰富墙面肌理,增加质感。其中,红砖建筑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女儿墙或红砖压顶,使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围墙的处理手法有加窗、加墙裙和植物遮挡等,在改造设计时,应根据围墙现状和周边建筑环境选取恰当的解决措施。

4.3.3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改造节点位于鸭埌村翰堂西侧,场地内设置廊架作为休憩空间,方形小广场作为集散空间。考虑到村民种菜的需求,公共空间东侧和南侧设置菜地,既节约成本,又具有乡土特色。场地北侧建筑高低错落,因此,廊架紧邻北侧建筑设置,视觉上具层次变化,增强了景观的韵律感。场地内原有大树、竹林保留,当地气温较高,可设置林下空间,供村民休闲娱乐(图9)。

图6 土砖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Fig.6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facade transformation of adobe building

图7 红砖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Fig.7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facade transformation of red brick building

图8 水泥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Fig.8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facade transformation of cement building

4.3.4建筑外环境改造设计

梁东平祠南侧小院建筑已修复,但院内杂草丛生,环境较差。前院空间(图10)一部分为菜地,但缺乏管理,影响村容村貌。在院落东侧设置0.48 m高的矮墙,起到围合作用,矮墙材料为红砖,立面上有“十”字形孔洞,给人以轻巧、通透的感觉。院内设置有廊架、菜地,村民可在此喝茶聊天,享受田园生态休闲生活。后院(图11)现状楝树保留,根据场地内地形变化打造下沉空间,非常有韵律感。考虑到梁东平祠前巷道人流量较大,在小院建筑的后墙开门、窗,以便更好地为村民、游客提供服务。

4.3.5菜园景观改造设计

鸭埌村菜园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但缺乏管理,不美观。该节点是鸭埌村巷道的一处菜地,周边植物资源丰富,但菜园与周边植物不协调。现状香蕉树保留,路边设置木栅栏对菜地进行围合。菜园北侧利用村内的瓷缸和木材等材料设计景观小品,既经济实用,又保护了村容村貌(图12)。

图9 翰堂西侧公共空间改造前后对比Fig.9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in the west of Hantang

图10 梁东平祠南侧小院前院改造前后对比Fig.10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front yard of the small courtyard in the south of Liang Dongping ancestral hall

图11 梁东平祠南侧小院后院改造前后对比Fig.11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ckyard of the small courtyard in the south of Liang Dongping ancestral hall

图12 菜园改造前后对比Fig.12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getable garden

5 结语

本研究以乡村振兴示范点鸭埌村为例,分析鸭埌村街巷的类型和要素,根据现状问题对其进行改造设计,探索岭南乡村街巷景观设计思路。经实地调研发现,鸭埌村街巷主要存在自然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被侵占、街巷空间缺少活力等问题,对其改造设计流程包括3方面。

1)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组织清拆,恢复乡村原貌。鸭埌村实施的“三清三拆”方案,由于各地区的乡村现状和文化不同,其他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清拆方案,对影响村容村貌、占用公共设施的建筑和杂草杂灌等进行清拆。

2)通过卫星图梳理出鸭埌村的主干道和次干道,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最合理的改造线路,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对乡村街巷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既要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又要解决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村民遇到的实际困难。

3)建造材料要具有乡土性,应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如村庄内的瓦罐、竹篮等,使街巷景观具有乡土气息。由于乡村街巷景观这一研究主题比较新颖,理论研究较少,研究难免不够深入和全面。且对其他地区乡村街巷景观尚欠缺调研,对其他地区的理论指导意义比较有限,今后还需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致谢:文中节点效果图由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村容村貌街巷要素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边走边唱
杂谈农村的变与不变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新途径、改变村容村貌
加快推进河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雨中的街巷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