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富强”路径依赖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022-04-07陈波,杨玲
陈 波,杨 玲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是一幅以国家现代化建设为主轴的宏伟画卷。从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100余年,中国主权沦丧,人民蒙难,同时也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7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现代化的追求实现了从借鉴模仿到自觉自为的转变,并且摸索出一条契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向全世界表明:“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47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为精神核心的崛起之路,是圆梦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之路,探讨其前提基础、生成逻辑、当代实践和美好蓝图,有助于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指引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有益经验与借鉴。
一、富国与强国辩证法下的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梦想:从富国梦到强国梦
富国与强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与追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2]326的政绩观。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也不论“富强”内涵如何演进,一直体现着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伟大梦想。纵观近现代以来中华儿女走过的漫漫征途,追求现代化的梦想从未止步,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硝烟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铸就了跨越式发展的丰功伟绩,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征程,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富国梦与强国梦,中华儿女迎来的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光景。
(一)站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确立的前提
中华民族浩荡五千年,在农业文明时代长期领先于世界。但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导致中国迟滞于现代化浪潮近200年。西方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丧失独立与主权,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寻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道路,站起来何其艰难,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之下找寻到了站起来所依靠的武器,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抢占先机,曾遥遥领先于世界。收割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霸主,加上工业革命后军事设备相继革新,社会制度系统化革命,在风云变幻间,英国一跃崛起为“日不落”帝国。随后,法国、美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也展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加快推进社会转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冲击既有的经济格局,打破传统的国家界限,垄断资本企图控制世界经济的野心日渐高涨,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居高临下,在落后的亚非拉国家中肆意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利益版图上的牺牲品。此时中国还处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小而封闭,工业尚未起步,思想僵化腐朽。尤其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难,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现代化启程陷入泥沼,至此,中国已被世界抛在后面。民族垂危之际,中国如何“自强”?又如何“求富”?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前行,中国的“富强”梦必须以“站起来”为前提。只有推翻“三座大山”,才能以启山林,只有以独立的姿态重返世界舞台,中国才有资格要求现代化,也才能切实地享有现代化成果。回顾近代历史,“富强”梦在此阶段的内涵是自立自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彻底终结了近百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耻辱历史,只有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从此以独立的身姿矗立于世界东方,“富强”的中国梦想才有扎根的土壤。
(二)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确立的基础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3]158物质生产资料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中国拨云见日,但海内外环境十分严峻,现代化建设关山难越。国际上两大阵营针尖对麦芒,陷入冷战冲突的时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实施严格的封锁策略,以此阻止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生。尽管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百废待兴的困局,经济困难,民生凋敝,教育科技等十分落后,依然不能阻挡中国追寻以求富为核心的“富强”梦,即农业国如何过渡到工业国。虽然国民经济从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1966年到1976年更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发展现实较之最初制定的现代化理想大相径庭。但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未朽,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现代化”的梦想不移。挫折再大也难以阻碍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步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力挽狂澜,一举扭转恶化的国内外局势,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国家发展重回正轨,现代化建设暗室逢灯,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国人民在勤俭奋斗中不断靠近“富起来”的目标。据统计,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 678.7亿元,位居世界第9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 689.8亿元[4];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 404亿元[5],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519 322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0%[6],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仅次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我们拥有了进一步“强起来”的物质基础,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时代的光明愿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率领全体人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兢兢业业从事现代化建设,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一贫如洗的局面。我国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令世界惊叹,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为文化事业的兴盛和人民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石。
(三)强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的蓝图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从满目疮痍的过去到欣欣向荣的现在,取得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富起来”的基础上迈入“强起来”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迸发出亘古未有的希望光芒。
新时代,中国已经将实现“强起来”的宏大蓝图带进现实。进入新时代,我国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成就显著,农业现代化蒸蒸日上;港珠澳大桥、“天宫号”空间站、北斗系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展现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就。2021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约39万亿元,货物进出口顺差近4.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全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8%,达到14 051元[7]。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解决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并将带领全体人民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图奋楫笃行。“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8]3-14,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新征程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中华民族“富强”梦的内涵强调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奋发于共同富裕梦想的实现,持之以恒走和平、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对“富强”梦的具体践行,贯穿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三个主要进程,三者相互独立且相互依存,展现着“富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切关系。“站起来”代表着政治上的独立,“富起来”代表着经济上的富裕,“强起来”代表着综合国力的全方位提升,三者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站起来”是“富起来”与“强起来”的基本政治条件,“富起来”是“强起来”的坚实物质基础,“强起来”又是对“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全面提升与巩固,三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富强”为发展目标,而“富强”的逐步实现又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前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二、贫弱与复兴交织下的中国人民的现代化理想:从告别传统到走进现代
封建社会的富强梦植根于儒家文化,以求达到对内构建权威、对外抵御侵略的目的,本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近代以来在追求富强梦的进程中,伴随着对现代化的探索,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开创期,即多个阶级引领下的被动现代化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时期。经过不懈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富强梦和现代化具有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保障。
(一)告别“人民蒙难、民族蒙羞、文明蒙尘”的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的必经之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蒙难、民族蒙羞、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对于人民而言,失去尊严、失去生存的权利;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帮凶;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传统中华文化遭遇冲击,文明蒙尘,国人信仰动摇。面对窘境,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投身到拯救国家危亡的事业中,将民族复兴视为自己的使命。
洋务派是开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广泛研习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此期间,政府兴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等一批大小军工企业30多家;开办以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为代表的民用工业155余家,其中有27家现代民用工矿企业;大力兴建包括商轮、铁路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并着手开创中国基础工业化和防御现代化的先河。维新变法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思想牢笼的破裂和现代社会大厦的构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对外贸易和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通商口岸成为现代商业、工业、金融业及文化的中心;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人口超过400万,是中国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排名第六的大港口。从闭塞到开放,从小农到城市化,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加速。1912年到1920年,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达到9.4%。1936年前后,中国现代工业总产值占比节节攀升,由20世纪初的4.9%上升到10.8%,工厂手工业比重由5.9%上升到9.7%[9]311,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质的转变,从轻工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重化工业为主,表明工业化程度加深。依靠着私人资本主义的兴盛,社会团体构成随之改变,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得以崛起并登上政治舞台。1937年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被迫中断。
近代以来,中国虽在重重束缚下开启了现代化建设之旅,但现代化事业崛起的目标难以企及。现代化无法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现代化思想还没有完全被国人接受和认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侵略下被动开启的,且发展过程一直受到西方的压制,难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告别“人民蒙难、民族蒙羞、文明蒙尘”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产生的必经之路。
(二)遵循“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建党精神”之初心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诞生的创造之举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肇始阶段,各个阶级、阶层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尝试和付出,但都遗憾败北。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都无法彻底清扫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障碍,在中国现代化问题凸显、陷入迷茫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曙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传递到中国先进分子手中,颠覆了中国旧的革命思路。中国社会揭开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在此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中国现代化寻求到了恰合时宜的理论指南与坚强的领导力量。
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凭借着五四运动的热潮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并直接推动了现代化向新阶段的转变。在思想上,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久不息,并很快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交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期的探路提供了灯塔;在政治上,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凝聚了思想上的共识,并奠定了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很快完成了由“自在”向“自为”的蜕变,工人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陈独秀倾力创建的《新青年》为最初宣扬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受到广泛传播与接纳,远见卓识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救国家于存亡绝续、救人民于生灵涂炭的正道坦途,即社会主义道路,也找到了确定中国革命是否胜利的中坚要素,即广大工农群众。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才得以闪亮登场,从此,中国革命拥有新掌舵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华儿女挣脱了帝国胁制、封建压迫和官僚资本的榨取,以独立的身份书写历史新篇章。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规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充分准备,也极大扫除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障碍与阻力。
1921年7月1日,浙江嘉兴红船上孕育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孕育了伟大的“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源,其精神包含着党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积极汲取科学真理的首创精神;党坚守在逆水中行舟、在压迫下反抗、在死亡里新生的奋斗精神;党延续着克勤克俭甘为孺子牛、为国为民初心不改的奉献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承,激励着每个共产党人,是中国接续奋发的力量源泉。在“红船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国家危亡之际顽强拼搏、迎难而上,扛起了民族复兴之重任;更是在国家新生之后肩负国家富强之时代大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回顾历史,十月革命的号角声传递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理论准备;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储备力量源泉;“红船精神”作为党的精神之源,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精神土壤。此三件历史大事为开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指引着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自此,在中国共产党的率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用数十年的艰苦耕耘完成了发达国家跨世纪摸索的工业化道路。在工业4.0的新时代,我国将接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全面现代化的升级,制定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和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三)确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诸多阐述,并凝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历史和现实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梦是长久以来的愿景,是脚踏实地的追寻,也是描绘将来的写照,实现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因此,确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应有之义和必然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体人民用武装守卫山河,历经28年浴血奋战,在披荆斩棘中建立新中国。在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前提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航船。1954年,“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首次提出;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阐述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两步走”的战略部署,首要是建立初步工业基础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 “三五计划”中重新阐释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强调推进以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为四大基础的现代化。虽然现代化建设初期面临诸多难题,且出现严重失误,却依然在艰困中搭建起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得以鉴往知来、厚积薄发。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恪守前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着手现代化事业的继承与发展。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巧用“小康之家”这样通俗易懂的词语向大众解释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三步走”战略。历史车轮一往无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又对我国的现代化战略作出调整,制定更高目标,即到21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进入发达国家之列。江泽民、胡锦涛带领全党接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并奋力前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10]627-628。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迸发蓬勃生机与活力,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并推动人民生活从温饱跨越到总体小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2012年10月,引领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旗帜传递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明确新型现代化目标,即全面贯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对“三步走”战略有了新的布局,最终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现代化目标逐渐明晰、内涵不断丰富、步伐更为坚定,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中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现中国梦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相伴相生的过程,实现中国梦必然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础上,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华儿女筑梦、圆梦之历程。回望过往,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备受欺凌下的被动发展时期、艰苦奋斗中的主动探索时期和复兴征程上的开创时期,从被动开启现代化到主动追求现代化,再到创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古老中华民族在逐梦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涅槃重生。
三、中国与世界竞争下的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新实践: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新道路
放眼世界,全球化已是现实和历史必然,每一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中国早已成为全球化网络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同舟共济,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搭建了广阔舞台,世界前行的巨轮不能缺少中国这个关键引擎。近代以来,中国都在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教育理念等,不断追赶西方现代化步伐,在贸易、管理、教育等领域借鉴他国智慧。中华民族的逐梦之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或将遭遇重重阻碍。由于制度、理念、利益、目的等不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会面临诸多困境,中国在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时,践行着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不仅为自身取得了现代化建设成就,还向诸多谋求发展中不失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承担起大国担当,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将用坚实而有力的步履迈向强国梦。
(一)从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到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的对立,新中国难以摆脱“铁幕”所带来的“吓阻”、遏制与排挤。此时唯有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大国才能与之匹敌,经济上苏联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政治上坚持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够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方案,“以苏为鉴”是当时中国现代化方案的不二选择。虽然苏联模式过于集中且渐失活力的政治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社会制度的扭曲,但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而言是重要的指引。借鉴苏联模式,中国不仅获得了体制上的经验,也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相扶相助,苏联派来3 000余位专家为中国提供技术、人力支持;苏联支援贷款,并在技术设备、建筑装配、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实上成效显著,工农业快速增长,重工业建设成果丰硕,兴建了包括第一汽车制造厂、鞍钢大型轧钢厂等工业企业。除此之外,中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政治建设、干部管理、文化建设等体系都向苏联取经。苏联模式为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模板。
但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完全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依靠政府指令来决定经济的手段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官僚阶层高度集权,垄断了生产生活资料,成为计划经济的独断者,造成严重腐败;片面追求重工业建设,而疏忽了生活资料的产出,使得百姓生计困苦。从1965年开始,中国已经意识到苏联模式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克服其积弊的方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案开始重构,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方案呼之欲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廓清迷雾,开辟正确航线。
改革开放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引领并开拓到腾飞的新天地。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反思苏联模式后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2]139因此他说道:“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首先,突破单一模式,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模式。其次,改革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明确指出:“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12]3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强大活力,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再次,改进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破除经济的僵化,将资本、技术等要素纳入分配体系,采用再分配方式兼顾公平。最后,打破了苏联的封闭式发展模式,实行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为现代化事业赢得了安定和平的环境,争取到了充足的技术、资金、市场资源。从打破苏联模式到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启航,中华大地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
(二)从借鉴西方现代化的路径到创新中国特色现代化伟大工程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与版图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长期遥遥领先,“现代化=西方化”一度成为大众的共识。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处于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发展中国家只需遵照西方现代化逻辑,照搬西方模式就能进入现代化社会,却对西方国家存在的社会混乱、政府失责、经济停滞等诸多社会问题避而不见。事实证明,照搬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真正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权,掉进发展陷阱,成为脱离不了西方国家控制的附庸。诚然,西方国家走过几百年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中国也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学习西方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经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科学的教育理念等。但中国的特殊国情表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178
我们在借鉴西方现代化路径中开辟出适合自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经济上,整合计划和市场,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释放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能充分调动市场的创造性,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又能发挥好政府的调节作用,减少资源浪费,调控金融风险,增进社会公平。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汇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恪守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文化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下,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国际交往上,摒弃西方的霸权主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将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我国的基本遵循,致力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这一系列成功探索和伟大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坚强的领导力量、广泛的群众拥护和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是因为3个因素:第一,坚持认识上的客观性。客观认识社会制度的差异,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但资本主义在数百年里踏寻的历程是能为中国发展提供经验与教训的。第二,坚持系统性、全面性。中国在经济、文化、技术、管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同时也系统地分析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缺陷,做到取长补短,形成后发优势。第三,坚持了立足本国实际的自主创新。中国不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经验,而是对西方模式进行充分反思,并在实践中丰富现代化理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中国在发展中不被他国牵着鼻子走,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为中国发展汇聚强大底气。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气贯长虹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略定力,才能使我们的现代化道路成为长远的坦途,并在此光明大道上撷取更广泛的成功。
(三)从新时代的擘画到追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表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3]中国在躬体力行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沿着这条路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梦想,中国还将继续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成功超越。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着殖民与侵略、压迫与剥削,直至现在,西方依然通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导世界格局,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宣扬“唯西方论”,也将资本渗透到其他国家以此干涉别国内政。透过疫情和“俄乌冲突”反观当下的西方世界,多国疫情失控、经济滞胀、种族歧视恶化、社会治安混乱、国际信誉大跌,出现治理危机。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诸多方面展现出其难以阻挡的生命力。
第一,在物质生产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物质财富的生产列为重中之重,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内有效平衡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坚守着以开放包容的立场拥抱世界,并乐于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传授中国建设经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传统思想熏陶了中国治国方略数千年,所以中国一直反对通过霸权、殖民手段的掠夺式发展道路,坚持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在政治构建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制度建设汲取了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优点,形成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强大的政治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激发出社会的集体活力,并持续、高效、稳定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用行动证明,实现现代化不只有走西方化这一条路,中国创造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快速蜕变,实现了用几十年追赶上了欧美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成果,实现了质量与速度的双超越,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建设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要义。西方的现代化显示出对资本的无限追求,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资本面前,人民沦为一个个敛财的工具;而中国的现代化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点,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持续建设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做到谋百姓之利、解民生之忧。
第四,在文化发展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西方在文化政策上奉行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以“普世价值”为自己开道,实则扰乱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试图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导思想。中国在文化方针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平等尊重、交流互鉴的文化氛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世界优秀文化,积极学习他国有益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与创新。我们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让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给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第五,在生态保护上,与西方现代化中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一直贯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张得到政策的落实和百姓的拥护。我们将延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前行,踔厉奋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多发展选择,中国用实践证明西方化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我们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走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把握这一真理的正确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体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沿着“富强”梦继续开启新的伟大征程。云程发轫,踵事增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安心定志、坚毅勇往;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延续前行中,我们循梦而行、素履以往;中华儿女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里继续谱写历史华章、开创人类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