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前后的青年“丧”文化演变与对策

2022-04-07

关键词:青年人情绪新冠

王 君

(南京传媒学院 国际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2)

“丧”文化在90后和00后部分青年群体中盛行,他们借助特定的文字、图画和音乐表达其悲观、颓废的消极思想。“丧”文化的代表群体是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习惯通过网络宣泄现实生活中积压的情绪和压力,使得网络成为“丧”文化的聚集地。“丧”文化的流行是集体焦虑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导向,它与积极、乐观、向上的主流文化相违背。

“丧”文化具体在哪一年形成,已经很难回溯,但大概的分界点是2010年。2010年之后,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开始放缓。钢铁、汽车、电器等很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不得不实施供给侧改革,而在这一阶段,房价依然飞涨。降产能,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减少,高房价,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升高。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价高到要“六个钱包”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大量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拿着微薄的薪酬,看着城市的高房价,只能选择合租、群租,成为“蚁族”。除此之外,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人不得不忍受雇主“996”的压迫等等。面对重复的工作内容、恶劣的生活环境、无望的婚恋生活,难免会产生“我是谁?我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我的未来在哪里?”等困惑,当看不到自己的前景时,就会降低自我评价,产生沮丧低落的情绪,整个人“丧失了蓬勃生气”,于是就成为了“丧”的一族。

1 新冠疫情前的青年“丧”文化

1.1 青年“丧”文化的表现形式

“丧”文化最知名的代表是一张出自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葛优躺”照片,演员葛优塑造的角色季春生无力地瘫在沙发上,发型凌乱、眼神疲惫、嘴唇微张,呈现一副生无可恋的姿态。季春生的形象意在讽刺社会上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缺乏理想的懒汉,却意外蹿红,被年轻一代用来代表个人的颓废状态。很多人表示,这张照片真实地刻画了自己在家的模样,纷纷为照片配上文字,诸如“生命不息,躺尸不止”“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葛优躺”传递的悲观和疲惫正是大众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单身困扰、高昂房价下的内心写照。这些青年群体借助表情包表达自己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的愿望。类似表情包还有嘴角上扬却眼含热泪的Pepe蛙、披着头巾的长腿咸鱼等等。这些充满颓废气息的表情包都隐含了青年人对生活的自嘲和无奈。

毒鸡汤是“丧”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心灵鸡汤”一词源自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德于1992年出版的书籍“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直译书名为《心灵鸡汤》。杰克在书中讲述了101个温暖人心、积极向上的小故事,里面充满了鼓舞大家拼搏奋斗的金句。这些金句激励了一代人的成长,人们把他们称为“心灵鸡汤”。而“毒”鸡汤虽拥有和心灵鸡汤类似的简洁句式和口语化表达,却与心灵鸡汤的积极内涵相反,往往会给读者浇一盆冷水,让人对生活更加绝望和无措。常见的“毒”鸡汤有“等忙过这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你不努力一下就不知道什么是绝望”“奋斗多年终于从无知的少年变成了无知的青年”等。鸡汤虽“毒”,但却常常和读者自己过往的失败经历完全契合,让人发笑的同时也难免深深叹息。

音乐也是“丧”文化的表现形式。2016年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发布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歌曲中“作息紊乱,我却越来越胖,不要加班”“我累得像只狗”等歌词唱出了“996”青年群体的心声,成为了“丧”文化的代表歌曲。其他还有“可惜不是你”“一辈子的孤单”等歌曲成为了社会上单身青年“丧”心理的发泄口。随着“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发展,上海某公司推出了“丧茶”品牌,抓住青年消费者的表面自嘲而实质缓冲的心理,用负能量的外壳包装正能量的内涵。“丧”茶品牌虽是迎合“丧”文化而诞生,但正如其英文名“Song Tea”,表达了希望“丧”文化青年也能用音乐排解心中的颓废,丧气过后继续努力生活。

1.2 青年“丧”文化的起因探究

90后成长于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崭新时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相比父辈更为扁平化,经常出现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一人身上的情况,因此他们从小就在承受升学、就业的压力。与父辈相比,90后获取信息大多依托于互联网,庞杂的信息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奇人怪事、各色消息,应接不暇。互联网成为一个虚拟的社会群落,而90后在这个社会里,开始更多地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要发出怎样的声音?”。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一部分人将其作为自身负面情绪的宣泄渠道,他们在现实中为了维持尊严,始终保持正面、完美的优秀青年形象,而到了网上,则选择卸下面具,完全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乃至犬儒理想。这一类青年人仿佛塑造了两个“自我”,正负两极,割裂又统一。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他们放弃伪装成三好青年,坚持一个“自我”,大方承认自己的缺陷,对负面想法不再遮遮掩掩。这部分年轻人内外统一,乐于表达一个真实的自己,当一个完整的敢于为自己发声的独立个体。

青年人对于“葛优躺”的集体认同,不仅仅是对自身压力的宣泄,更多的是对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自嘲。说起为什么会“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但概括起来主要是房价过高,生活成本过高,当代青年人面临着疯狂加班、社交应酬、赚钱不易等多重压力。尽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但由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社会阶级逐渐固化,晋升通道越来越窄,年轻人逐渐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传统的努力不足以改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暴露无遗,个人的努力在阶层鸿沟面前显得尤为弱小。部分年轻人认为既然努力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不如不努力,虽然不会成功,但至少会很舒服。既然努力也未必成功,那为什么不轻松生活呢?无力改变现状,但可以不介怀地接受这种无力。类似的自嘲,无一不体现青年人对无力打破现状的绝望。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成功,但他们同时也洞悉并受困于自身的无能为力。但事情并没有到达无可缓和的地步,青年的努力奋斗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新冠疫情下的青年压力分析

2.1 新冠疫情下的生命和心理压力

在全国防控的日子,每个人都统一听从党中央指挥,严格遵从专家防控要求,宅在家中抗击疫情,不给国家添乱。因为全国人民在这场疫情面前,很直观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些在疫情中离世的人再也不会回来;每个人的生命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家庭和社会。新冠疫情给青年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有心理上的强烈冲击,让心理发生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加。大疫大灾往往会引发人们共同的恐怖、惊慌和担忧等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需要被倾听、被关注、被理解、被支持,所以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变成了刚需。国家卫健委等多个部门在2018年联合下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迅速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做好心理援助服务[1]。同时,在善后和事后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开展持续的心理援助服务。这次疫情的可怕之处在于未知,新冠病毒极强的传染性,让人人自危,倾听与理解,加上适度的情绪释放,会帮助人们恢复,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面对疫情,青年人应尽可能通过内外各种途径调节紧张情绪。每天媒体上新冠肺炎的信息铺天盖地,让人们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疫情无法预测,由此产生担忧和恐惧也是无法避免的。当假期延长或者为控制疫情而需要居家工作,青年人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获取疫情信息,焦虑甚至恐慌的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加重,随之产生一系列反常的心理反应[2]。适度的焦虑情绪有利于青年人应对各种危机,过度的焦虑情绪则会影响青年人应对危机。之所以产生焦虑,通常是由于感知到所处环境的失控。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扰乱了青年人原有的生活,他们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好,甚至睡眠差,体重下降等。如果抑郁情绪每天持续时间短暂或仅仅偶尔出现,那么这种抑郁情绪是完全可以自我调整过来的。如果抑郁情绪每天持续时间较长,那就需要精神科专业医生的帮助。

2.2 新冠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严重冲击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就业形势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相较于SARS疫情(2003年)对就业造成的影响具有诸多相异之处,突出表现为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及时滞更长。相较于SARS疫情,新冠肺炎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主要呈现以下不同点:第一,势大力沉。首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体量的增长极其可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从2003年的不足14万亿元发展到今天近百万亿元的规模,也即是说,新冠疫情对GDP一个百分点的影响会对其绝对量影响将达到数倍以上,而最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其次,两个时期产业结构迥异。2003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有42.04%。新冠疫情爆发对交通、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冲击最大,而如今服务业在GDP所占的比重已达54%,整体提高近12个百分点。第二,范围全覆盖。新冠疫情覆盖范围遍布全国,尽管毒性低于SARS,但其传染性更强,对各省市、地区防疫部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特别是服务业、工业等行业由于推迟复工遭受重创,几乎覆盖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第三,供求双受限。新冠疫情引起的失业不仅是由于需求受限,很大程度上还离不开供给受限,需求本质上并无骤降。但是,员工受疫情影响不能及时复工,这也就使得失业变得复杂化、多元化。此外,还有部分岗位更类似于待业而非失业。第四,共振效应。新冠疫情的冲击不仅在于疫情本身,而且还表现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许多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陷入泥淖,从而对国民经济活力产生直接影响。新冠疫情爆发正处于中美贸易僵滞时期,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经济形势都充满复杂且多变的不确定性,随着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连续大涨,企业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新冠疫情的多重冲击,停工停产、市场份额缩减、现金流告急、库存难以消化等问题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第五,大学生就业受更大冲击。此次疫情与毕业生找工作时间相重合,如今毕业生规模达到1 000万人。因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相当大。

3 新冠疫情下青年“丧”文化的演变与对策

这次新冠疫情,一方面给“丧”一族带来了一个契机,之前很“丧”的青年人,在新冠疫情中表现出了“生”的渴望;另一方面,在疫情带来的各种生存压力之下,部分年轻人越发的“丧”。疫情导致了长久以来被掩盖在惯例和常态下的政治、社会和观念冲突加速爆发。我们身边常见的“丧”文化可以分为“落差丧”“低迷丧”和“压力丧”三种。“落差丧”多指自身赶不上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表现出的孤独、无力感;“低迷丧”的形成和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的不理想有关;“压力丧”更多显示的是因生活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形导致的萎靡状态[3]。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反复,“丧”文化传播的范围和程度显得更加猛烈,面对严峻的形势,青年的“丧”更多的是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匿名书写个人的成长史来表现而并非自身倒向娱乐主义。

新冠疫情这两年,青年人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竞争加剧,收入降低,内卷严重。“丧”是给自己的缓冲,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给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年轻人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时候,就会说类似于“我不想奋斗了,只想做一条躺平的咸鱼”之类的丧气话。年轻人以此来排解内心深处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力感,进而释放对生活的压力。通过呈现“丧”的状态来努力使心灵得到片刻的喘息,而后再进行自我调整,休养生息,恢复精力。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失落沮丧可以让人节约能量;悲伤哭泣可以使人放空心情,深层思考。合理的“丧”行为其实是年轻人自我调整的一种方法。它还有另一层面的积极意义:抵抗焦虑、接纳自我[4]。如今,不少年轻人陷入了焦虑的漩涡。看似自暴自弃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年轻人的自嘲,体现的是年轻人无奈表达出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社会群体和政府部门都需要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引导大学生走向积极、阳光的一面,从根本上破除大学生的“丧”心理。

3.1 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出发来打破“丧”心理的现实困境,需要在政策层面把控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刺激国内的生产和消费。大学生的“丧”心理大部分是由疫情下企业效益不好导致的就业困难所引起。从2020年疫情爆发到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和政府在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颁布和出台了各种政策。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录的人数翻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对于公共卫生等稀缺专业加大招录等这些措施都为疫情下的就业率提供了保障。随着每年高校毕业人数的上涨,各级政府还需要加大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力度,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长期来看,国家还需要持续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大学生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各地政府部门完善用人制度,积极利用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体系吸引高校学生落地就业,打造灵活的就业平台,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给予人才具有竞争力的待遇。

3.2 高校层面

高校应从三方面帮助大学生脱困。首先,在学生的基础认知层面,需要打破其本身对于“天坑专业”和“劝退专业”的固有思想。具体可以通过学生兴趣培养、社团活动宣传以及就业体验等方式将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大环境资源倾向的政策背景进行紧密结合,便于更好地平衡就业供需关系,使学生“愿意学、热爱学、值得学”,真正地投入在专业人才需求方向上。第二,需要加强大学生团体中的思想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拥有积极的社会心态。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支部、学生会、班团组织等进行文化精神教育。同时,在疫情之下更要密切关注各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对大学生开展重点帮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业帮扶。尤其是针对基础学科,高校应提供合适平台为学习有困扰的学生定期展开教学讲堂,组织学院内优秀学生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二是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学校要确保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对接方面落到实处。三是对待就业困难的学生,学校应组织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开展专题校园招聘会和培训课堂,将“学”与“用”相结合,以实践和就业导向为指引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学业与就业的对接问题。

3.3 个体层面

面对“丧”文化,个体层面要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增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认知上,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与周围人的差距,不断取长补短。正确认识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带来的差异,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地追赶他人,合理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正确认识新冠疫情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做到相信国家相信社会,减少仇视社会,减轻过度忧虑的灾难化思想,要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从容应对的勇气和信心。情绪上,不要过分排斥自身的焦虑、担忧和恐惧,学会引导负面情绪转向正常,寻找适合自己释放压力的途径。情绪过于偏激时,要学会寻求帮助,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来舒缓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建造强大内心来增强调节情绪的能力。行动上,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作息时间,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地做好自我日常管理,加强体育运动,戒除暴饮暴食、迷恋网络、自闭等不良嗜好。

猜你喜欢

青年人情绪新冠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