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分析

2022-04-07翁阳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域间集群供应链

翁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全球分工不断精细化,在比较优势、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因此,探讨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内在联系,探索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文献回顾

1.1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

供应链是指以终端消费为牵引,为生产某一产品而形成的在不同区域、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形态.产业集群是指某些主导行业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大量聚集在一个地理区域,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特定产品的生产.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基本目标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合理分配物质资源,实现产业组织和生产流程的合理衔接,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增长极效应,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产业集群供应链和谐共生,形成高效有序的社会生产体系.

当前,学者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对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刻画:戈钢等[1]分析了区域船舶制造产业集群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结构的特点.刘峥[2]指出供应链协同管理对促进中药材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更好地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余福茂等[3]对电子商务经营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协同驱动管理机制.沙蓓蓓[4]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要素进行阐述与论证,指出加强化工企业发展中的供应链协同能够显著提升化工企业的运营绩效.陈香等[5]对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探索与论证,并通过构架行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构建低碳创新网络协同管理机制,从而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丁保国[6]研究了漳州商贸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探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王伟等[7]对产业集群的模块化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论证.聂笃宪等[8]针对产业集群企业的采购需求,引入增广拉格朗日协调方法,建立了分布式集群供应链优化配置模型.总的来看,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发展密切相关,产业集群供应链科技禀赋越强、分工越明确,对供应链的技术要求越高、带动效应越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就越显著.

1.2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意义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的分布呈现高度不平衡的区域特征,在不同省份和区域之间形成了以不同核心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因此,维护高效健康区域产业集群供应链关系,保障要素流通的高效通畅,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1.2.1 有助于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 我国产业集群从西部至东部呈现结构化、层级化特征,在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创新能力方面差异明显,区域间的经济互补性较强.产业集群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整合国内各产业集群及其上下游企业,推动区域间市场资源、创新资源共享,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2 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 健康有序发展的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构建顺畅国内大循环体系在供给侧方面突出表现在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中的交易仍不通畅、要素流动性仍不充分.稳定和发展供应链,一方面通过构建高效的流通体系,降低企业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高效供应链体系的及时反馈,可以提升供给侧的发展水平,推动供给侧向科技化、高端化转型.

1.2.3 有益于促进产业发展转型 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供应链,在发挥发达地区优势产业、核心企业的产业辐射能力的同时,可有效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的互相流动,有助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扩大市场资源配置的溢出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此外,通过技术输出,供应链网络可构建供应链联盟、生产外包等形式,促进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1.3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动因

区域发展相互依赖理论[9]认为,区域间经济产业发展不是平行和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比较优势理论[10]也认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主导产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区域间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间的互联互通、优势共享,区域间要素的流通和分享是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动因分析,唐建生等[11]指出供应链的中间组织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具有重要作用.Simatupang等[12]提出供应链协同通过科学有效的资源组织形式,拆分产品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可提高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陈国华等[13]认为通过协同效应、核心竞争力的构造、利润最大化、建立产业联盟、应对全球竞争等五方面促进机制,构建区域供应链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平衡协调区域间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凌鸿等[14]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链条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控,组成区域供应链主导企业、节点企业、交互关系的体系结构,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通畅运行,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因.

1.3.1 物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首先,运输成本是影响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指出,产业倾向于在运输成本较低的区域内形成集聚,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高效物流体系的支撑[15].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采购、销售网络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强的跨区域、跨国界调配实体物资的物流管理能力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的关键.如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中国的上海和广州均为世界主要的物流中心和货物集散地.

1.3.2 信息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 信息流决定了产业集群内市场主体是否能够充分平等地获取信息,供应链科技的发展向企业提供了大数据、机器算法等获取数据的新模式;产业集群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

1.3.3 资金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粘合剂 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都离不开与资金流的充分耦合.有序、充足的资金流动是产业集群通畅运行、上下游企业间互动良好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提升产业集群内的跨周期配置能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2 区域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实践

2.1 产业集群供应链日趋紧密

随着互联网科技、工业4.0技术的发展,在供应链和产业协同方面已形成了主导企业和链条企业互相配合、精确分工、统一协调的工作流程,进而实现整个产业集群上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侧面反映了近年来产业集群间、供应链间依存度的不断提升.

2.1.1 零库存管理日益普及 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不仅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也和整个产业的生产安全紧密相关.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企业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对库存管理和库存周转率的提升日益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抓手.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相关产业对供应链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供应链时刻畅通.

2.1.2 产业分工趋于精细化 随着各主要行业科技曲线的不断攀升,生产工艺和流程日趋复杂化.单一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均由不同环节的上下游企业合作完成,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日益加强,要求供应链和产业的紧密度进一步加强.以芯片产业为例,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流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而电脑、手机等芯片使用密集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需要强有力的跨区域供应链进行协调.

2.2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需求增强

当前,我国已经转变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一二三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国,但各产业均呈现区域化趋势,优势产业在空间上向一些某方面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集中,各区域间产业特点、产业分工泾渭分明.例如,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部地区,第二产业主要在中东部富集,第三产业主要聚集于东部沿海和主要一线城市[16],跨区域间供应链协同的需求较为强烈.

2.2.1 产品市场 我国不同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产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对跨区域供应链进行协调的需求较大.但当前跨区域调节政策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层面,旨在解决产品市场关键环节的供需矛盾.对市场的局部矛盾,如高科技产业中的“缺芯”问题尚无妥善解决方法.

2.2.2 要素市场 除了产品市场外,要素市场也面临着区域间的供需矛盾.长期以来,我国通过“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方式解决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市场内部的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但是,宏观调控层面的跨区域调节政策在灵活性、普适性方面较难满足每一个产业链的个性化需求,亟待实施更加灵活和主动的跨区域供应链协同政策.

2.3 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化程度加强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认为,在复合系统下各子系统通过信息、物质交换等组织途径将逐渐自发形成有序开放的系统,任一系统和组织形式将逐渐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在复合系统演化的过程中,各个子系统和组织需要构建途径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17].与该理论相吻合,随着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供应链网络逐渐从区域间、行业间的网络逐渐向开放、共享的平台化模式转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逐渐从区域间、地方间的集群逐步向外部环境开放和集成,不少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了货物、技术、信息的共享平台.供应链方面,有效通畅的价值链促进产业集群的有效增长,促进产业链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有机融合,最终促进形成与外部环境的有效沟通、协同发展的产业和经济生态.

2.4 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机制亟待完善

王玲等[18]研究了影响区域供应链协同发展稳定性的因素,认为内外部因素可以对供应链的稳定施加正向和负向影响.在负向影响中,有部分因素亟待完善.

2.4.1 多层次的供应链体系尚待建立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跨区域供应链的整合力度显著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得供应链内成员企业能更好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随着越来越多的节点企业汇入链路,供应链发展成为了相互关联的复杂联合体.任意节点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进而衍生影响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显著的“短板效应”特征.近年来,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证实“断链”影响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稳链”“强链”的重视,亟需在区域供应链中形成有韧性的供应链组织和管理模式,将供应链中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统一和整合.

2.4.2 供应链支撑条件尚不成熟 世界范围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匹配有机融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系统.物流方面,“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生态尚处于发展初期,物资、商品的流动信息尚不能被合理检测和运用;信息流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无法通过及时获取有效信息支撑商业决策;资金流方面,物流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现阶段金融机构的对物流行业的支持还停留在穿透银行信贷的阶段,对于股权融资、供应链金融等较为复杂的业务需求尚未充分匹配,导致企业的存货、仓单、应收账款等有效资产无法充分盘活.

2.4.3产业间关联度低 现阶段大部分产业集群的整体关联度较低,产业集群内部的经济循环体系尚待完善,抗外部冲击能力有待提高.我国主要区域内产业集群间产业前后向联系小,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产业集群的核心均为加工组装等环节,缺乏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合理布局,产业链上的精细化分工倾向表现不明确[19].以汽车产业为例,各大城市群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整车组装生产线,但对上游动力电池等零配件、原材料、物流配送等环节的布局和协作不充分,产业梯度的层次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待完善.

3 创新区域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建议

3.1 完善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顶层设计

3.1.1 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带动作用 城市群是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和区域供应链政策的协调性较低,主要问题是将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问题简单理解为企业间的贸易关系.建议在规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城市群和区域供应链的发展布局,通过技术迭代和制度优化为城市群和区域供应链的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和路径.

3.1.2 打通内循环供应链体系 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重点区域的核心产业为主体,联通带动国内各产业集群,形成关系紧密、优势互补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区域内部的企业进行区域内、跨区域的产业垂直整合,在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区域供应链的效率和韧性.

3.1.3 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2020年,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旨在推动供应链金融合理有序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供应链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为将来一段时间的供应链提升工作指明了方向.

3.1.4 构建跨境供应链协同体系 顺应全球产业发展、产业转移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动向,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向周边区域和国家有序转移.通过制定标准形成优势互补的供应链协同生态,推动我国产业集群供应链布局向更高层次迈进,助力国家间形成利益关联、优势互补的国际竞合新局面.

3.2 提升产业集群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3.2.1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基础研发能力 发达区域应加大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环节提升,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以点带面,增强产业集群对新产业、新技术的吸引和适配能力,从而提升关键环节的科技含量.

3.2.2 推动网络科技和供应链科技深入融合 网络技术的运用,对于供应链内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维护主导企业和链条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的绿色发展的物流供应链,可发挥供应链网络技术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的合力效应,带动所在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提升区域供应链的科技竞争力.

3.3 建立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机制

随着产业集群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和交织发展,当前产业集群供应链在形成协同发展格局的同时,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协同关系——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间的关系、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核心企业与政府关系等各种关系不断交织深化.为促进产业集群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建议构建多层次、多方参与的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以保障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健康和平稳发展.一方面,在各产业集群内就主导行业培育相适应的配套供应链服务体系,从而加强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建议加快制定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的供应链标准化体系,以增强供应链对产业集群的承载和托底能力.

3.4 建立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评价机制

推动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发展,离不开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合理保护区域市场营商环境、预防垄断发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推动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探索建立协同评价体系.在明确产业集群内涵和边界的基础上,对相关产业可承载供应链的类型、规模、时间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区域供应链格局奠定基础.其次,探索建立区域供应链支持体系,根据区域产业集群供应链评价结果,建立和动态调整对区域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发展、动态升级.

猜你喜欢

区域间集群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