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新工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以《电子技术》为例
2022-04-07张萌
张 萌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299)
1 新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要求
1.1 新工科的建设背景分析
新工科在教育领域的建设主要基于两大前提背景,一是互联网高速发展催生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工业智能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国际竞争从原本的工业3.0时期进入到工业4.0时代,我国要想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就新兴工业展开相应的人才培养,只有把握了人才的优势,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才能保持走在世界的前列,因而高职院校要据此调整自身的人才培育方向,换学科导向为产业需求导向,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以为国家相关领域源源不断输送创新人才[1];二是互联网对人们学习生活的覆盖,让原本的工科教育观念、方法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深化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工具,创建开放的线上课堂,借助新鲜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正确思政思想的贯彻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展开,使其能够在思想与专业学习相协同的教育机制下调节好身心,更好地调动出自身潜力,扎实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吸收,进而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出专业能力。
1.2 新工科中的课程思政
基于以上新工科的建设背景分析,可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新工科人才,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人才的竞争力:首先要令学生能根据相关行业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知识、能力储备,必须对其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加强。其次要令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实用性思维和娴熟的实践能力还要增进学生的整体工程观,只有学生具备整体的专业视角,能够系统地解决专业问题,其才能很好地使用各种复杂的变化的工作、研究环境[2]。而专业学科教材缺少对这部分内容的导入,还需要教师借助对课程思政的深化,转变学生现有的专业思维、素养。
2 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2.1 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不足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于新工科的建设落实理解相对表面,认为新工科的工作开展就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加强线上课程的开发,深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忽视了对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常表现出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的渗透分离的情况。其实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树人”,与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学生做事)看似是缺少关联,实则内里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来解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的外在环境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思政教育正是催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其与专业课教育都是学生能力提升、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要让学生将做人与做事、思想与实践相统一,加强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渗透才是最为有效的路径[3]。
2.2 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了解不深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项新兴产业不断萌出,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模式,对应的,各个领域、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要以强大的实力应对挑战,顺利渡过时代的变革,人才还是各企业争取的关键。然而以往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死板,根据现有的行业岗位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阻碍了学科之间的融合,窄化了工科人才的多维知识体系构建,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有限,也限制了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接收和理解,学生对专业发展的预判和对自身的学习规划存在严重滞后性,这些都造成了其在新工科人才养成道路上的障碍。要改善这一情况,还需要学校方面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拓展对各专业前沿理念与技术的捕捉和掌握,丰富现有的教学素材,以让学生可通过专业课学习保持与前沿知识之间的联系。
2.3 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课程开展还有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调动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为被动,而新工科的建设就要求工科人才具备长期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如不对这一情况进行解决,则新工科的各项要求将无法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得到落实。结合信息技术开展线上课程教学固然是转变现有教学方式的一个有效途径,且由于学生本身对互联网比较熟悉,在线上开展专业课教学必然能让学生较快地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并能在多元的网络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优势。
3 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电子技术》为例
3.1 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
《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相关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在新工科的开展理念下其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大的工程观,理论联合实际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般电路与绘制、数制与转换、基本电路及其调试转换与维修原理、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与对应产业发展需求向对接,灵活运用以上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领域研究与生产的现实问题,其教学涉及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使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图标阅读能力、产品说明书理解能力和解决电路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2 对标职业目标搜集前沿素材
《电子技术》作为机电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其知识技能在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智能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立和学生具备素养的确定,也应该在原本教材的基础上加上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这一课程的设计与展开才能真正做到以专业对应产业的需求为导向,从而为国家相关领域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如《电子技术》课程原本的素质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探究问题的思维和习惯,结合我国智能工业的现有发展阶段,学生还应跳出单纯的问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整体性思维,形成积极翻阅中外文献,从中总结思路与方法的好习惯,从而以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具体的研究问题、难点,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的解决路径,并开展多样的尝试,以让学生的素养提升更加全面、能够与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相接轨。
3.3 设计微课引导学生自学
明确了教学理念、确定了教学内容后,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的线上课程设计要选择一种能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教学形式。互联网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广泛以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层出不穷,但鉴于慕课在制作与落实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时间较长、听课人数较多,教师对学生出勤情况不好掌握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关教师还是应该从易于操纵和使用的微课着手设计,以通过简短精练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高效的学习体验。
3.4 借助NI Multisim 10软件开展互动教学
《电子技术》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实践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通常是分开展开,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和灵活地应用知识,因此线上课程的设计与展开必须借助一定的软件技术将实践内容纳入其中,以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和实践的需求,让其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实践得到统一。NIMultisim10是一款仿真软件,能够在不消耗能源、实验器材的基础上保证实验数据维持在较小的误差中,能够满足电子技术试验对误差的要求,同时也能轻松避免真实实验的安全性问题,在线上教学中推广并应用可谓是一箭双雕。
4 结语
基于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规划,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单位,应率先将新工科的工作落实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来。以《电子技术》的课程建设为例,以往的课程设计与开展过于侧重对学生理论、实践技术的充实和锻炼,忽视了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动性强,学习主导性的体现颇有不足,不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较为费力,对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关注度也有所缺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应用需求不能很好地匹配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研究探讨与创新的能力也是难以激发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