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名著,一个讲坛
——以“班级文学讲坛”为载体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2-04-07浙江湖州市东林镇东林小学313021杨芬芬
浙江湖州市东林镇东林小学(313021) 杨芬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名著阅读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
名著是历史的积淀,是创新的先导,是时光的沉淀。阅读名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人形成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而在实际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遇到不少困境,如面对大篇幅的作品,学生往往浅尝辄止;部分学生虽然喜爱读书,但在阅读范围的选择上存在偏差,名著遭到了冷遇;即使有部分学生愿意阅读名著,也是为应付考试而看,功利性太强……面对这样的困境,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审视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名著阅读。为此,笔者开设了“班级文学讲坛”,以解决第三学段学生在名著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班级文学讲坛”即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阅读平台,通过“好书发布”“知识讲座”“课前演讲”“一家之言”“思维导图”“观点争鸣”“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帮助学生突破课外阅读的困境,促使他们深入阅读名著,真正走进名著、走近名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趣:“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缺乏主动性。教师要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一旦读书成了一种需要,学生就会主动找书读,从而逐渐提高阅读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呢?
(一)好书发布,推荐优秀书目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好书发布会”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自主选择优秀的中外名著,推荐给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推荐的形式可由学生自行决定。例如,有的学生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向其他同学推荐《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在光影的演绎中,学生对未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有的学生在推荐《城南旧事》时,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疑问:“‘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什么意思?爸爸的花儿掉落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被激起,打开书本一睹为快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二)知识讲座,讲解名著要点
“知人论世。”读书,不能不了解作者。而要想了解作者,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在阅读名著前,笔者开设了相关的知识讲座,着重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著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背景知识,并简要地介绍相关名著的大致内容。学生在听完讲座后会对名著产生好奇心。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进行阅读,就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在进行《鲁滨逊漂流记》知识讲座时,笔者告诉学生:“这本小说是作者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启发而创作的。”并引导学生就“现实中,独自一人能否在孤岛上生存”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笔者并不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去书本中寻找答案。
(三)课前演讲,分享精彩片段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与演讲是相辅相成的: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说得出来;说得少了,多半是因为看得不多。笔者在每学期初会制作演讲时间安排表,在每节语文课上利用3~5分钟请1~2 个学生进行个人演讲,演讲围绕当月阅读专题展开,内容和角度由学生自选。例如,一个学生以《青铜葵花》一书为主题向大家做了课前演讲,并分享了书中的一段描写:“太阳照着大河,水面上有无数的金点闪着光芒。这些光芒,随着水波的起伏,忽生忽灭。两岸的芦苇,随着天空云彩的移动,一会被阳光普照,一会又被云彩的阴影遮住。”这段话描写得优美细腻,学生深深沉醉在曹文轩如诗如画的语言中。课前演讲不仅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名著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部分学生对名著情节的精彩讲解还能激起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班级中逐渐形成了讨论、阅读名著的热潮,营造了良好的名著阅读氛围。
二、明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是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过程。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更需要读者用心、反复地琢磨文本,使自己的知识、品行、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一家之言,积累阅读成果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对名著进行赏析评价,如介绍名著相关的作家、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确定共同的研究方向,讨论并形成本组观点后,派代表在“班级文学讲坛”中进行展示。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当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时,可能会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但这样的争论是思维的碰撞,是合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一书时,学生对虎妞到底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还是为了成为祥子的占有者和控制者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在争论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小说的主旨。
(二)思维导图,厘清阅读脉络
在小学阶段,学生大多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师可借用思维导图将文本结构可视化,促使学生把握文本脉络,厘清人物关系,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如笔者在每个阅读专题教学开始前布置好思维导图任务,当学生完成专题阅读并绘制好思维导图后,笔者再将本专题的思维导图收集起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内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导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完一本书并不是阅读的目的,学以致用才是阅读的目的。学生能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对阅读最深层、最根本的实践。
(一)观点争鸣,抒发阅读感受
针对在“一家之言”活动环节中呈现出来的观点相悖的现象,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搜集材料,进一步论证本组的观点。例如,在阅读《城南旧事》后,学生对“英子遇到的那个小偷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小偷偷东西是为了供弟弟读书,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从他对弟弟的态度和对英子的态度来看,这个小偷是心地善良的;有的学生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偷别人的东西,小偷偷东西的行为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了危害,所以他是坏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书中的小偷这一形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此外,通过辩论,学生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加深了对名著的认识。
(二)课本剧表演,丰满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著是适合搬上舞台的,如《西游记》《伊索寓言》中的精彩章节,以及《一支蜡烛》等现成的剧本,都可以为课本剧的表演提供参考。课本剧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主动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成为文中“我”,演绎内心独白
阅读名著时,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人公。此时,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细细揣摩人物心理,真实地演绎角色内心的独白,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例如,当学生阅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荒岛生存”这一章节后,教师引导学生再现鲁滨逊的内心独白。有的学生讲道:“鲁滨逊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开辟了新天地。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安于现状,害怕困难。我想,压力越大越要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成为坚强的自我。”通过代入人物形象,演绎其内心独白,学生体验到了鲁滨逊由悲观绝望到坦然面对的心路历程。
2.转型编和演,再现精彩场景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时,可以将创编课本剧的环节交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在主动创编课本剧的过程中揣摩人物形象、调整台词内容、排练动作细节等。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演出时,学生把文学常识与德育、美育等内容融入舞台艺术表演之中,这既培养了他们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编演《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内容时,学生重点抓住孙悟空的动作细节和内心独白进行演绎,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孙悟空火眼金睛、明辨是非的形象,同时感悟到唐僧的慈悲和善良。在这个过程中,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到了文本所传递的精神和力量。
四、内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对于作品中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品读、感悟、积累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化,还要及时为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指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一)拓展阅读:调动兴趣,拓宽视野
“读书的长度是需要锻炼的,当你每天多增加一点阅读量,你自然会习惯,你的人生就会慢慢变得厚实,你的内心就会变得生动、善良、细腻、美好。”因而,当学生阅读完一本名著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让阅读继续延伸下去,从而调动并维持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阅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名著,如《格列夫游记》《孤岛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探险游记类小说,让学生跟随小说的主人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创意读写:以读引写,以写促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读写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以读引写,以写促读。例如,阅读《昆虫记》一书时,学生发现了科学著作的趣味性。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参考《昆虫记》的语言风格,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动物。一个学生仿写出《小蚂蚁》一文:“一只小蚂蚁,独自四处走动。我想它一定是位高明的厨师,出来找一些食材做饭。皇天不负有心人,它终于找到好食材了!它发现了一块小面包渣。可是它太小了,搬不动面包渣。它围着面包渣转了几圈,好像在想办法。突然,它转身往回走。‘它是放弃了吗?’我正想着。没过一会儿,这只蚂蚁厨师带着几位搬运工来到现场,它们齐心协力,把面包渣搬回洞中。看来,今晚它们会有一顿丰盛的晚餐喽!”学生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将观察到的事物描写得生动有趣。
又如,在阅读完《草房子》后,学生深深沉醉在曹文轩如诗如画的语言中,笔者顺势让学生写写故乡的春天,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丝丝细雨缠缠绵绵地去了,留下混着香味的空气。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混着青草,含着花香——应是那美丽的自然本味吧!那味道被风轻轻送进了我的梦里。”学生的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是字字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并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所看到的景象,这不失为一种进步。
读写结合,让学生有感而发、有例可仿,写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了。当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时,好的作品就会涌现出来。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出,让他们互相评价、互相激励,从同学的文章中发现自己遗忘或疏漏的信息,促使学生再回到名著阅读中,从而实现了以写促读。
借助“班级文学讲坛”这一活动走进名著,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审美的核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走进名著,让学生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潜心会文,享一份自在的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