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多维分析

2022-04-07刘先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刘先春, 佟 玲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善用”则是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大思政课”的核心是思政课理念问题,需要构建系统化、整体化、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目的是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善用”的核心是改革创新问题,目的是通过“大思政课”将要素集聚起来,从单纯的学校思政课转向为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的“大思政课”。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2],既要钩深探究其构成要素和系统特征,也要探寻“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心骨”“主渠道”“主阵地”,实现“大思政课”建设质量的整体跃升。

一、明晰“大思政课”建设的要素构成

所谓“大思政课”,是以“育人”和“协同”为核心范畴架构起育人能量储存与释放场域的各类要素和条件的总和,是由多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兼具发展性与时代性的系统。对“大思政课”系统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才能促进其育人功能实现。根据各要素在“大思政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要素、运行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三个层次,这些要素各守其位、互为协同,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图景。

1.“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性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3],在“大思政课”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大思政课”的基础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要件。从价值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大思政课”明晰“为什么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4]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并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大思政课”建设标定了前进方向。从方法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懈探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的不断探寻、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精心培养,为服务“大思政课”建设积累宝贵理论成果和经验财富,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坚实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要件。作为“承担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讲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5]的基本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大思政课”建设成效如何,亦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和运行息息相关。一是组织领导与管理情况。组织领导与管理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方向和质量,其领导责任是否明晰、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工作机制是否完善都深刻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实效,对“大思政课”建设质量产生根本影响;二是思政课教学情况。组织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关键任务,其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教学改革是否推进、教学考评是否规范、师资配备是否齐全,都将深刻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推进产生直接影响;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其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后备理论供给和人才储备产生间接影响;四是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思政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决策咨询和理论宣讲等工作,对“大思政课”建设中相关主体的素质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五是学院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6],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文化建设成为典范,率领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底气十足。

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要件。教师作为“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能动要素,既是“大思政课”的建构者和实施者,也是“大思政课”育人成果的创造者,无论是“大思政课”的实践开展还是生态维护,都离不开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参与和支撑。“截至2020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06 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比2015年增加44 290人。”[7]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有力建设,确保了“大思政课”建设后继有人。当前,国内外形势交错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的育人氛围,这就要求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大思政课”育人实践过程中形成“头雁效应”。

教材建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件。“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8],“大思政课”建设亟需思政课教材作为其载体支撑。 一是“大思政课”目标承载。在国家意志层面,大思政课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立德树人目标需要教材目标予以细化;在人才培养层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本任务需要思政课教材目标予以阐释。二是“大思政课”内容承载。“大思政课”建设既要体现内容和结构的完整性,系统地将“大思政课”育人要求贯彻到各级各类思政课教材之中,并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加以结合,在思政教材内容层面实现各类育人内容的有机结合;也要体现“大思政课”育人知识的逻辑性,即通过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优化配置,以学理化、学科化、体系化阐释“大思政课”内容。

2.“大思政课”建设的运行性要素

运行性要素,即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能量供给的各种要素,主要包含领导、理论、资源三大要素。

领导要素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性力量。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党。从本质上看,不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坚持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具有内在统一性。“大思政课”建设过程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过程,这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接班人储备”,而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布局科学化、流程规范化、责任明晰化提供了内在支撑。坚持党对“大思政课”的领导,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原则,是确保“大思政课”建设效能高超和质量优良的根本保证。

理论要素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思想性力量。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9]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理论,为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功能实现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直接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对建党建国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历史回溯和经验总结,对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行动指南。

资源要素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补给性力量。其中,历史资源是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之和,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系统汇总,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经验供给;文化资源是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内的柔性资源之和,各种文化交相辉映、赓续绵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精神力量;信息资源是“大思政课”得以顺利开展的信息手段和媒介工具之和,“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勃兴,使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微信等社交媒体飞速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时代化的新介质新平台。除此之外,环境、社会等资源也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多种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和互融共促,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

3.“大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性要素

保障性要素是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撑的系统要素,主要包括组织要素和制度要素两部分。

组织要素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组织载体与依托力量。从纵向上看,“大思政课”的组织要素包含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组织机构体系,包括中宣部、中组部等在内的中央领导机构构成其顶层组织机构,包括教育部、省级教育工委、市教委、地区教育局在内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组织机构构成其协同和执行组织机构。从横向上看,“大思政课”的组织资源包含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党政领导、党委工作部门以及科研、后勤等部门。其中,校党政领导、党委工作部门是组织要素中的领导要素,“可以通过对权力的运用,建立有效转换各种需求、传递相关信息的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物质、设施等工作条件保障,督促相关部门配合、合作与共享”[11];科研和后勤等部门侧重科研育人和服务育人,注重挖掘后勤保障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中的育人要素来实现自身在“大思政课”中的价值。由此,构成了纵向组织贯穿、层层落实,横向组织功能互补、协同配合的组织体系,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组织支撑。

制度要素是“大思政课”建设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党中央对思政课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视一以贯之。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通过总体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七个部分对“大思政课”建设进行全面布局,形塑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为稳扎稳打建设“大思政课”标明了制度规范。

学科、学院、队伍、教材、领导等要素的挖掘与总结,构成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性、运行性、保障性三维系统架构,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要素支撑。

二、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特征

“大思政课”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联结而成的具有整体育人功能的实践场域。“系统整体之所以具有整体性,只因为它是系统中的要素、部分有机联系的综合,也是系统中多种关系的统一和协调。”[12]在“大思政课”系统中,多种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协调表现为大思政课的目标指向性、系统层次性和环境开放性。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性特征,是探寻“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的必然要求。

1.明晰“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指向性

明晰目标指向性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起点。“大思政课”系统构建和效能跃升离不开科学明确的目标引导,目标是统领“大思政课”建设全局的总纲。关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中,“立德树人”明晰大思政课的育人理想和核心使命,系统规定着“大思政课”的性质和方向,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主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标定“大思政课”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着力点。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各建设要素既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主线,做到“线”的持续性贯穿;也要始终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契合点,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目标统合点,以“四个服务”为目标联合点,做到“点”的精细化关照。在“点线结合”中,各建设要素获得意义感和方向感并达成共识、走向共情,各建设实践产生协同力、合作力和凝聚力,形成“大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

2.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层次性

遵循系统层次性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基点。以“思政课”为界分,“大思政课”系统包含着思政课内部子系统和思政课外部子系统。其中,思政课内部子系统可按照学段划分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子系统,而其中的大学思政课子系统又可进一步细化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等子系统;思政课外部子系统可按照主体划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子系统。虽然各系统层级在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建设地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差异非但不能成为诸多系统层级相互离散的原因,而正是它们走向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不同层级的子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既是“大思政课”科学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大思政课”形成和作用的客观标志和重要形式。

3.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环境开放性

明确环境开放性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重点。“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备环境开放性特征。一方面,环境开放性表现在环境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深入推进,使得“大思政课”建设环境愈加复杂,“大思政课”必须通过自身的反馈调节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影响,对其现实内容、实践场域、作用机制等具体环节进行调整,使“大思政课”系统在不断深化发展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发展方向性。另一方面,环境开放性表现在“大思政课”驱动环境的良性演化。“大思政课”对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作出相应反应和调整后,又要将其反应和调整的结果输出给环境,从而发挥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作用,进而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助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在系统与环境的因素相互交织、需要相互催发、目标相互驱动过程中,“大思政课”建设过程得以推进,其立德树人目标也随之实现。

三、探寻“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将其基础性要素、运行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联结起来,以党的领导为“主心骨”,不断发挥思政课系统内部“主渠道”作用和思政课系统外部的“主阵地”作用,在“主心骨”“主渠道”“主阵地”的互融共促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向纵深发展。

1.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作用

党是统摄“大思政课”建设全局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大思政课方向明晰、内容准确、程序合理的根本保障,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心骨。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作用有三重实践意蕴。

第一,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引领。理论引领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精神因素,是大思政课的行动方案、方针政策和实践措施制定的理性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13]新时代,加强党对“大思政课”的理论引领,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深刻论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突出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明确要求“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鲜明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阐明了新时代为什么要上好思政课、如何上好思政课等重大问题,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指针。将其贯彻至“大思政课”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是确保“大思政课”思有方、谋有据、落点准的关键。

第二,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容引领。内容是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加强党对“大思政课”的内容引领是帮助中国青年涵育志气、充盈骨气、强健底气的重要方式。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育志气。“大思政课”内容既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也要彰显其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做到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类型各学段,涵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4],构筑“大思政课”内容的思想高度。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充盈骨气。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全讲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深学细悟伟大建党精神,用红色旧址、红色故事、红色文献、红色文艺鼓舞斗志,增进“大思政课”内容的历史厚度。三是通过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强健底气。在新时代的伟大篇章中,有中国人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抗疫”章节,党中央的统揽全局和果断决策、广大医务人员的逆行出征等动人图景,是“大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鲜活素材,是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例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保家卫国”篇章,防汛救援一线广大消防官兵的昼夜奋战、喀喇昆仑山上卫国戍边英雄以赤胆忠诚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等感人情景,是引导青年长志气、强骨气、蓄底气的强劲引擎。

第三,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制度引领。制度引领是“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规范因素,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规则程式。加强制度引领,既是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作用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践之要。一是“立治有体”,针对“大思政课”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细化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将“大思政课”实践中证明较为成熟的方法上升为制度规定或制度措施,将大思政课各领域各环节实践运作纳入规范的运行体系之中,提升大思政课制度完善程度;二是“分治有责”,既要明确基础性要素的主体责任,也要明确各运行性要素和保障性要素的监督管理责任和协同配合责任,提高大思政课制度责任尺度;三是“施治有序”,确保“大思政课”各领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避免因制度衔接不畅导致“失序”和“脱序”现象发生,提高大思政课制度协同力度。

2.发挥思政课系统内部“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5]。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嵌入并从属于“大思政课”育人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大思政课”建设在显性层面的具体体现,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内在动能。在具体实践中,发挥思政课系统内部“主渠道”作用主要基于三条路径展开。

一是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大思政课”建设课程供给跃升。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非指各学段思政课的一体归并和集聚靠拢,而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体系统性的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互通整合性的递进和思政课教学过程协调有序性的提升,在其实质性上是思政课学段差异性的协同和内容多样化的统一。质言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大思政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客观标志和基本任务。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既要注重思政课目标一体化建设,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达成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共同情感、共同意志,也要注重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确保教学内容设定的整体规定性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有序性;既要加强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通过构筑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协同高度、打造教师配备的标准梯度、实现教师培训的同频进度、营造教师互动的共振频度等方式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性塑造,也要加强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信息、人才等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助力于思政课教学资源生态再造,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共意、内容共通、队伍共建、资源共助中促进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二是加强本硕博思政专业人才系统培养,确保“大思政课”建设人才供给充足。充足的思政专业人才供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依托。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保障思政专业人才供给充足,关键是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讲,就是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引领,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等为抓手,以“专业课+辅修课+公共课”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系统化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人才,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提供人才储备和供给。

三是加强“大思政课”理论研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思政课内部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加强“大思政课”理论研究的核心场域。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要求呼唤我们进一步厚实“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基础,把握思政课建设在不同时期的目标要求和呈现形态,为“大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提供理论供给和实践参考。一方面,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学理基础研究。当下应从马克思主义原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献入手,结合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论述,深挖“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要加强“大思政课”基础理论研究。需以具体化研究为基础,深入把握“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进路,缕清“大思政课”各要素、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梳理“大思政课”的系统特征,深入研究“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需以整体性研究为关键,全面梳理“大思政课”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脉络,系统总结“大思政课”相关建设的基本经验,延展“大思政课”研究的理论视角,拓宽“大思政课”研究的辐射范围。

3.发挥思政课系统外部“主阵地”作用

“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效用’大小,不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条件的整体性作用下的效果。”[16]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其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其他“大思政课”建设相关的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思政课系统外部“主阵地”,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外在动能。发挥思政课系统外部“主阵地”作用,至少存在着如下两条作用路径。

第一,发挥学校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其一,“思政课+课程思政”的多课程协同。思政课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立德树人是所有课程的共同责任。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中“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17],课程思政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必须继续梳理各门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衔接深度和配合效度,推动“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纵深发展。其二,“党委+团委+学工+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的多主体协同。“大思政课”建设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的事,而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共同之事”。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学校党委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带领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组织育人”为“大思政课”建设增强活力;学工、人事等部门应充分发挥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纽带作用,以“管理育人”扩大“大思政课”辐射能力;教务、科研、后勤等部门应充分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将其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在“服务育人”拓宽“大思政课”作用空间。

第二,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子系统协同作用。这一实践包含两个面向:其一,科学界定各子系统之间的职能边界。“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每个部门因其所涉领域不同导致其所发挥的效用各有其限度,这个限度构成了“大思政课”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职能边界,对职能边界进行科学界定是多子系统发挥协同作用的基本前提。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需明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8],将家长的优秀榜样示范、高尚家风的熏陶作为“家庭”子系统的主要职能;明晰学校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场域和关键场所,将系统性课程教学、阶段性教学目标和长期性价值观培育作为“学校”子系统的基本职能;明白政府是“大思政课”的“托底单位”,思政课教师尊严的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守护、各种资源供给的保护是“政府”子系统的关键职能;明确社会是“大思政课”的“后援团”,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认可、信任、参与和支持是“社会”子系统的重要职能。其二,在确定职能边界的基础上促进职能协同。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子系统职能协同是基于“大思政课”建设性质和特点的深刻把握。一方面,要打造适配互益的“建设共同体”,做好实践统筹、措施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各子系统既要肩负起各自系统内的具体建设责任,也要肩负“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责任,在实践中做到既践行本质又观照全局,在政策落实上既指向明确又注重耦合,将单个子系统功能最大化与多子系统协同最优化统一于实践之中。另一方面,畅通各子系统向“大思政课”建设的集聚通道,依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省区市教育部门等打造各子系统信息共享、资源协同的“大思政平台”,通过平台维系和促进子系统间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互动,使“子系统”联动集成,汇聚成具有协同育人“整体意义”的“大思政课”。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