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态势、主要挑战及应对之策

2022-04-07唐爱军王培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实力挑战

唐爱军, 王培洲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2.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出了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基本判断,在讲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经受住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在讲成就时,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在讲问题时,点明“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2]。由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何种态势、面对哪些主要挑战等基本问题,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态势

立足新时代十年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理论依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肩负着使命、经受了考验、增强了自信、存在着挑战。其中,“肩负着使命”是从意识形态的地位作用角度而言的,“经受了考验、增强了自信、存在着挑战”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态势。进而言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基本态势有以下特征:

1.总体向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总体向好”的主要表现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3],这体现了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时代特质。“总体向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从思想层面讲,是因为新时代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就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两个确立”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保证。从制度层面讲,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进而从制度维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保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有效发挥。

由于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的同向发力,使意识形态建设既能讲出新时代的理论,又能做出因应新时代的实践。从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我们党围绕庆祝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隆重组织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我们党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发布,生动展现了“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只为一个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

2.任务艰巨

意识形态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特征,回答好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道时代考题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其中,一个关乎社会主义方向的风险挑战就是意识形态风险。从苏共失败的教训中,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尤其是在大风大浪、惊涛骇浪来临之际,意识形态上的清醒和坚定是风浪来临时保证旗帜高扬、立场坚定,保持政治定力、发扬斗争精神的重中之重。其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起来”是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文化强国”是我们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则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钢筋水泥”的凝聚力和“价值规范”的引领力,不断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使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与经济建设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进一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最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6]。必须从确保党的长期执政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的使命任务在思想、理论上的展现,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又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思维,明确道路方向,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综上,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来回答好这三个问题,足可见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

3.形势复杂

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艰巨繁重。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局面,一个重要原因是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冲撞很多时候并非“显而易见”,许多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并不是以意识形态之名呈现出来的。例如,有些人借助教育、民生等方面的个案引发互联网讨论,明为话题讨论,实则是否定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低级红”“高级黑”。特别是在当下中西意识形态交锋中,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变得更加隐蔽化。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斗争和较量有时仍十分尖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有准确研判。这些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多样化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思想上的多元化,打造共识的难度加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错误思想观点明里暗里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政治制度。

当今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又面对着“百年变局”,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凸显。这一方面意味着一些社会思潮及错误论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交锋呈现出更为激烈的状态,甚至在有些时候成为一种“观念的冲撞”。就此而言,如果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廓清这种思想上的迷雾、不能看到背后的价值观之争和制度之争,就极有可能不知不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把我们的有效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随意剪裁,最终丧失价值观上的自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应对意识形态冲击和挑战时,面对西方一些“美丽说辞”,一旦缺失了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就容易把握不住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时度效,进而出现低级红和高级黑的现象。另一方面意味着“老祖宗不能丢”。即越是面临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实践要求、新的机遇挑战,我们就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决不能在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中使马克思主义“失焦”。故我们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市场逐利性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市场经济在强化了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以及“去主流化”“去价值化”“去道德化”的观念,使价值观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

当今,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更要警惕这种观念上的资本逻辑。极端地崇拜资本和商品,把享乐享受当成人生的目的,事实上即是马克思指出的“商品拜物教”。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下,有人还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改写成了“我买故我在”,为消费主义增加注脚。必须清醒认识到,一旦市场存在的消极方面进入精神生活,甚至渗透到党内生活,必然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受到新的挑战。用资本逻辑衡量一切,把一切思考和实践都投入到复杂的利益计算之中,必然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厚黑学”,而本应高扬的雷锋精神、老黄牛精神等则被遮蔽,进而造成方向上的迷失、精神上和价值观上的失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在通过市场发挥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上的优越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在文化上的优越性,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3.敌对势力渗透遏制的挑战

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就越艰巨繁重。一个显著事实是,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必须看到,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较量的核心和本质是人心之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阿拉伯之春”等都为我们严肃地思考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性、认清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供了镜鉴。就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来看,在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诸多原因中,意识形态因素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没有能担负起引导社会意识的责任,导致苏共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上失去了主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必然导致各种“主义”纷至沓来,历史虚无主义不断侵蚀、解构马克思列宁主义,使社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就“阿拉伯之春”而言,众所周知,“阿拉伯之春”并没有给这些地方带来春天,反而造成了军事割据、连年内战、民主脆弱、战祸不断等乱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事国没有看到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和霸权野心,四处兜售“普世价值”,推行“和平演变”。即,“‘阿拉伯之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事国家喝了美国‘民主价值’的迷魂汤,选择了错误的变革道路”[7]。因此,面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等各种论调,必须认清其“弦外之音”和“醉翁之意”,坚持“两个巩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反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同时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4.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革新,舆论生态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显然,在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面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关键是能否有效解决新媒体新技术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根据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这说明,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人们以“网民”的身份存在于“线上”,而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的赋能下,网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客体,也是主体。从网民成为“信息源”、作为信息的发布者的角度来讲,当前进入“自媒体时代”,通过各种线上平台发布信息;从互联网中存在的各种谣言、误传、“带节奏”甚至是阴谋论等论调来看,又具有“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从网络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商业主义气息、泛娱乐化现象等来看,仍然具有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担忧。这共同给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复杂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重视新媒介新技术“算法”背后的价值观,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出“最大正能量”。

三、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的策略分析

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看似“多点开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总是落脚在“主义”上,集中在党长期执政和国家政治安全上。万变不离其宗,意识形态建设不仅需要在“术”的层面进行点对点的细致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在“道”的层面对意识形态新趋势作出清醒研判、进行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斗争。

1.要有效辨别和把握社会思潮的最新动向

意识形态风险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交织、冲撞。当前一个难点是: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社会思潮也在变化,也随时代产生了新面貌和伪装。具体而言,有两个需要注意和警惕的社会思潮新动向。

其一,要警惕政治虚无主义成为各种虚无主义的最后交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政治虚无主义向来受到党内的高度警惕。在新征程上,尤其是百年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中,政治虚无主义仍然值得高度警惕,政治虚无主义在不断产生新的特点,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当今各种版本的“虚无主义”中,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时常出现,二者虽在具体所指上有所区别,但“一旦从政治上看问题”,二者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动机——政治虚无主义。其目的是通过否定自身历史、否定自身文化进而否定“主义”、否定道路。因此,政治虚无主义是其他虚无主义的最终交汇处,人们一旦不能有效识别,就会陷入“不自信”状态,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充分认识政治虚无主义代表的虚无主义“交集”在我们发展方向、道路和旗帜上的极大影响。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势大局,否则就会影响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进而影响政治执行力。同时也要警惕打着防止泛意识形态化之名行“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和否定意识形态斗争之实,故意模糊立场、模糊方向。

其二,要警惕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社会熵增。网络民粹主义来自于民粹主义,同样具有非理性、暴力性、极端化、无序化等特征,网络成为“民粹”的一个催化剂,使得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内得到极大拓展和延伸,影响社会的有序性。网络民粹主义通常用个体化、具体化的微观叙事表达某个事件(尽管有时会起到一些积极效应),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观点往往难以在网络中得到客观表达,反而会被“带节奏”,被借以“人民的名义”散播虚假、夸张言论,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普通具体的事件反而变成了抽象的群体概念(如贫富差距、官民冲突等),通过制造“相对剥夺感”,以“社会不公”等话语激化群体矛盾,加剧社会分裂,动摇社会长期稳定。更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民粹主义带来的网络舆情(当前尤其是涉及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主题)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所利用,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动乱。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民粹主义虽然发轫于互联网,但其往往会形成“线上+线下”的联动效应,加剧社会熵增。

其三,注意“锐实力”对“软实力”的话语替换。三十多年前约瑟夫·奈发表题为《软实力》的文章,软实力在相对中性的层面上指认了文化和价值观上吸引力。党的十九大后,西方“锐实力”概念登场。“锐实力”概念提出后迅速引起了国内的关注,其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和警惕:一是“锐实力”的学术面貌和政治动机。“锐实力”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一本专业的政治学杂志《外交事务》上,以学术的名义出现,但其影响和作用却又超出学术范围,进入政治领域,迅速成为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主基调。二是严格地说“锐实力”概念并非是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的,而是被西方有意“炮制”的。从“锐实力”概念的出现来看,西方对此概念的阐述是导向性的、持续性的而非偶然性的。2017年11月16日,美国《外交事务》首先提出“锐实力”概念;2017年12月5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表了一份长达156页的题为《锐实力:日益增长的威权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进一步阐述了“锐实力”。2017年12月16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锐实力:中国影响的新形态》《如何应对中国的锐实力》。2018年1月,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外交事务》上发表题为《“锐实力”如何威胁“软实力”》的文章,称华盛顿已经发明了“锐实力”这个新的表述去描述此前就已经存在的旧威胁,并将软实力归于西方,而给中国贴上“锐实力”标签。可见,西方对“锐实力”的阐述是一套“组合拳”,虽然“锐实力”背后的“中国威胁论”容易识别,但是“锐实力”通过对“软实力”的话语替换,制造新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值得警惕。

2.要为“理论上清醒”作多维度的、有针对性的祛蔽与解惑

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可以被理解为在认知空间争夺“制脑权”[8],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是争夺“制脑权”的关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果理论上不清醒,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被遮蔽”状态,失去了“能见度”和“分辨率”,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为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祛蔽,以增加理论的说服力和有效性。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加快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文化宣传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基础,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思想清醒。例如,在理论维度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权威著作和辅导读本中,明确解释了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为什么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反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理论问题,有效祛蔽和解惑,稳定了思想、稳定了人心。

“理论上清醒”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有针对性地、有问题导向地、更加立体地引导人们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科学思想体系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3.进行“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斗争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意识形态斗争。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扬斗争精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其一,用好已有的意识形态资源。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其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我们要善于“接招”“出拳”。在一些敏感话题(比如历史问题、体制问题)上,西方不遗余力地对我们进行抹黑或攻击。对此,我们不要回避,要积极主动“应战”,把握好“时度效”,瞄准攻击者的逻辑谬误和事实硬伤进行坚决反击。

其三,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到占领阵地、建设阵地和守牢阵地有机统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尤其需要守好互联网这个主阵地。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的问题,不仅使网络空间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9]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实力挑战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第52Q 迈向新挑战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