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PBL教学法的运用
2022-04-07陆伟伟
陆伟伟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PBL教学法的运用
陆伟伟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处,安徽 阜阳 236031)
针对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师资力量尚待加强等问题,可基于PBL教学法的运用,科学合理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师资力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新型实训室建设;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PBL教学法;高职院校
PBL(问题式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布置问题、学生课堂讨论[1],然后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的教学模式。在PBL教学法中,学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寻求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学习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将PBL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革新,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人才培养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依据。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要想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充分认识当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既要吸取以往取得成绩的经验,也要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从原则上讲,就是要做到提高认识、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定位准确。要把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反复斟酌、多轮调整制定出高度契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为例,基于PBL教学法的运用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关注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有校企合作平台,但是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企业难以承担。因此,无论在合作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远达不到应有的程度,学生很难得到企业实际有效的指导。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不甚明了。因此,学校制定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导致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没有开设,反而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这样做,既降低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又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置上仍是以理论课为主。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独立思考,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难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会计实训室,也购置了相应的会计实训教学软件,但是这些软件大多都是针对考证或者考试的,实用性并不强。实训流程过于程序化,只是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操作,对于会计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出纳、报税、审核、成本核算以及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会计实操技能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导致学生无法切实全面掌握会计工作实践技能。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不能独立处理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里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就比较低下;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既没有信心改变,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也缺乏规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一般,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师资力量尚待加强
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有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总体上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理论素养较高,但是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较少。因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必然选择。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不少教师具备“双师”资格,但并不代表他们具有在企业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PBL教学法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从会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出发,分析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会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很多行业都和会计工作相关,比如银行、税务、财政等。因此,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其次,从当前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的流向分析,多数企业对于基础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相对饱和,更多的倾向于中高端的会计人才[2],一般对于具有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才更欢迎。还有一部分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员工的学历,对于人才的选取设有学历门槛。再次,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短板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所形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制力差,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较为薄弱,缺乏企业会计实践工作经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岗位来组织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就业和考证(会计师资格证以及专升本)所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于会计职业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的会计人才。
(二)强化师资力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应从提高教学质量抓起,建立和教学质量相关的奖惩机制。将教师的授课情况与个人的职称、绩效等利益挂钩,这样就会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评教、同行互评、权威评比等多种方式完成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其次,让教师定期参加培训,相互交流学习。学校可以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促使教师补充新知识,开阔新视野。第三,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时间去企业参加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让教师真正体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另外,还可以对一些企业长期跟踪,了解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
在PBL教学中,教师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查找知识点,并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加强沟通、协作,加强感情交流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间的辩论和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团队成员担负的荣誉感;通过鼓励学生对小组成果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小组划分,固定位置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总之,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新型实训室建设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课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因为学生大一刚入学,相关理论课程尚未学习扎实,直接引进实训课程,可能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建议将实践课程分散到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根据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进度,依次交替开设。另外,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除了现有的课程,如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还可以多设置一些动手实践课程,比如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之类的课程。根据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不断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突出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地位,理论和实践结合,开展会计基础技能培训、财务会计实训、企业审计实训等。在基础知识模块、会计专业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职业考证和拓展模块以及毕业实践模块都应开设一些实践课程,要构建能够融合会计专业技能和会计等级考试要求的综合课程体系。
加强新型实训室建设是提高学生会计实务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增加物理模拟沙盘对抗实训室,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建立ERP会计实训室,模拟“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角色学习企业的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会计实训内容;增加企业模拟实训室,模拟企业岗位职能,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解。
(四)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PBL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通过创造具体生动的工作场景,使学生对典型的职业活动具有直观的体验。学生通过学习职业情境中的一个个生动具体工作任务案例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紧密结合的目的。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岗位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工作领域,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相当于完成了对应的一项工作任务,这样可以让教学更加贴近实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创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建立以PBL教学法为主,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补充的教学方法体系。
(五)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PBL教学法下,教学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单由学校来完成,应该让企业和社会参与进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邀请合作企业以及社会上享有名望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有关教学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的制定、修订。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企业三方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优势,建立专家人才库,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等让三方共同参与教学成果的分析评价。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指标,如课堂教学满意度、毕业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真实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根据毕业生流向分析,明确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生的数量、就业动机以及为了提升职场竞争力而参加后续培养的需要等,健全毕业生就业档案分析制度。
当然,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最终依赖于会计专业建设实践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仅就方案构建的框架和思路提供一点自己的研究心得,其中不乏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恳请广大同行予以指正。
[1]陈玲晖.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1+X证书制度”[J].现代交际,2020(1):16-18.
[2]王燕.“互联网+”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福建茶叶,2020(2):22-23.
G710
A
1672-4437(2022)04-0043-03
2022-06-02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143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20A0714)。
陆伟伟(1979―),男,安徽阜阳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