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以H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2-04-07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院校

张 茜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以H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张 茜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13)

高职院校针对当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可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围绕育人环境、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等维度,构建“一三四”“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H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幼字特色、师范属性”,努力构建良好社会实践育人环境,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提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考核和转化,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说明“一三四”“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是可行、可复制的。

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一三四”育人模式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结合“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2]。“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公益素养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高职院校应把握机遇,树立大思政理念,健全思政教育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积极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997年5月16日,中宣部、中国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高校“三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逐渐增加,活动地点由农村延伸至社区街道、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活动形式由知识科普衍生出宣讲报告、参观考察、学习体验、志愿帮扶、文艺演出等,活动内容也从单纯文化、科技、卫生发展为多元化主题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基层,进一步深入了解国情和社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了综合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共赢目的[3]。新时期,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育人环境方面

学校各部门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缺少统一认识,以学校团组织参与为主,其他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足,配合度不高,未形成育人合力[4]。此外,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底子薄弱、基础较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化、同质化,对活动内涵、品质培育挖掘不够,未充分发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用,出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机趋于功利化倾向,在实践基地重宣传轻实效等现象。

(二)活动资源配置方面

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是高质量“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王丽莉等对九十余所高校进行调研访谈,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高校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经费难以满足实际活动需求,严重影响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成效[5]。指导教师存在专业局限、数量匮乏、经验不足等问题,无法全面有效指导实践团队。大部分学校虽建立了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但这些实践基地都存在建设目标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高质量社会实践基地缺口依然较大[6-7]。

(三)活动过程方面

很多学校组织和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盲目性和形式化,存在培训少、周期短、内容简单等问题[8]。部分高职院校忽视日常宣传培训,仅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前组织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以介绍“三下乡”社会实践背景、实践基地基本情况、安全注意事项及所需提交材料为主,未能结合参与人员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有些高职院校的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品牌化建设较为薄弱,实践项目主题不突出、活动形式单一、团队协作不明显,且缺少长效机制支持活动持续开展。

(四)实践成果方面

大多高职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只是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报告、新闻报道、宣传视频等材料,缺少过程性评估[9]。一些高职院校未将社会实践考核结果纳入学籍管理,优秀社会实践个人和团队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先中所占优势不明显,导致“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此外,多数高职院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转化方面力度不够,缺少对高质量实践作品提供转化渠道,未能将成果推广于生产生活[10]。

二、高职院校“三下乡”育人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针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可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围绕育人环境、资源配置、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等维度,构建“一三四”育人模式,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把握育人环境、资源配置、活动过程和实践成果四个要素,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效开展。

(一)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目的不仅限于锻炼学生专业技能,还应充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个人品质,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二)融入“三全育人”理念

全员育人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完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机制,促进思政部门、团委、二级单位联合行动,组建包含团委教师、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家长和社会实践基地应配合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加强与指导教师沟通,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为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功效,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青年学生成长和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并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活动全过程坚持项目化管理,包含前期制定计划、安排培训指导,活动中进行动态监控和反馈调整,活动后期开展评优、宣传和展示等一系列程序[11]。

高职院校应通过延伸、拓展教育空间,推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全方位化。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合理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加强思政和专业课堂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新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以AR、VR等新技术、新形式传播社会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取得更好育人效果[12]。

(三)把握“四个要素”

首先,优化环境。学校各部门要统一认识,确定培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管理制度,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与思政和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的工作量、实践成果作为考核评优依据,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宣传动员,运用新媒体传播先进典型,让育人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整合资源。学校要加大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力度,设置专项活动经费,对紧扣时代所需、主题鲜明、突出专业特色的团队给予重点支持;教师指导团队要全程指导、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将基地分至不同院系,实现共建互赢。

再次,组织活动。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专业特点、年级特点、兴趣爱好等组织活动。前期注重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活动中及时反馈信息,强化社会实践品牌项目的传承和实践活动的延续性。

最后,转化成果。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综合素质、社会效益等方面对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成果转化,对活动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打磨和凝练,以作品集、短视频、艺术表演等形式呈现。组织优秀“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体现活动的社会价值。

三、“一三四”育人模式的运行及成效

H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幼字特色、师范属性”,践行“一三四”育人模式,努力构建良好社会实践育人环境,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提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考核和转化,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

(一)强化思想认识,构建育人环境

学校不断深化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优化机制。如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强调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经典项目,明确责任分工、责任人,形成全员参与运行机制;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制定出台《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及学分认定办法》,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十佳榜样学子评选、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表彰、优秀学生报告会等活动,使在校学生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学校通过多元渠道宣传“三下乡”社会实践经典案例,包括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线上方式,以及刊物《学姝苑》、宣传栏等线下方式,全方位营造浓郁的社会实践氛围。

(二)整合资源配置,完善保障机制

学校实行“多导师”模式,建立由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朋辈导师、基地导师组成的全员育人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对师范生实践活动目标确定、方案撰写、过程管理以及师范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形成实践育人立体化全方位网络,助力师范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全面发展。为确保“三下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运行,学校设立实践育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对完成“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团队发放奖励资金,调动师范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实践育人平台包括社会实践基地线下形式和“互联网+社会实践”线上形式,其中,线下形式是师范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主要平台,“互联网+社会实践”线上形式打破时空限制,成为师范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如“助力民族团结,圆梦大美新疆”全国重点团队向新疆皮山县57名幼儿开展云端支教活动,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学校与政府、幼儿园、小学共同建设长期、稳定实践基地,目前已在金寨大湾村、合肥市包公园、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等建立实践基地三十余个,依托红色文化、廉洁文化、民族文化的“天然”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三)加强过程监控,打造品牌活动

学校根据所服务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师范生专业优势,确定“三下乡”实践活动主题,开展党史教育、教育帮扶、乡村振兴等活动,积极打造品牌项目。如,“鹤琴红色儿歌工作室” 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成,团队连续四年前往革命老区金寨挖掘红色文化,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红色儿歌创作,结合寻访红色故事、留守儿童帮扶、民族融合等活动,让广大儿童传唱红色儿歌,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前期,以专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综合运用第一、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校、系团委主要负责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系统培训。活动内容结合学生需求特点设置:大一阶段重点加强社会责任、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大二阶段学生是活动的主力军,活动内容主要围绕思政和师德养成教育,与周边革命老区、学校协同联动开展红色文化寻访、送教下乡等活动;大三阶段学生面临毕业,开展就业质量情况调研,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活动开展过程实施动态监督和及时反馈,校团委、指导教师、实践基地人员和实践团队成员共同组成实践活动组织,实践团队成员运用QQ、中青校园平台等渠道展示活动进展情况,校团委、指导教师进行及时反馈,达到全程跟踪、效果监督、问题反馈等目的。

(四)完善评价体系,巩固实践成果

每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团委、思政部和教务处组成的评价组织对实践活动个人、团体进行评比表彰。评比综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定量评价主要从活动持续时间、涉及范围、过程中报道情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定性评价主要将活动形式和内容、团队建设、成果质量、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和社会层面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注重实践成果运用,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为载体进行深度实践,让师范生更加深刻感受到教育事业的伟大和光荣,进而更加坚定教育信仰,用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如“红黄蓝绿四色分明 筑梦童心你我同行”实践团队调研走访各类幼儿园,了解省内幼儿“垃圾分类”科普情况,精心创作垃圾分类绘本,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不断创新,团队绘本作品《淘淘的梦》在多所幼儿园展出并荣获省级“双百大赛”特等奖。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 2017-12-05) [2022-03-02].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 2020-07-09) [2022-03-02].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张龙华,杨春艳.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提质增效影响因素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5):81-88.

[4]汪钥龙,莫海燕,魏炜,等.新时代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31):19-20,61.

[5]王丽莉,李金地.高校共青团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思考[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2):199- 203.

[6]张雪红,何宜丽.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J].高教学刊,2019(24):60-62.

[7]张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7):94-97.

[8]夏青.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133-135.

[9]张礼敬,吴善敏,陶刚.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5):16-20.

[10]张钦.大学生实践调研指导及成果转化体系构建[J].知识文库,2018(17):219.

[11]沈杰,张怡,张乃元.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双百双进”集中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98-101.

[12]张晓博.关于提高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效性的探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视角[J].天中学刊,2019,34 (06):153-156.

G641

A

1672-4437(2022)04-0036-04

2022-08-10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9jyxm0942)。

张茜(1989―),女,安徽庐江人,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三下乡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